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网络平台的风气
我在《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逻辑学批判》中大量地使用①②③④的范畴表,不过还是很杂乱的。这种范畴表主要用来反思一个问题、一个体系之间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参考的是黑格尔的《小逻辑》和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巴门尼德的八个命题。不过黑格尔的问题主要是把各个部分阐释的过于详细,导致容易让人忽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小逻辑的写作方式还是很杂乱的),老子则是被语言限制,不过还是很鲜明的提出了“大道至简”。
∀、∃两个符号是关键,一个是无限、一个是有限。老子的问题是如何从∀到∃的,也就是“无中如何生有”,这也是为什么老子是个史官哲学家。尧舜禹三代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王权的,这种王权为什么又能继续存在,到底是圣人解决了问题还是圣人引发了问题?
∀是无限的存在、是不自知的存在、是动物、是“无”。轴心时期的所有先知都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是从动物中堕落而来的,人知道自己是“有死”的存在。这一代的先知只能设想摧毁人类的一切制度,回到自然。所以说在老子那里,“无”是第一性的。在巴门尼德那里,不存在运动,只存在“太一”。
∃是有限的存在,是黑格尔口中的“定在”“形而上学”“知性”(不是理性,而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智识),一般来讲就是私有制。这种有限是偶然的,就像宗法制一样,让早出生的孩子继承;就像男权社会喜欢比较性器官的大小、胡须的长度、财产的多少、女人的多少。也就是说,恰恰是“文明社会”才需要诉诸自然。根本不是无创造了有,而是有创造了无,正如奴隶制才创造了纯粹的生物人一样。马克思的激进性就在于,他指出了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人总是已然是社会性的人,要诉诸人性、生物性的社会已然是个破败不堪的社会。(有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们特别喜欢给女性“说不”的权利,殊不知在阶级社会中,女性是被设置成“感性的、动物性的人”,越是阶级矛盾激烈,男女矛盾越是难以弥合——这里的前提是女性是被解放了的或是有着解放意识的。那些“女权主义者”要么排他的认为一切男性都是好色的,要么诉诸法律的权威,根本不去想这样的“性缘脑”“强/奸幻想”是如何产生的。)
所以那个时代的圣贤找不到社会变革的方法,只能逃遁。如果没有土地,社会就无法存在;如果有土地私有制,奴役就会存在。道家引发的社会革命延续了两千年,这是没办法成功的,但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指出了人类的愿景。
用老子的话来说,道生一,无生有。而这个“一”说白了,就是单一的、统治性的生产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是排他的,所以注定会分裂成二。这个二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二产业”即商业和工业,二和一的矛盾在封建社会反复出现,直到近代,工业和商业才取得了完全胜利。毛说过马主义在近代才得以形成的原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眼界的开阔,这两者是一起的。
如果我们看看阿兹特克文明,会发现他们简直痴迷于在地上画大图,给天看。这个天是未知的外部。用黑格尔的话来描述,就是“形而上学把绝对设置为彼岸,殊不知绝对就是当下”。农业社会的稳定必然需要一个外部,要么是开疆拓土,要么是转移矛盾,但这个外部也是对它自身的否定。如果我们翻一翻马克思的著作,会轻易的看到他对无产者的描述:具有双重自由,一是从封建制度解放出来的自由,二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业、商业是有农业社会的残余汇集而成的,其解放性是非常强大的,但又非常不稳定。它是¬∀,是对奴隶制的否定,是对抽象自由的认可。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有两个部分,一是固定资本,比如房子、机器等,二是流动资本,就是雇佣工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矛盾。
什么是第三产业?就是对前两种产业的否定和包含。在当今我们可以看到,明星、运动员、人才的身价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这固然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在农民的眼里,男性卖力气挣钱,女性卖身体生育养家才是正常的)。但反过来想一想,这是否可以说明人的价值被充分地肯定了呢?如果继续的话,我们会看到,当今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在服务业:医院的医患矛盾、娱乐圈的杂七杂八、学校的教育矛盾、金融的流通矛盾、学术圈的纣王、文化圈的版权,甚至政治上的选举也被娱乐化了。但“为人民服务”不是已经包含了社会上的一切劳动者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甚至说一切行为都是宣传行为、都是在写文章)服务业的价值是凭空出来的,但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是马克思所说的“活的劳动”。看看新加坡吧,他们以为发钱就能创造需求,殊不知,需求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不是商品,更不是货币。请问,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货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黄宗羲在几百年前就提出要废除黄金白银,但现在还没有实现。这不是因为实体货币“保值”,而是因为它是实体,能够被不动产所有者用暴力保护起来。共产主义者要反对私有制,正是这样的私有:源自于土地的所谓“天经地义”,骨子里就是暴力掠夺。这也就是¬∃。用黑格尔的话说,“无限在本质上是非有限”“哲学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人摆脱有限的身外之物,开始真正的生活”。
以上就是“四象”的内容,本质上是阶级分析,但社会分析则需要“八卦”。∀是感性、∃是知性、¬∀是美学批判、¬∃是现实,分别用①②③④指代。这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就是八卦。
①→④是纯粹的感性,是与真理直接同一的,但是是抽象的、矛盾的,于当下就是抖音,各种视频的聚集地,是生活的直接大杂烩。还有各种各样的直播平台(游戏直播除外)。
①→②是感性的自我矛盾,是女性的自恋,她们认为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但不知道这种天性是被社会决定的、被男权社会的凝视决定的,这就是小红书。她们以为自己打扮只是为了给自己看,没日没夜地拿镜子臭美,也不知道“美”是被社会规定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天经地义。(关于男性凝视问题我只讲一遍,真正对欲望有所研究的哲学家如拉康、德勒兹,都知道凝视、欲望是自反性的,也就是说“为了看而看”本质上是在看自己的欲望,这的确是性骚扰、偷窥癖,但问题在于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欲望是被决定的,他们在看的是一个具有“男子气概”的自己,女性在这里只是一个陪衬。无论是花枝招展的女性还是猥琐的男性,这两者都很可悲)
②→①是男性对自己幻想的凝视,这就是二次元,这就是B站。在组织形式上是视频,用眼睛消费的。
②→③是男性厌女症,他们本质上讨厌的是失败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失败者,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失败)。这是贴吧。他们的组织形式是论坛、骂战。但总有一个公共的敌人(大所有者),就是贴吧本身或者吧主。
③→②是女性厌男症,其实也是厌女症。这是微博。她们的组织形式是“大V”,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精英主义,也是批判来批判去的。
③→④是女性歇斯底里症,是知乎。她们也是精英主义的组织形式,不过中心不是人,而是问题。我女朋友很早就开始玩知乎了(大概是初中),她是相当努力的。其实你自己翻翻知乎,是很能感觉到女性用户的活跃程度的,各种感情问题、动不动就开写情感小说,我是很服气的。除此之外,还有LOFTER之类的同人平台。
④→③是CCTV,代表群体是主持人。组织形式相当正式,以新闻节目、科普节目为主,基本上能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用文化娱乐大众、塑造大众。有些知识分子以为“我们只能看新闻联播”,但谁妨碍《南方周末》发行了?反倒是这些知识分子老是在关注、批判什么“社会黑暗面”,如果这些东西就是人民的主要问题,人民自己不会关心吗?你们能不能收起这种自恋的嘴脸?关注现实,也要想想怎么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全甩给“体制”就拉到。谁在乎你们?这些人听不得一点好话,想到“人性”就是各种黑暗,本质上不过是为自己开脱罢了。
④→①是现实,好的文艺作品、电视剧、社会事件能做到这一点,但真能贯穿所有圈子的平台我是真没见过,能传播真理的文化事件大概只有学党史运动了罢。当然,最理想的平台形式其实就是贴吧,不过是人才辈出、实行自然民主的贴吧,而不是被出卖了的贴吧。
言而总之,信息时代的平台划分是按照逻辑学的,人的注意力是有规律的。对于社会的分析要整体的看,比如,论证女性被压迫根本就不需要编造辩论材料,只要看看黄色直播平台是如何与赌博结合在一起的就够了——为什么只有性感美女在线发牌,而没有帅哥发牌呢?传播学就跟弱智一样,对牛弹琴说的就是它;经济学也跟弱智差不多,以“利己的人性”为核心的学科能研究出个什么来?哥们还要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