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我的长江003:长江源雀莫错、雀莫山后有冰川

《长江,我的徒步长江》前序链接:
长江 我的长江003 长江源雀莫错 雀莫山后有冰川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并文

这座山,关注度不高,而我一直好奇山顶还有什么?
一转眼二十多年了,还是没有答案。


本想好好梳理下,然上月新冠可能感染了湖北和陕西的不同病毒,阳后恢复期思维迟钝而混乱,就先把能想到的和找到的先存这里,以后好起来了再补充。

记忆有时候并不是很准确的,现在我已经分不清1996年的时候看没看到这个雀莫山?当年的老照片,似乎有一张是,只有个远景,对照2006年的照片,也可能不是,似乎是旁边沱沱河对岸的另一座。

看卫星图,思序又被沱沱河在这里的水系所吸引,还是很多谜……脑子又乱了。唉!

赶紧收回来,关于这个雀莫山,我最初好奇的就是它的形状,像个金字塔一样。

这种形状的山在青藏高原有不少,当然最著名的可能是冈仁波齐。2007年随刘少创老师在西藏西部找印度河的源头的时候,在冈仁波齐背后又看到过一些……这几天整理长江旧照,其实仅在格拉丹东地区,就有好几座。可惜我当时是视而不见的。

后来有一年,去陕西北部和中条山、太行山玩,行前卫星图上看,类似的金字塔状的山,在内地应该也有,还不少。查了下是2018年,我和摄影家曾翰在黄河中游两边乱转,山西,陕西……在卫星图上,我看到山西就有一座金字塔一样的孤峰山,结果我们到了跟前,天气雾蒙蒙的,大而无当,根本看不出什么来,当时无人机也坏了,也就没拍。


那一趟,我们后来跑到山东济南,拍了一个山叫“华山”。这个是曾翰有目的而来,也叫华不注山。
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历史名山。盖其名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䎬䎬”。“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东通志》释“华不注”:“喻此山孤秀,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
唐李白在《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形容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
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曾绘《鹊华秋色图》,流传至今。后人又将此景命名为“鹊华烟雨”,列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
这个在摄影界已经很有名气了,那个山,现在才觉得看起来也像个金字塔一样。……又扯远了,这些,不能在这儿多啰嗦了,慨叹曰:大自然的奥秘,我们知道的确实是太少了。站在不同的角度,所见所感所思不同,是常态。

最近在读《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其中有回顾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史的记述如下,席泽宗(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西方)……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而我们呢,只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300年来的学术成绩。
1915年《科学》的创刊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开始在中国落地、扎根,但成长、壮大、开花和结果,还有待于努力。中央研究院(1928年)、北平研究院(1929年)、中央工业试验所(1929年)、中央农业试验所(1931年)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相继建立,《大学组织法》(1929年)、《大学规程》(1929年)和《学位授予法》(1934年)等的颁布,都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至1949年,全国已有700多位科学家在200余所高等院校、60多个科研机构、40多个学术团体中工作。用卢嘉锡半开玩笑的话来说,"这是一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队伍"。李约瑟把他记述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工作的一本书,取名《科学前哨》( Science Outpost )。他在序中说:"书名似乎应当稍加解释。并不是我们中英科学合作馆的英籍同事远在中国而以科学前哨自居。我所指的是我们全体,不论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构成中国西部的前哨。”"这本书如有任何永久性的价值,一定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类记录(虽然不甚充分)......看到中国这一代科学家们所具有的创造力、牺牲精神、坚韧、忠诚和希望,我们以和他们在一起为荣,今天的前哨就将成为明天的中心和司令部。”
李约瑟的预言即将实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扯太远了,刚才百度了下,很多资料和现实是对不上号的,也太显简略。
比如,雀莫错和湖边形状酷似日本富士山的雀莫山。
雀莫错
在青海省西南部。格尔木市中部雀莫西南约15公里处。海拔4923米。系高原洼地湖。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最大宽度5.6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南纳山溪之水。无泄出口。为一内陆咸水湖



再翻存书,长委编辑的《长江志》中,记载的比较清楚。仔细对图,可解吾很多疑惑,向辛勤扎实的编撰者致敬!!

如下:
雀莫错又名祖尔肯湖,是一个面积约88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水面高程为4923米。湖中有小岛名巴日苟啥布栽,海拔5032米,面积约4.7平方公里。湖南侧有夏里陇巴、波尔藏陇巴、鄂尔托陇巴和夏里玛日角曲等小河注人,形成面积约679平方公的内流区。
1976年考察认为,雀莫错东北与沱沱河支流吾果曲上源相距仅4公里,中间垭口开阔,仅比湖面高出40余米。中更新世纪末期,雀莫错水面辽阔,水位较高,曾通过垭口附近,外流入沱沱河。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祖尔肯乌拉山抬升,湖水出口受阻,加之全新世以来,高原气候变干,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泊日渐萎缩,部分湖底出露,与沱沱河隔断而成为内陆湖。


沱沱河穿过雀莫错盆地后到达祖尔肯乌拉山区。祖尔肯乌拉山东段山势低矮,海拔5300~5500米,西段岗钦、波陇等山则为5700~6000米,有较大面积的雪山冰川。东西段之间为低矮丘岗,沱沱河由此切穿祖尔肯乌拉山北去。岗钦雪山面积约为94平方公里,融水大多流人沱沱河。雪山北部流出的岗钦陇巴等溪流,在沱沱河左岸形成巨大的冰水扇。从冰水扇下游的阿卡扎秀日山起到葫芦湖南的波陇曲口止,此段沱沱河切穿祖尔肯乌拉山形成峡谷段,水流归一,不再分汊,河宽约60米,水深约0.5米。
沱沱河自枪木加哈河口处又北流约34公里突转约90度急弯,在葫芦湖以南向东偏南方向流去,在急弯处有波陇曲(江塔曲)和半咸河等支流由左岸注人……

2006年我们在雀莫湖边,扎营住了一晚上,但是天气一直不太好,我也是懵懵懂懂,拍得很不好!

从当年的照片看,不知道是当时我拍摄的位置原因,还是现实就是这样,这个湖当时看起来已经成了两个湖了,不知道是湖的面积缩小了,季节原因,还是别的什么一个情况?

那一年,我们又沿着沱沱河逆流而上,到达了葫芦湖,沱沱河在此大拐弯,很美的一个地方。

途中,我们转到了这个雀莫山的另一面,比较清楚的看到了这一侧的冰川,很漂亮,但是都是远远的看。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还是很好奇,以后有机会了再去一趟吧。








那一年还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在沱沱河镇,也就是唐古拉山乡,竟然巧遇了我的老师以前《十堰日报》同事张欧亚老师,现在《湖北日报》著名记者,他当时就很感慨,在这还竟然能遇到熟人?很有趣的一段事情:
“……接到短信我有些惶惑和疑问,难道税晓洁他们此刻也正在沱沱河镇不成?
这概率也太小了吧:如今不说上海滩,也不提天安门,就是在曼哈顿、艾费尔铁塔或是泰晤士河畔,偶遇上一个同乡也不会奇怪,但是在这荒凉宛如隔世的高原小镇,难道真的会有一场师生间流星撞地球般的不期而遇?……”

张老师还写过一篇文章,也附在这里。链接: 张欧亚 各拉丹东
《长江,我的徒步长江》前序链接:

(待续),请欣赏相关视频及其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