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草木日志】茶梅 | 不是山茶花也很可爱
三年前的冬天,我还几乎完全不认识茶梅。
挺惭愧的,但作为北方人,其实能见到茶梅的机会太少了。温室和花市有山茶,不同品种也能见到一些,但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在北京见过卖茶梅的。以前在昆明,我也见过茶梅,只是一面之缘,印象十分模糊,算不得认识。
直到2016年的12月,去东京,看到路边的茶梅。在一条小巷子里,一树的花,开得绚烂。花瓣飘散,掉落遍地,那情境,让人感觉温暖。大概我所羡妒的,无非是在大城市里,也能找到这样一条安静的巷子,有自己的小房子,有小院子,可以种树,可以种花。
于是,我为那一树花,以及满地的残红,拍了照片。
照片发到网上,我说,遇到了山茶。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我想,山茶属的栽培花卉,总是没错的,所以统称为山茶吧。岂料,有人一本正经地纠正我说,不是山茶,是茶梅,山茶和茶梅是不同的。


当然,日本人挺喜欢栽种茶梅,这我也是后来才了解到的。本来嘛,分不清楚山茶和茶梅的时候,我看它们都差不多,就统统当成“茶花”了,并没有仔细想过。



当时,我真的想辩解两句来着。我想说,茶梅也是一种山茶啊。诚然,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这没有错,但如果山茶特指那个红色花的物种,那么,是茶梅,不是山茶。那时我才知道,其实有人把茶梅看作一大类,而山茶是另一大类的。是我孤陋寡闻了,确实是我说的不准确。
那一次,在东京见了好几次茶梅,特别是单瓣的茶梅,反而在我看来更美艳些。不需繁复的雕饰,只一出现,就能让人感受到优雅端庄。那时我想,何以我以前,几乎不知道茶梅呢?明明是很值得欣赏的花。

这么着,我悄悄问一个朋友,茶梅和山茶,到底有什么区别。朋友说,山茶整朵花掉落,茶梅散落。这个区别容易记忆,看到落花,基本就能分得清。只是那次去日本,并不是专门去看植物,茶梅虽然也拍了照,但还是有限的几张照片而已。
回国,我开始惦念。看着花落时的形态,我又去花卉市场看了看,确实没看到茶梅,都是各种品种的山茶。网络上有卖茶梅的,但我并没看到东京遇见过的、我喜欢的那个品种。就是玫红色的,单瓣的,那个品种。如今知道,那品种大约应当叫做“立寒”,是较常见的。


我虽然没有为单朵掉落的山茶拍过照片,但我大致是见过的,明白那个意思。后来有人跟我说,山茶也有散落的,所以仅仅凭借这一点,武断地去辨别,并不十分靠谱。但原本我想,无论山茶还是茶梅,北方都较难见到,所以我也没有太过在意,没有去深入了解一下。
一个契机是,前几年我在写《七十二番花信风》的书稿,里面就收录了茶梅。当初这份书稿,我是先在网上连载的,贴图用了日本拍的照片,那时候我以为,茶梅以玫红色系为主。这又是一个十分主观而不靠谱的臆断。因为我在整理照片和资料时,都看到说,野生的茶梅也许是白色的。当然也不能全怪我,《中国植物志》上也说,茶梅花红色。
如今看来,植物志也有误导的功劳。但我好歹弄清楚了茶梅和山茶的区别。除了落花,它们在雄蕊结构上,首先,是有比较显著的区别的:山茶雄蕊彼此靠拢,花丝上黄下白;茶梅雄蕊相对分散,花丝通常全部淡黄色。

但其实有些山茶或者茶梅的品种,是纯粹的重瓣,甚至看不到雄蕊。不看雄蕊,不看落花,如何区分呢?前不久,我终于买了山茶的书,以及茶梅的书,然后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可以看子房的毛,嫩枝、嫩叶主脉以及叶柄的毛,果实的毛,有毛的是茶梅。还是应该综合判断。

参照上图,综合不同性状,我想,应该差不多可以判断了吧,我也直到这时才想起来,夏天在杭州拍过的“山茶”的果实,其实是茶梅的。果实外部明显有毛。这个冬季再去杭州,看到同一条路上,确实开花的不是山茶,是茶梅。可谓印证。

然后,2017年冬天,我去杭州出差,发现根本不用专门找,路边都是茶梅。低矮的可以作为隔离带植物,高一点的灌木随意栽种了观赏,杭州植物园还有个木兰山茶园,单独买票,4块钱,可以见到不少茶梅。总之这里想不看茶梅都很难呀!
我在路边为茶梅拍照时,有个老大爷路过,他说:“拍山茶呀?啊,不对,是茶梅!拍茶梅呀,茶梅好看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子。老大爷远远一看,就能知道是茶梅,不是山茶。老大爷深藏不露,比我强多了,我要努力学习,继续深造,超英赶美,走向月球。
这一次也见了更多品种的茶梅。不仅仅有玫红色的花,还有紫红色和白色。其实还应该有大红色和混色,但我并不是专门去看花的,时间紧,只能一笑而过,笑到谁算谁了。但品种多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区分。我自己有强迫症,拍了的照片,无法鉴定的,无法确定名字的,都会让我坐立不安,百爪挠心,只有都给出看似正确的名字,我才觉得舒坦。
这么着,我下定决心,买了一本书,名字就叫《茶梅》,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徐碧玉主编。按图索骥,鉴定花卉品种目前我也只能这么干了,加上网络资源的补充,于是我把之前拍过的茶梅们,大致鉴定了一下。其实不多,我一共拍了10个品种。

按书里讲的,茶梅品种分类,其实有不同的套路。比如按普通茶梅品种群(狭义茶梅品种群)、冬茶梅品种群、春茶梅品种群,还可以按照花型,如上图 ,还可以按照花色色系,等等。我其实拍的种类不多,所以姑且就随便贴出来吧,主要作用是给大家种草,欢迎跳坑,来收集茶品不同品种的照片,来坑不同品种的名字,以及,早晚来自己种两株。
下面是茶梅品种展示时间——

野生茶梅
说来,多年前我在昆明植物所,拍过一个牌子上写着“茶梅”的花。当时不知道,现在才明白,那其实是野生茶梅。正如《中国植物志》里记载的不靠谱,野生的茶梅不是红色花,而是白色的,花瓣通常5-7枚,花较小,花瓣先端凹缺。
看了一个日本的资料,里面也有野生茶梅的图。按这几份资料的记载,野生茶梅很可能源自日本,作为观赏花卉,也是在日本更加流行,培育的品种也比中国要多。我在前面贴过的花信风的文章里说过,中国古代,把茶梅叫做“海红”,但也有白色的茶梅。所以茶梅最初到底在哪里起源,这个我不好说,只能按照看到的资料,照本宣科。
但反正野生的茶梅应该是白色的,花小,单瓣,就这个样子。



紫红色单瓣和半重瓣类
如今紫红色的茶梅,貌似还是更常见栽种,以致于《中国植物志》都把这个色系,当成了茶梅物种描述时的正确颜色。当然,英文版FOC修订时,茶梅这个物种已经不在了,大概是认为我国没有原生?总之,这个错误没有在FOC里得到修正的机会。
但其实这符合人们的认知。总觉得山茶是火红色,而茶梅是紫色红。其实茶梅也有红色的品种,正如山茶也有紫红色的品种。但反正这个色系的搭配,是深入人心的,这点毋庸置疑。
我在东京遇到的茶梅,也是紫红色,却又不是很纯正的紫红,更接近于玫红。而且,我看到单瓣的茶梅,于是心向往之。这大概和我自己的审美有关,我不太喜欢人为弄出来的重瓣的玩意儿。
现在知道了,我在日本见的单瓣玫红色的茶梅,品种是“立寒”,算是常见品种。倘使我要栽种茶梅,我想,就这个品种就不错。



立寒是日本培育出的品种,也叫堪次郎、立寒椿、歌枕。花玫红色,花瓣通常10-15枚,细看之下,花瓣中央有白粉状细点, 但远看或者近看,都不明显。拍照时,这些细点会格外反光。其实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瓣,而是半重瓣,但雄蕊群还是很明显的,典型的茶梅状雄蕊群。这个是日本目前应用最广的品种,在杭州,这个品种也很常见。但是在一家知名的网购茶梅的店里,我没找到这品种,不知道是不是太普通了,反而不愿意拿来销售。
顺便说,还有个品种叫,花立寒,其实就是立寒,但是是花叶的。我没遇到。


明媚,这个品种其实和立寒有点相似,玫红色,花瓣15枚以上,半重瓣,花型稍聚拢,有点像其他类群描述花型时用的一个词——“梅花型”。我姑且盗来用一下嘛。这个品种,就是前面提到的《茶梅》这本书的作者,徐碧玉老师,选育并命名的。我在杭州遇到的,大概和立寒相似的,就是这个品种吧。

晚霞,这是个正经的单瓣品种,花瓣通常5-6枚,稍小,又名单瓣红茶梅,其实花是玫红色的,花瓣略起皱。据记载,江苏无锡梅园有一株百年老树。原本我也挺喜欢这个品种的花,但看了植株,觉得有点驾驭不住。

紫红色及粉色重瓣系
重瓣的茶梅,我的感觉就像对重瓣的山茶一样,以及,就像对重瓣的牡丹芍药之类的一样,都不太喜欢。觉得失却了花本身的性质,和三十年前国庆元旦之类时,用皱纹纸扎的彩球一样,鲜艳,却呆板。但反正有人喜欢呀!从唐朝开始,一直到园艺学比较壮大的明朝,陆陆续续,各种花卉的重瓣品种,层出不穷。
不太理解那种审美。但反正也不用我理解,它们依然存在。

小玫瑰,这个是比较知名的品种,据说中国古代把茶梅叫做“海红”,所指的就是这个品种。如今别名小茶梅、早茶梅,日本东京称之为寒椿,大阪称之为狮子头。小玫瑰的花也是紫红色的,有时稍浅,花瓣25-35枚,花朵整体较小巧,虽说是重瓣,但有时雄蕊可见,有时雄蕊则变作粉红色的雄蕊瓣。通常是小灌木状栽种的。嗯,我这张图拍自昆明植物所,当年这是有牌子明确知道品种的开花的茶梅之一。

绯乙女,别名红乙女、昭和之誉、御幸,看名字就知道是日本来的,花瓣近30枚,雄蕊几不可见,花型是所谓的玫瑰重瓣至完全重瓣型。植株上花开得较多,植株又不太高,倒是挺适合观赏,据说如今在日本栽种较为普遍。我在杭州植物园分类区的亭子附近,遇到写着“茶梅”牌子的,其实就是绯乙女这个品种。


乙女,和绯乙女很相似,但花是粉色的,而非紫红色。区别主要在花色,没了。
话说,我最近看乙女这个词有点多,微博啊盆友圈啊,经常能刷到。日文词直接拿来用了,意思大家也都知道的吧。前一阵子,我还在想,我这么一个死板无趣的胖大叔,和乙女这个词没什么关联了吧(上次有关联,还是多年前玩《空之轨迹》2,原版的第一章,叫做“乙女的决断”,汉化版还把这个词给汉化了),岂料鉴定茶梅的时候,这个词竟然又冒出来了,而且还将出现在我的关于茶梅的长文里。真是不能立Flag啊...
啊对了,还有个和乙女相似品种,叫做曳马乙女,花瓣中肋有白条。到底这个白条呢,为什么叫曳马,嗯,不能细想,因为这是正经讲茶梅的文,而不是驾校班车。

白色花系
前面说了,红色和混色的茶梅品种其实也有,我没拍。一个原因是没遇到,毕竟根本没有专门去看茶梅的时间,另一个原因是,也许我把它们当作山茶的品种了。没关系,以后我会多留心的。所以,除了紫红色和粉色的品种以外,我拍照的,剩下的都是以白色为主的茶梅品种了。
白色茶梅其实更接近野生种,但我根深蒂固地觉得,玫红色才是茶梅,白色太素雅了,更像茶、油茶或者大头茶。没关系,其实有些白色的品种也挺好看的,只是花开满树的姿态,不如紫红色花那样耀眼,素雅是素雅,却有一点寡淡罢了。

白鸽,其实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品种是Fuji-no-yuki,看了看,并不是,而更像是Mine-no-yuki,然而后者的品种名,和White Dove貌似被认为是同一个。我还奇怪呢,White Dove难道是一种白巧克力?唉,我这英语也是没救了。
白鸽为复瓣类,雄蕊可见,但花瓣较多,每一枚花瓣相对狭长,先端凹陷。植株灌木状,花较多。感觉白鸽其实是个皮实的品种,可以和低矮的立寒、小玫瑰一起混种。


银月,花白色,单瓣型,花瓣外侧先端泛红色,花瓣常8-10枚。花蕾未开时,花瓣外侧红色较显著。树形直立,枝条较密。我远远看见这几株,就觉得不太对劲,说白又不白,因为有丝丝缕缕的淡红色。花开得较高,需要略仰视。后来才知道,白色花的茶梅,有不少品种都是花瓣外侧略泛起红晕的。

雪月花,和银月略相似,花单瓣型,白色,花瓣外侧先端或边缘泛淡粉红色,花瓣常9-10枚,先端凹陷,花瓣略起皱。据说日本在19世纪末就有这个品种的记载,算来也有年头了。如果我有十分充裕的地方,栽种茶梅时,我也会选这个品种,来一两株足矣。凉风起处,花便摇曳,瞬间凑齐了风花雪月四大元素。嗯,名字起的好听,就是占便宜。如果这个形态叫个不够典雅的名字(例如姨妈巾),那是无法支撑起原本典雅的花朵本身的。

以上就是我之前收集到的10个茶梅品种。其实根本没有专门收集,只是见到就拍了,然后突然心血来潮,找了找资料就姑且给定了个品种名。我对茶梅根本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只是刚刚开始抄资料的程度而已,种类鉴定难免有错,所以请不要当作靠谱的鉴定结果,也请各位比我强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们,随时指正。
而且,这篇文其实是2018年初写的旧文了。今年原本想要去拍茶梅的视频来着,因故,大概是没办法出门了。所以就把旧文搬出来吧。
最后,我想说,茶梅真的是很好的一类花卉了。可惜我没有住在江南,不然一定栽一些。
别说江南到处都是茶梅,看得厌倦。类比一下吧,北京到处都是月季,而我还是跳进了月季的坑,还是想要自己种些月季,挑一些喜爱的品种,在房前屋后,把它们精心地栽种好,等着看花。茶梅也一样。江南纵然连路边都有茶梅修剪的隔离带,那又如何呢,我要搬去江南住的话,怎么能不种茶梅呢?艳丽,有些品种带香气,花期长,而且是在其他花卉都冬眠的冬季开花。
毕竟是冬花的担当啊!



版权声明:
本文欢迎个人或非盈利组织,以基于发布平台规则的转发的方式,进行由原文链接转发的全文转载;谢绝全文复制或重新编辑后自创新的链接发出,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仅将一幅或多幅图片转载、摘录(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图片收集网站的收集功能)。转载时须保留能够跳转至原文的链接,并保留本声明,转载时图片请勿进行任何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裁切、提取部分图案、添加图案或文字、去除Logo及版权信息,以及任何等同于PS效果的处理)。原作者保留要求符合转载约定与限定的转载方无条件删除转载内容并禁止转载其他相关内容的权利。超出上述许可的转载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报刊(含文摘类)、书籍、内部发行印刷品或宣传单册、其他网站、网店、APP等,如需转载,先请发函至nocat_442@163.com联系。一切超出本声明许可范围、未经作者明确许可,以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全部或部分图片或文字,无论用途及使用方式,意味着同意按照下述稿费标准支付给原作者稿费:每1幅图片1次使用,支付5000元人民币稿费;文字每1字支付稿费10元人民币,字数统计方式以2014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为准。原作者保留一切权利,并将追究包括但不限于未遵照上述声明转载的一切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