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第三课 王之权杖


海报.jpg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伐纣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商郊牧野,大战在即,“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向参战的将士们发表了决战前的宣言。这是《尚书·牧誓》里描绘的商周牧野之战前誓师的场景,周武王左手持的钺,在早于商周之变近两千年的良渚社会就已经是核心礼器了。
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斧,大致呈梯形,有穿孔,横向装柄,最初也是生产工具,后来作为武器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出现,钺脱离了实用功能,发展成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礼器。崧泽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玉钺,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木质的钺柄也装饰了玉器,这种玉钺组合可称为“豪华型”玉钺。

反山十四号墓出土玉钺.jpg
良渚博物院玉魂国魄展厅复原了反山十四号墓的埋藏情况,其中就有一件“豪华型”玉钺。玉钺呈长梯形,器身上有两个用于绑缚的钻孔,绳子穿过钻孔将玉钺固定在木质钺柄上。钺柄由三部分组成:钺瑁、钺镦和装饰有玉粒的髹漆木柄。钺瑁,整体形状像是一个纵向对折的冠状器,良渚人把他们装饰在头部的冠饰,加以改造,又装饰在了钺柄上;钺镦的形状则像是一个靴子,两侧还各钻有小孔用于横向固定;钺瑁和钺镦之间相距70厘米,这也是多数钺柄的长度;木质钺柄早已朽烂,考古现场只残存有装饰钺柄的大量玉粒,玉粒上残留的朱痕表明木质钺柄上还曾有朱漆装饰。

反山十四号墓 钺瑁

反山M16 玉冠状器

反山十四号墓 钺镦
钺瑁和钺镦是有曾用名的。在反山墓地发掘前,它们与钺身的关系并不明朗,在发掘报告中被称为“玉格饰”和“带槽玉器”。1986年,反山墓地的发掘者们循迹那些残留的纵向分布的玉粒,第一次复原出了一整套“豪华型”良渚玉钺,取得了良渚文化玉器田野考古的重大突破。
钺是作为武器使用的,玉钺脱离了实用功能,当是军事权力的象征。而“豪华型”玉钺是良渚文化中为数不多能与当时的刻画符号对上号的器物。江苏苏州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陶罐上刻画有“豪华玉钺”的图像,这个图像与后来甲骨文中的“戌”的结构几乎是一致的,而甲骨文中的“王”字又取自于“戌”。图像到文字这样的演变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王权与军权的联系,王权以军权为依据,并由军权发展而来,“豪华型”玉钺应该也是王权的象征。另外,“神徽”作为良渚社会最重要的信仰符号,在玉钺上也有体现。反山十二号墓出土的玉钺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应是良渚人“王权神授”的表现。

澄湖遗址出土陶罐上刻画的“豪华型”玉钺

甲骨文“戌”

甲骨文“王”

反山十二号墓出土刻神徽玉钺
我们用了三期向大家介绍了良渚人的核心礼器——玉琮、玉璧、玉钺,随葬这些器物的墓主人是整个良渚社会权力的核心,带领着良渚先民一步步走向了史前文明的巅峰。接下来,我们将回归到良渚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看看这个被玉器表述出来的社会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的。
撰稿:王加点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