长大以后,我也就成了你

今天去看了《终结者:黑暗命运》,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彩的电影了,最近这一年,不管是国内,还是好莱坞,作品都乏善可陈,卖座者有之,叫好者有之,叫好又卖座者也有,但在我看来,统统都差了那么点意思。
曹孟德曾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然也。
我曾经对战狼2很不屑一顾,就算是后来同样打爱国牌的红海行动在我看来都比它强得多,之所以它是票房冠军,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了,大家都有钱去看电影了而已。而且物价飞涨也是一个原因。当年李连杰的《少林寺》票价一毛,卖了将近一个亿,换到今天这是什么概念?可惜电影票房并没有GDP平减这个概念,也并不会考虑一价定律。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因此对吴京不屑一顾,不过后来看了《流浪地球》,印象有所改观,这人并不是想打爱国牌,他是真这么想的。都说教皇往往不信教,但如果教皇也信教,那倒也不失为一个可爱的角色。
说回终结者,在《终结者:创世纪》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影评,说这是“不是结束的结束”,因为约翰·康纳的剧情在《终结者3》就已经结束了,作为一个救世主,实际上的龙套,能苟到《创世纪》已经非常不错了,而且还黑化了。要我说就在终3结束得了,炒冷饭着实也没什么意思,不过创世纪里莎拉·康纳的剧情倒是精彩的一批,老爹也贡献了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终结者作品。
这次黑暗命运上映之前据说要延续终结者2的剧情,颇有一种《EVA》新剧场版里完全推翻旧剧场版剧情重新写一遍的感觉。我本以为又要炒约翰·康纳的冷饭,好在并没有。而是干干净净开辟了新剧情,更为难得的是还和老剧情并没有完全割断,这就非常精彩了。
作为一个非群像,背景设定也并不宏大的系列作,终结者并没有像变形金刚系列一样做复读机,也没有像蝙蝠侠、蜘蛛侠系列一样直接融入到漫威和DC群像中成为众多英雄之一,而是坚持做自己。而且这么多部下来竟然还都拍的挺不错,毕竟《星河战队》翻车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星际迷航》也全靠信仰支撑,上一个高质量的系列作品还是几十年前好莱坞没被白左掌控时代的《星球大战》系列。
说到白左,这部作品其实并没有避开最近这些年的白左风格。影片中嘲讽了美国对墨西哥的移民政策,主角就是墨西哥人,嘲讽了德克萨斯的红脖,嘲讽了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对人隐私的侵犯(这个其实嘲讽的很对),甚至于主角四人队里三个都是女性。更明显的是老年莎拉·康纳明显是以希拉里的形象为原型选的演员。不过好在没有涉及女同、宗教、种族、动保、环保和GAY的话题,主角团里也没有以往必有的搞怪黑人,所以也不算特别白左。看得出来导演本人对白左那一套也不怎么感冒。
而且主角队基本都是女人,导演的本意也许是迎合白左那一套,证明女人也可以拯救世界,这本来会是一个减分项,为了女权而女权,但是导演并没有执着于拯救世界这个概念,而是聚焦于三个女人本身不同的命运,于是这一点恰恰成为了影片最大的亮点。
在《EVA》中,超级计算机MAGI的决策有三个人格,分别是制造者赤木直子作为“女人”“母亲”“科学家”的人格。终结者里的三个女人也各有特色,主角丹妮重视亲情,会胆怯会慌乱,但也会为了守护心中重要的人和物而勇敢站出来,这份勇敢最终也使她成为了救世主。
而格蕾丝,她为报恩而来,看似是一个坚定果断的战士,但一旦涉及到丹妮,她的决策也并不那么理智。最后一个,莎拉·康纳,是性格上弱点最少的一个,足智多谋、战力爆表、坚强勇敢,但她内心也并非毫无弱点,那就是失去儿子的痛苦,这是她的精神动力来源,也是她的唯一弱点。
扮演己方终结者的施瓦辛格反而存在感比较弱,唯一的一段试图赋予他亲情的桥段也并不怎么成功,导演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最后没有强行继续。
三个女人各有目标,也各有弱点,在不停的战斗和逃命中,她们逐渐找回自我,并同内心的自我真正和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实现了自我的“补完”,也许《终结者6》其实是一部公路片?(笑)
与三个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主角和她们细腻的内心世界相比,战斗的场面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在影片开头不久,丹妮代替弟弟去找工厂老板交涉,接下来格蕾丝为了救丹妮而放弃了丹妮的弟弟的时候丹妮的挣扎,到后来丹妮拍板决定反击时的坚决,再然后最后一战之前的C-5飞机上格蕾丝告诉丹妮其实她自己就是救世主时丹妮的复杂,最后一战里丹妮以牺牲格蕾丝为代价消灭终结者时的背负。其实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一以贯之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很难过。
格蕾丝起初并没有把年轻时候的丹妮当做一回事,影片后半段也说出了缘由:未来的丹妮让格蕾丝不要把自己就是救世主的事情告诉还年轻的丹妮,理由是“她接受不了”,也因此格蕾丝显得有些武断,只顾着保护丹妮,而不尊重丹妮的意见。
她忠诚的是未来那个救了她的丹妮,而不是现在这个无知、弱小又冲动的丹妮。但在一路的战斗之中,丹妮的形象逐渐和未来那个丹妮重合,在丹妮逐渐成长——或者说找回自我也可以——的这段过程中,格蕾丝也渐渐认同了丹妮。
也是在这段过程中,格蕾丝慢慢不再把丹妮当做一个任务目标,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而是一个可以共同战斗的伙伴,一个牺牲自己也要掩护的指挥官(指挥官这个角色在格蕾丝接受改造以前也出现过,可以说是她的执念之一)。
莎拉·康纳的剧情看似简单,实则最为复杂。起初她来保护格蕾丝和丹妮二人,完全是一副先知的姿态:你们两个小姑娘毕竟还图样,你们经历过的这些都是老娘我当初都经历过的,而且老娘已经拯救过一次世界了,未来那些事都门儿清,行了丹妮你也别说了,我知道你也很懵逼,当初我也很懵逼,但是命运决定了你儿子会成为未来的救世主,你也没得选。还有你,格蕾丝,你对现代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终结者我见的多了,你听我的就行了。
后来在火车上更是直接说,“重要的是你的子宫”,“现在换你来当圣母玛利亚了”。而当时格蕾丝的反应也多少预示了一些:“你和玛利亚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死了儿子。”
后来在飞机上得知丹妮并不是救世主的母亲,她自己就是救世主的时候,莎拉·康纳的表情一言难尽。她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喃喃道“你就是约翰”“你就是约翰”。一个以为儿子复仇为动力的母亲突然看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继承儿子的使命,自己也可以成为救世主,从这个意义上讲儿子就还活着。而丹妮在她的眼中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莎拉·康纳本来恶狠狠的表示一定要在打败敌人以后干掉杀死自己儿子的T-800终结者,但后来在飞机上击退敌人以后,面对施瓦辛格,她也只是冷哼一声。最后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选择和BOSS终结者同归于尽,莎拉·康纳眼神复杂的久久凝视二人残骸。
曾经发誓绝不称呼T-800为卡尔的莎拉,最后一战时也早已解开心结,大呼“卡尔,快起来,去帮帮她(指丹妮)!”
除了对于角色自身的细腻刻画,影片本身还致敬了终结者2的飞车追逐桥段(但也不好说是致敬,毕竟这种桥段也是必不可少),顺应历史大势拍了空中追逐画面(阿汤哥真是开了个好头),至于终结者系列自身设定的些许BUG也就不要太过于追究了。
在我看来,终结者系列最大的优点就是克制。不随便往剧情里加没用的元素,比如之前美国大片里必有的黑人,为了迎合欧洲观众必然去欧洲也打上一圈,近些年来为了迎合中国观众必须有点中国元素……等等等等,这些统统都没有。
没有为了挖掘剧情,强行回忆杀,给主角加上N多苦难的身世,更没有试图传递什么伟光正的观念。每个角色都显得很真实,哪怕是救世主,也不过就是勇敢一点的普通人,大家都有血有肉,也会受伤,也会脆弱,被杀就会死,内心也都有要守护的东西,有必须战斗的理由,而正因如此,这一切才真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而影片末尾,丹妮去看望还是一个少女的格蕾丝,这像极了一种传承:未来的我救赎了未来的你,而未来的你救赎了现在的我,在这种互相拯救和救赎当中,我,也就变成了你。
如果说莎拉·康纳的角色造型是现在的希拉里,那格蕾丝显然就是当初的希拉里。
从《终结者:黑暗命运》这一部开始,影片的主题终于从拯救全人类变成了拯救自己。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坚强的人拯救自己,伟大的人救赎他人。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but a great man to save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