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翠羽黄衫霍青桐之处事篇(四)孙子不孤传天山
提起诸葛亮,《书剑恩仇录》的读者很容易想起那位短小精悍,江湖上人称“武诸葛”的红花会七当家徐天宏。令人遗憾的是,《书剑》介绍他的时候,虽然一再用“足智多谋”来形容,然则他给人的印象倒是和欢喜冤家周绮斗嘴多过于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几次用计得逞的例子,和霍青桐的智计相比起来,几乎只能算是雕虫小技。如在第七回里,红花会群雄与乾隆及一干清军在西湖岸边交手,因心砚遭到御前侍卫龙骏毒蒺藜,龙骏为了在乾隆面前逞英雄,不肯拿出独门解药。眼看心砚命在旦夕,群雄束手无策之时,徐天宏的作法是,从心砚身上取出毒蒺藜,将已败在赵半山手下的龙骏也刺上几下,这样一来,性命已在旦夕之间的龙骏只好不理功名富贵,乖乖交出解药。一次是为了骗取回部请镇远镖局护送的玉瓶,让陈家洛扮福康安,马善均扮张老爷,他自己扮一个变戏法的人,常赫志和孟健雄等人扮军官,演出一场变戏法闹剧。接下来则又为了让陈家洛和张召重比武时前能先消耗张召重的体力,利用江湖上“宁碰阎王,莫碰老王;宁挨三枪,莫遇一张”这两句话,挤对张召重和王维扬。至于说到比较大手笔的贡献,黄河截粮一案已经算是功劳一件,可是要和霍青桐的用兵如神相比,终究不免黯然失色。 黑水营之围大获全胜之后,余鱼同曾经说:“孙子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想不到回部一位年轻姑娘用兵,竟是暗合孙子兵法。” 乾隆二十三年秋至二十四年春,清朝大将兆惠因回部讨大小和卓,受挫于黑水河。这一役被金庸拿来作为他第一部小说的历史背景之一,大军交战的场面不但媲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霍青桐用兵如神的本事也直追孔明。发兵之前,霍青桐想和父亲解释她的计策,跟木卓伦说:“爹,汉人有一部故事书,叫做《三国演义》。我师父曾给我讲过不少书中用计谋打胜仗的故事,那些计策,可真妙极了。” 真正要说到女中诸葛、女中孙武,翻遍古今中外典籍,大概找不出第二人与霍青桐相比拟了。的确,从整个战役的布局和推演来看,有几个场面都令人不得不联想到这是《三国演义》的应用。所谓应用,当然是取他的智慧经验,粹取合于自己的情形加以变化,说到大原则,那就可以上溯到兵法的老祖宗——《孙子兵法》了,《孙子兵法》〈始计篇〉有曰: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告诉有心研习兵法的人,行军之前先要判断胜负。而军事将领在出兵前不可或缺的信息,包括双方君主得不得道,将领有没有才能,谁占有天时地利,法令的执行,军队的强胜,士卒是否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等等。因为战役的胜负不只决定在人数和军备这些有形物资的多寡,心理层面的因素也是必须计入考虑的重要环节。主将依据资料分析以后,如果已经有十足的把握,便要要求属下严格遵循既定的计谋,这时也就一定胜利在望;反之,如果不听从主将的计谋,战法因此纷乱,当然就注定失败一途,那么,主将纵使不离去,军令也无法执行,一场仗更不知从何打起了。 霍青桐琢磨心砚的求救内容,心里很快就规划出一套完整的救人策略。可惜,知音太少,作父亲的木卓伦一开始就对这个智计深沉的女儿抱持怀疑的态度,以为霍青桐把精锐之师派出去构筑工事,却不去救人,误会女儿嫉妒妹妹和陈家洛要好,见死不救,径行带了黑旗第三、四队而去。余下的部将也是。霍青桐让白旗第一队人马,引清兵向西追赶,一路上接战只许败不许胜,逃入大漠。那队长不懂其中佯败诱敌的计划,也以为霍青桐故意要打败仗,和族人同归于尽,当场抗命。霍青桐为固住指挥大军的权威,不得已只好祭出军纪,把那位队长拉出去斩首示众。 这一幕,活生生就是孙武令斩阖闾姬妾的翻版。 据传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在伍子胥推荐下曾经为吴王阖闾练兵。孙武见到阖闾之后,畅谈富国强兵之法,首以军令为先。为了使阖闾相信纪律的重要,孙武要求以吴国后宫女眷示范演练,并且由阖闾宠爱的两名姬妾担任队长,以便传达号令。 当吴国后宫的妃嫔、宫女等一干女子全副武装在校练场集合完毕,孙武随即下达命令,开始操兵训练。可是这些后宫女子听到鼓声,根本不当一回事,仍是一片散漫,笑闹连连。孙武见状,虽然耐着性子再给她们一次机会,姬人仍无动于衷。孙武为收杀鸡儆猴之效,只好祭出军纪,要将吴王的两名宠姬斩首示众。不但旁人的求情无效,孙子对吴王下场相求同样也不为所动。他并趁机告诉阖闾,只有严格执行军纪,才能指挥得动军队。吴王不得已,含泪看着爱姬被斩。其余女眷眼见这一幕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训,十分害怕,也知道孙武是认真的,此后听从孙武认真操练。孙武在严格执行军纪之下,替吴国训练了一支精强的军队,也在日后吴越之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