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降临》两版词的比较

2023-02-25 21:57 作者:SplitVision  | 我要投稿

第一次写专栏,不太懂规矩,见谅了! 看b站是都说这个是丁太升写的词(可能这版歌名就不叫降临,所以主旨不一样很正常,带着正式版降临的主旨去读的话大概是会有偏差的)

我为了方便指代,虽然没有百分百证据,我在底下还是当是丁太升写的了。 (正式版的词作者是丁彦雪) 以下开始。 认真对比了一下,写了些个人看法(呃呃我不是音专,用词不到位、专业知识有偏差的话有劳指正一下~) 首先是韵脚, 正式版本里丁彦雪做的很好的是,韵脚都由o,ou,uo,iu ,ong这种圆嘴形的开口音组成。 这种(为了方便自编简称)圆口音是很好发声的音,容易轻松舒服地发出悠扬的音(我自己无字哼歌最常用的音就是这种)。 而且这种音听起来比较柔和,很多柔和的乐器发出的声,我们用拟声词模拟的话就是圆口音,比如钟的“咚~”和“bong~”,(所以这种音和降临编曲的乐器搭配是比较融洽的)。 而用的音里面最有鼻腔共鸣的“ong”的振动位置也不会太靠里,不会太闷。 丁太升的词大部分是这样的,是好的,但不完全到位。对于开头,这里选用了“沼泽”这个ze的音韵,是有点别扭的,不过好在那里是低音轻声内收,影响不会很大,可以理解他的取舍。 下一个地方是副歌“万丈…空濛”这里的尾音是高音且长音,eng这个韵母会比ong更偏鼻腔一点,会有一点收声有点闷,所以meng放曲里要比较好唱的话得发偏向mong的音,我不确定这样好不好。 这一句里面丁彦雪版本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万象 迎一 杯 枯荣”里面的“万象”是开口音,“迎一”是闭口音,刚好贴合这时候的曲调从高往下降,然后再接曲调升高、“杯枯荣”的嘴形也在变大,就有一种越来越开的感觉,比较凸显韵律起伏变化。而丁太升这一句“万丈 曙光 照 天地空濛”,(诶突然发现“枯荣”对应的是“天地”,那上一段说的这句尾韵甚至不是meng而是di,这样的效果就更差了),就是说,这句最低音的字是“光”,在这句里跟“丈”基本并列最大嘴形,而最高音的“地”反而是最小嘴形,很明显这样的效果是低于丁彦雪的。(丁彦雪甚至考虑到那里都算是较长音,都可以算韵尾,所以“荣、双、手、捧”都是开口音,就很细节) 还有就是意象,我不是很有文化,所以只能浅说一下我注意到的点。 丁彦雪用的意象里面,中外的典故都有。 丁太升的是取自我们传统文化的。 而 降临 的编曲和唱法,b站有up讲解过,是中西方结合的。 这样来说,这方面还是丁彦雪的和曲风比较搭配,而且有同时讲中西文化会比单讲中华文化有一个国际化的优势,格局会大一些,有利于在世界上推广。 (下面这一小段随便看看,算是个人喜好问题) 另外就是,丁太升的很多句都跟水有关,个人会认为可能有点局限、不够丰富。 还有就是个人会觉得里面“的”字用了三个(丁彦雪是一个“河童遗忘的苹果”),还是多了一些,个人会不太喜欢 最后一个点,关于全文主旨,我其实不太确定,所以就从歌词的最后一句切入一个比较明显的点: 丁彦雪的是“寂静消散曙光暗涌,都奔向白昼。” 以向光的希望作结 丁太升的是“寄蜉蝣于沧海之中,再消逝无踪。” 以渺小而消散作结 我查了资料对丁彦雪版的解读大约是 someone(因为也不确定是什么)于夜降临世间,而世间善恶相缠,最后曙光将至,寄予希望。结果是比较积极的。 我个人认为,以希望作结,并且和之前的神树组合成为毁灭并重生,这样的设计效果比较完整,再接新世界就更妙了。 而丁太升的词里面,个人解读,我会觉得对时间的描述比较多,有点像是在罗列万物各自起落、一同在时间长河里奔涌,生生不息,但这也意味着万物渺小,终将消散,个人感觉会有点虚无的意味,跟丁彦雪比的话是会消极些。(就是不知道这版的歌名是什么,有点影响判断着重点。然后如果有其他解读也欢迎交流)这样的主题出发点是不错的,(不过感觉用赤壁赋的那种结尾升华会更好一些),就是主题可能在四专里定位会有点尴尬,所以如果是我来选我大概率也是会选丁彦雪的《降临》来组成三部曲。 以上就是个人对两版词的比较,综上所述, 丁太升的词不差,只是不够合适,还有就是可能有些光顾着些词了,有点没注意到与曲子的结合。 丁彦雪的会更周全更合适一些。 emmm还有就是希望丁太升老师可以解开这个疙瘩(如果确实是有的话)。 嗯大概就写这么多,如果有看到这里的话,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

关于《降临》两版词的比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