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无意识的主体主义(3-4-2-1)——结构主义隐蔽的本体论所预...

2023-02-04 19:40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3-4-2-1 无意识的主体主义 Unconscious Subiectivism结构主义隐蔽的本体论所预设的发生学机制:拉康的无头主体性

代表人物:1950年代中期拉康

★主要研究【象征界②】和【家庭亲缘关系】之中的【乱伦禁忌(俄狄浦斯情结①)】

●①俄狄浦斯情结三重发生学:1、父姓律令;2、欲望辩证法;3、性化主体

○这三个过程都是【符号学阉割】,无意识将自己整合到【符号系统】,最终抵达一个【性化的主体】,使得【Incestuort enjoyment 母子共同体原乐(极致享乐①)】不可能。

⊙①Belike 春梦临门一脚搞不定,总是会醒过来。

●②【象征界】和【Real 实在(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实在】要【象征化】,一定会产生【剩余】,这个【剩余】就是【想象界(镜像误认)】。

★拉康对于【结构主义】的反动在于②:重新树立【主体性①】,这个【主体性】是无头、无意识的主体,【主体】是一个效果,本身永远是虚无的。但是主体是真实的,【主体】是【符号系统的内在不一致性】、能指链成之为链的【缝隙】(靠这个缝隙S1和S2才能连上)。

●这个【无意识主体】不是【存在】,也不是本质性的【实存】(担负架设存在者整体本质框架的主体),【无意识主体】代表一种【不可能】(正因不可能,它才是真实的),一种【效果】。

○当主体说“我”时,“我”这个能指不是指称有一个主体,而是代表一个【主体】。

⊙拉康:“能指总是成对出现。”(必须有【差异性】来区分两个能指)。这里隐含的意思:【主人能指】一开始不是能指,它首先要代表【主词、主体】的时候是注定失败的,它只能代表它仅仅是一个【能指】,它无东西可指。所以【主人能指】一开始的意义就是:它指向了【不指向任何东西】这个【不指向性】本身(指向某物失败了,但是指向【运动】成功了),它是一个缝合能指。这时【主人能指】就专门指称这个【运动(想要去指称某物的运动)】,这个意义上【主人能指】就为【其他能指】代表了【主体】①。

▪①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经引入了其他【能指】:【运动】,然后说【主体是运动】(指称)。这时就能发现:为了这个【不指向任何所指的能指(S1①)】,构造起了后来【运动、指称】的能指链(S2)。这个【运动】发生起来的原因,是【主体性】在其中做驱力,S2就指称了主体,后面的S3、S4·····就是主体进入的符号网络。

※①S1不是【原初能指】,【S1 作为主人能指】就是一个作为【主词】的【主体】。(晚期谢林《世界时代》中,作为主词的绝对意志的自由。)S1代表【主词】但它会立刻【谓词化(连上 S2)】。

⊙拉康:“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二元能指的【不可能性】正是驱动【能指链】的动力学机制)。【能指】不停地在二元化②,虽然被写成S1、S2,但它真正的运行模式是:S1→$→S2 ①。

▪①$代表【主词第一次谓词化的不可能性(述谓主体的不可能性(因为主体就是能指链的运动机制))】

※【能指链】并不存在,如果松开能指链,会发现任意两个连续能指:S1→S2,S1是S2的主人能指,S2是试图将S1谓词化、本质化的大学话语。这时S2看S1就会看到一个空能指(就代表主体)。所以【能指链】的【存在模式】就是两个能指【S1和S2】,每当想用S2填充S1的时候,就会发现没东西可以填充,主词S1本身是一个【自我指涉为缺如】的能指。

————所以不可能通过【二元能指】的【相互嵌合、对称关系】,然后寻获到其中的【主体性】。因为【主体性】就代表了这种不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二元能指】=【主体性】=【符号系统的断裂①】。(总会有这样一个失衡的【二元能指】,它们的关系都是一种【不可能性】)

————①【能指链】其实是处处断裂的,没有联系,其实就是【主体性】在其中起到了【缝合、符号学阉割】的作用。

▪图一


②【二元能指】一定会有【剩余】:S1(代表主体)→S2(代表谓词)→S3······。用谢林的话来说【原初精神 Spirit】想要铺展它的【观念等级制】,“→”箭头处就会掉出【剩余 a(产生幻想框架 ◇ 和 客体a)】。如果【绝对精神】把整个【能指链】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完美秩序,结果就是一定会有剩余。

※另一方面,【$ Barred subject】代表了S1自己与自己的二分:

✐一是代表【主体性】是【空白的空间 Empty space】(甚至是公共化的主体性)

✐二是代表了【主人能指】

这两者之间的【裂痕】就是【主体性】

·例子:祖宗,祖宗就是一个【空白空间】,没人知道祖宗是什么样的。三代之治①:在儒家学术中是一个【主人能指 S1】,另一方面,它又会有礼、乐、仁、孝、垂拱之治等【谓词 S2】。S1在一开始就分裂为了【三代(三个朝代)】和【三代其中的制度(继承性、禅让制)】(三代也是一个符号学空白位置),这种在它之下的【谓词】(见图一)。而这个间隙、分隔(“——”)代表S1想要直接成为它自己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能指。最起码S1需要【自我分裂】(三代=S1、S2),【主体】就是【分裂的斗争、使得原初能指裂开的机制】也是能指链的动力学机制②。

♡①三代之治: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起点,是复兴夏商周三代之治,建立美好的理想社会。夏、商、周合称为三代,并被称为盛世,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称赞夏商周三代“直道而行”,并强调“礼”在三代的传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②【中期拉康】关心的就是这个作为符号化的【动力学机制】。【客体a】也是一个幌子,用来揭示主体$的幻想($◇a)。

●②拉康还发现了【共时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的秘密:因为【主体是无头的】,想用一个【谓词】对他进行把握是注定失败的。并且用【S2】把握的时候,【S2】本身会立刻变成【S1】这就形成了一个Totology 循环论证:【我(S2)就是我(S1)】。所以【共时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等于黑格尔的实体】)】永远是【主体化的】,【实体内在动力学机制】是【主体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

场域论 3

象征 调和

想象 VS 真实①

①中期拉康还懵懂地把【真实】当做【一界】、把【a】看做【实在界的现身】。(到了晚期Real 就不是界了,而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褶皱】。)

本体论 4

本体作为一种言说,是不可能的

无头的主体性 Impossibility of Real,代表开放性。Real 的显现是由【客体a、欲望的成因】的【不可能性】产生的(齐泽克五磅肉笑话)

认识论 2

★结构主义原则(本体论都不可能,所以都是平等的(白嫖)) VS 辩证的发生学机制(驱力(S1)走向欲望(S2,用谓词表达、充实主词,但每次都失败①),欲望的辩证法,能指链的运动)

●中期拉康【隐喻】的优势地位慢慢会交给【转喻】(S1→S2→S1'→S2'→S1''→S2''······(逐渐上升、松开能指链才好修好换))

●①这个【主词谓词化】过程的失败,就是【欲望】产生的原因。(例子:我是人,人是动物,动物是······这个过程都用【是(不在场)】做连接,这个【是】就是【主体】,它是一种【言说的存在】,这导致了【言语】比【语言】更具优先性。)

★也可以看做:语言(结构主义) VS 言语(辩证发生学机制)

●语言是一个逻辑框架、差异性的结构体系之间共时性的关联。

●【言语】使得黑格尔的【存有论(是论)】被拯救了。

目的论 1

回溯性设立的取消性,Retroactivate,这是一个时间性机制。这是一个最原初、最本真的运动。无意识不是深如海,无意识就是个平面。

★【无意识】=【主体】=符号学体系的运动和发生=言语[V.]之存在(这个【存在】=海德格尔【本有】,是一个发生学机制)(【言语】的涌动、发生,会回溯性地把运动痕迹抹掉,使得主体看上去是一个一直持存、恒在的运动,实际上不停地发生、消失...实际上【符号系统】不存在,它需要不断地发生运动,按照回溯性机制把自己的发生学过程抹除显得它一直在恒定那边,这个一直在那边就被看成是无意识)

★符号学结构能够使得【主体发生】,就是因为它具有【回溯性】,感到【主体】可以往前追溯自己(松开能指链),而【无意识的回溯】是让能指链更紧,不停地设立【谓词 S2】,让主体觉得最开始的【主人能指】是有所指的,一切都可以由【主人能指】做支撑。

●一旦要去把握【S1】,就需要设立“S1”这个能指,在设立的同时,“S1”就变成了S2,其实S1不是一个能指,只是一个空洞。

__________________


52:52


无意识就等于主体,主体就等于符号体系的运动和发生。实际上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它的不停的运动就是不停的发生。

但是他这个不停的发生过程会把他的发生学的痕迹给他抹掉,使得他看上去是一个一直有的,一直持存的运动。但实际上他是不停的发生的,因为他实际上是不停的消失的,实际上这个符号系统体系它没有的。归根结底,符号体系不存在,因为他是需要不停的发生的一个。然后他会不停的发生,按照一个回溯性的一种机制来把自己的发生学过程给抹除,就俨然他一直在那边,恒在恒定在那边。这个一直在那边的东西他就被看成是无意识。语言的无意识的那个结构。但实际上他不是一个结构,实际上他是言语之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

(注:建议上接早期拉康3-4-1-2)

主义主义的3-4-2-1,代表人物是中期拉康,也就是1950年代的。

然后它的主要……它是一个……我把它叫unconscious subjectivism,无意识的主体主义。

中期拉康的主要的研究的就是它的符号界、象征界,然后他想要研究的是家族关系、家庭关系、家庭亲缘性。他们的kinship是当中的那个……

其实乱伦禁忌,他研究的是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下面是三重发生学。

俄狄浦斯情结是三重发生学,它们是同时的:

父性律令、符号化

然后欲望辩证法

还有癔症化主体,就性化主体

这三个东西。

父性律令就是把它整合到大他者,或者叫无意识把自己整饬为是有名字了。无意识有名字就是被整合到符号系统,也就是被阉割,Castration。

(其实)这三个过程通通可以叫做阉割、符号学阉割。这个东西我前面老实说……我感觉我讲过超过一百次了。

那么这三个过程抵达的都……得到的一个性化的主体。他最终就得到了一个性化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慢慢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了。

不一定要知男知女,总归那个母子共同体的Incestuors的那个原乐enjoyment就不可能了、不再可能了。这个东西Incestuors enjoyment就不可能。

那种享乐、极致享乐、极致的那种享乐,就在梦里面让你能够爽得滑出来的那种享乐(我指男同学)

梦里面能够让你极致的享乐、滑出来的享乐,想的你受过了这个castration之后,你在梦里面总是临门一脚不行,最后渴了就剩了那么一瞬间就搞不定,然后就没办法就醒过来,就是因为你被这个符号系统给Castrated。

拉康中期、五十年代主要研究这东西。他的理论就不是太聚焦……四九年好像讨论的那个镜像阶段了,后面就主要讨论父性秩序、父性律令、男性共同体的那个律令如何被铺设出来的。

这个东西我已经讲过很多次,而且我每次在讲齐泽克的书,齐泽克也讲过很多次了。 它的发生学机制我把它叫做无意识主体性。就是拉康在这里……中期拉康,它逐渐答案揭晓,点明出来了一种……

就是你可以理解说,拉康在早期或者早中期的时候,它有一个康德主义,然后变成黑格尔主义,到了晚期甚至变成一个笛卡尔主义,他的晚期一说他有那种笛卡尔主义的色彩,一说就是……就在主体性上

拉康对于结构主义的反动在于它重新恢复了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是一个无头的、无意识的主体性:主体是一个效果,主体本身永远是虚无的、是个pure void;但是它是真实的、主体是真实的、subject is real,它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内在不一致性。

主体本身是能指链当中的一个缝隙,能指链要成之为链的那个缝隙。它一定会有一个缝隙,它是靠这个缝隙把这个S1和S2给它连上,否则S1和S2根本连不上。

我们在这里就要比较简略地说一下在拉康那边那个结构,当然这在后面已经搞定了,在1972年的《再来一次》里面已经把问题显得很明确了。但是说拉康对于象征界的、对于Symbolic.象征秩序的、Symbolic order的研究,或者象征结构、Symbolic structure的研究,他是终身都研究的。

而且最后实际上象征界和real、the real所谓的实在界,它翻译不应该翻译成实在界,它不是个界,the real,这两个东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最后这两个东西是一个硬币两面。

而the real它要象征化,一定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想象——更恰切的说不叫想象、不能叫想象,因为就在晚期拉康的话,想象界这东西没什么好讨论的了,就是它是一个误认,它可以看成是一个最小单元,或者怎么样的……想象界,就是镜像认同的这个机制它的解释力就很弱、太弱小了。

我不想每一个这个东西都写拉康,太无聊了……

在这里的话每一个3412、3421……这两个都是拉康。晚期拉康的话也得占一个格子,代表拉康本人自己的症状。

就在拉康晚年的时候,这两个东西(the real 和 象征界)是很近的。象征……就符号系统里面的它的秩序、它的拓扑学结构,就是the real,那些数学型(mathèmes)……

然后这个无头的主体性、无意识的主体性……

无头的主体、无意识的主体是拉康,这样的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说清楚了的一件事儿。主体不是某种exist、它不是某种存在;它也不会是存在直接变成一个本质性的实存,这个实存担负一个使命:要架设本质,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框架由这个实存、由这种生存来架设……它没有这个东西。主体是一种不可能性,主体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不可能,所以它真实的。

主体是真实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主体一定是无意识的,主体是一个效果。就是我们都得用这些东西(上述词语)来把握主体,主体是一个效果。

然后主体……就是你的自我呀。主体我们这里讲来讲去,主体就是你的自我,你的自我、就是我,“I”。

但是当我说出我的时候,“我”这个符号、这个能指,它不是指称真正那个主体,它是代表主体。

所以在拉康那边他会说很有意思的两句话,我记不得是早期还是晚期、中期了,不管了……

第一句话:能指总是成对出现。

总是两个两个出现,就他总成对出现,就是总是……起码要有两个。

光是有S1它不能成为……就是你光是给一个……就当然这个起码要有两个,总是要有两个。

这个很好理解,为啥?因为结构主义嘛。它总要有着相互的差异来区分这两个能指,就是这你做数学题的时候要设(不同的)m、n、h、k,什么的,都是这样预设的。

那么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就是主人能指、就第一个能指,它还不是能指的。

他要首先要代表主词,或者他要代表主体,它想要去指称一个主词的时候、就是想要去代表这个subject的时候,它是注定失败的

它必须……就是它只是代表……

就是你光给一个能指(这个能指其实就是主人能指,一开始那个S1)它什么都不能代表,它只能代表:它没东西可指,它就是一个能指、它仅是一个能指、它无东西可指,它什么都不指向。

那么这个能指、这个主人能指它就是一个缝合性的能指,它不指向任何东西。

那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就是什么?它指向了什么?

它指向的就是这种不指向任何意义的这种指向性本身。

它指向的就是……做减法。这里的思维是做减法、去头的。主体性在这里是功能,主体性我甚至可以告诉你,所有的能指活动的、指称的这个Signifying的这个能指链Signifying chain,它里面的这种指称的力量,Always signifying,这个就来自于主体。

那这种指称的力量是怎么来把握的?怎么来切中这个指称的力量?

我开始有一个能指:主人能指master signifier,这个时候还不叫S1呢,不管了,就S1吧……

反正这是一个主人能指,这S1,它指向了一个事实:就他什么都没指向。阙如的。我不指向任何东西。

这个时候,好的,它不指向任何东西,那么,它的指向某个东西的“那个某个东西”就失败了。但是它有一个成功了。

它指向某个东西、抵达某处失败了,但是它”要去抵达”的这个运动发生了

所以这个时候非常奇迹般的一个短路出现了,这个主人能指就变成了一个专门指称这种运动的、指称这一运动、就这个箭头,它指称这个运动的。

这个能指就代表、指称这个运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意味着:它指称的是这个“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得。

(改口)它不指称任何东西,不叫指称“无”啊,它不指称任何东西。

那么但是它可以代表一个运动,这个运动就是Signifying、这个运动就是在指称……

就这个能指要超出他自己、要抵达一个不是他的东西,这个运动就由它S1代表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主体。For other Signifier,它为了其他的能指、其他那些别的能指,他代表了这个主体。

就是光看这一个能指,你都能够感觉到,它和……它就是……

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引入了其他能指了,比如说运动。

我们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引入了其他能指:运动,然后我们说主体是运动,这一指称运动。“指称”,“运动”,这些都是其他能指。

然后我们这个时候就能感觉到:由它这个不指向任何所指的这个能指,就为“运动”、为“指称”这些能指、后来这些能指就代表了主体,然后我们就可以说主体是运动,主体是一种指称运动本身。

这个时候这些能指本身、运动指称这些能指,它就变成一个网络了,S2就编起来了。S2就是后面的能指链。

后面那个能指链就是:谓词性的,它就是谓词性的。而前面这个S1你可以把它叫做它是代表主词、主词性的。你跟···

如果我们用谢林观念论来看,在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就是S1和这个S2之间有个裂缝。这个能指它指称的就是什么都不指称,这个S2就变成指称链了,S20、S21、S22、S23,哒哒哒……就变成一个链条。

 

图片开始时间:15:46

这个链条……S20……这个链条能够启动起来,就是因为在这里面有主体性做驱力,就是因为有主体。主体恰恰是把这个东西(S1):哎你无所指,但是S2开始这东西就有所指了。

如果更精细一点来说的话,这第一个S2可以说它指的就是主体本身,它会用第一个S2指主体本身。更精细一点,第一个S2就指主体,the first S2,更精细一点,如果我们做了一个观念论推演的话。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讲的话,后面这些通通……乃至这个S2本身,都是主体所是的谓词、都是他的谓词,就意味着这个主体已经进入了一个符号性的一个秩序。

但是它进入符号性秩序,如果说有之前、在进入之前的话,他仅作为一个原初能指,

但原初能指通通被压抑了啊……

 

你不要去把S1思考成某种原初:能指。它不是原初能指,它是一个主人能指。这种主人能指在这里,主体就纯粹作为主词,它纯粹作为主词的一个主体。这个时候主体和主词就是一码事儿,就是subject,主体和主词是一码事儿。

主词意味着就是说这主体就是他……

晚期谢林所说的《世界时代》里面的那个自由意志,它作为主词的自由,freedom as a subject,这个词作为一个主词,而不是说作为一个谓词。

freedom,这个freedom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把拉康的这个搞出来,把拉康的这个哲学和观念论的联系,就我的思考,我觉得就是说……

能指他不能……他总是……最起码要有这么多,最起码就是说要有……

就是它(S1)代表主词,但是主词……

我再强调一遍,它代表主体或者代表主词,但主词立刻会谓词化,主词立刻会有谓词, 就是他会连上那个S2谓词。

然后另外一方面(第二句话),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就是它总要有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因为它至少有两个能指;还有一个就是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理解成:二元能指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方面二元能指就是能指链驱动的那个不可能性的那个动力学机制。

就是它不停的在二元化,你可以理解成。就是说我们虽然把它写成S1、S2,但是它真正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

 

图片为校对者重绘,开始时间:19:23。另外,这形状像个菲勒斯……

S1、S2中间是一个这个主体性$,中间这个主体性$可以就回溯性的……其实是回溯性看到,或者说它真正发生功能的那主体性是个无头主体性,在这S1和这个第一个S20之间发生的一个关系,它是个无头主体性。

那么好了,我要说的是当它运动起来的时候,它不是说然后就S2下去。不是这样。 而是这个三元组,或者这个二元组,由于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代表不可能性

这个代表:S1和S20(第一个S2)之间的不可能性,这个主词和主词第一次谓词化的那个谓词之间的不可能性,意味着就主体本体论化了。

主体,它的叫做它的实体化的不可能性,可以这样写。主体实体化的或者叫主体述谓化的,述谓主体的不可能性。主体性在这里就是一个就是个动力学机制,就是能指链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能指链其实是没有能指链,我更恰当的要告诉你。如果我们让能指链是放松的话,如果你loosen the signifying chain……

如果你把它放松的话,你可以看到,相对于后面一个,前面一个能指都是S1;(相对于前面那个),后面一个都是S2。就是S1和S2是一个……

就是你后面得写成这个样子(很多S2),但实际上是你要放松开来的话,你会发现它全是那个……全是……

只要松开来,只要把一个松开了……

有个图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好像是在《再来一次》里面的那个图……

你把它稍微松一点,你就会看到……

 

图片开始时间:21:45,右图为校对者重绘。能指链示意图,第一个环是S1,之后的环是S20,S21……并且有意思的是,你只要把这个链子松开一点就会发现,这个结构里每一对相连的环,在后者看来前者都是一个圆形。

 

然后开始有这样的S2,就这样S2就把自己连起来。

但是你要知道,你把它稍微松一点,just loosen it,你会发现,这个相对于后面这个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圆;然后相对于后面这个,前面这个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圆……

就是这空能指没有什么好束缚的,就是一个松开的一个状态,它是可以……

你看着后面一个就看到前面一个其实它是空的,看着后面一个看到前面一个是它是空的。就会有这么一种关系,前面那个空的它就会代表主体。

就每一次……为什么我们把叫做……

就是它出来总是两个,能指总是作为两个出来,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你真的把能指链松开的话,就会发现能指链的存在模式就是S1和S2这两种。你在着眼于后面那个S2的时候,想要用这个后面那个S2,或者我们说S20这个东西,

把主体subject这个空的位置给它填充的时候,你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没东西可填充,原来那个主词本身是一个S1、是一个自我指涉为absence的一个。

我觉得我这里已经讲得非常非常非常清楚了,你每当希望以一个能指、以一个后来的看上去比较实实在在的一个能指去说:这就是我填充这个主体性的空虚、空无的时候,它立刻就会感受到, 主人能指它是一个虚···它是个空的能指,它只代表主体,由这个主人能指来代表主体。

这个时候主人能指就体现它的tautology或者它的那个空诞性,它是空的。那这个空他就出来:就是我的当事人其实什么都不是,你不要想嫁给他就永远幸福了。差不多这个意思……

你不要这么着急要成为我的当事人,继承我当事人的遗产。不好意思,我的当事人根本身无分文。差不多这么一个主人能指就跳出来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你要感受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到底什么是真我、到底什么是真爱,想要去一劳永逸的完成你的生命的运动的话,或者得到全知、全能的那种状态的话,它就会起作用、它就会从这里出现

但是又会告诉你,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这个结构代表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通过两个能指的一个完美的相互嵌合、一个对称关系,然后我们就可以寻获到他们中间的那个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不可能性。

二元能指就是主体性。如果我们要说的话:总会有一个二元能指、这种失衡的二元能指,而且能指链恰当来说,如果你把它松开一点点的话,你会发现能指链上的所有这个能指的前一个能指都是它的主人能指,后一个能指都是它的那个谓词化,试图把整个能指令完全谓词化的那个大学话语、完全本质化的大学话语。

它就是S1和S2的关系。后面一个对于前面一个就是S2,后面一个对前面一个S2、S2……就连起来了。所以我们这里我们会说第一个是S1,因为第一个它相对后面所有的都代表主体,都可以回到这里;但是把它松开你就会发现,每一个环节上的前面一个Sn和后面一个Sn+1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能性,都是subjectivity、都是subject都是这个主体性。

主体性就代表了这种不可能性、代表了中间的断裂、代表符号系统中间断裂,这个断裂是……

能指链归根结底是就是全是断的,没有连起来,你不是说S2后面就连起来。只是由于缝合,叫符号学阉割,你要穿越幻想的话,你会发现或者loosen的把……

就是我们分析师我们要清楚意识到……我是指的是哲学家哲学上的,这是我的一个态度it's mine···

我也认为这是失窃的信里面的真正的一个意义,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都不要说自己是最后一个,谁相对于前面那个都是后面一个,谁相对于后面那个都是前面那个。这个精神是符合拉康的那个博弈论的、囚犯博弈论、主体间博弈论的一个述说的。

所以在这里就是二元能指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而另外一方面,你可以甚至可以说:二元能指一定会有剩余。就是这么一个关系,我把它画成这样:

 

图片开始时间:27:56

它在这条链条上面,你如果说这个二元能指(S1 | S20)……

图片开始时间:28:04

它(S1)代表主词、它代表subject、它代表主体represent。

这个东西(S2)代表谓词represent predicate。

那么按照谢林,或者按照拉康的……

就是按照拉康以及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这个主词在谓词化的过程、述谓化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就是他想要变成一个整全的一个……

他想要这里(S2···)变成一个整全的ideal……就是等级制,他将这里铺展出一个spirit,大写的spirit,他想铺展出一个精神(用谢林的话来说),那他一定会有剩余。

他这里(S1-->S2)就会掉出剩余(a),这个玩意a就会掉出来,鬼魅般的剩余就会掉出来。

 

校对者重绘。图片开始时间:29:08

在这边就会有那个有镜像($),这边就会有幻想性框架(♢),然后这边就会有这个(a),就这么简单。

 

你如果要把这个S2后面或者这整个S2设立成它是一个绝对精神、那个完美秩序,完美的一个灵性秩序、精神秩序,那么结果就是下面一定会有这个剩余a。

我们甚至可以说另外一方面……我要把细节给你讲清楚。主体、主体性我们写成这个$,barred subject。懂道理就行了……

主体性在这里代表的也是:S1它自己和自己的二分。一方面它是个empty space,它是一个空白的空间;

就是这个可以看成是Inter subject……可以看成是公共主体性,甚至可以说这个S1主人能指它代表的是公共化的主体性;另外一方面代表的是那个Master signifier,这个S1总是会分裂的。

(empty space — 裂痕 — ideal spirit的主人能指)两者之间的那个裂痕就是主体性。

(停顿,沉思)

我们应当这样说:在主人能指那边,比如说某个意识形态里面的主人能指,比如说……我都不敢比如说的……

祖宗,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祖宗,祖宗之法。那首先它就是empty space,因为到底是咋样不知道呀,没有人和祖宗打过交道呀。大家都是儿子、孙子,到底是怎么样?

就比如说三皇五帝、三五、三代之治,我举个例子,三代,他在儒家里面是一个主人能指,三代之治。

另外一方面它又会有具体的三代之治是什么:礼、乐、什么仁、什么乱七八糟的孝、什么这些东西、垂拱而治、什么这种东西……这些玩意是它的具体的谓词,或者说它具体的显现。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说就是这个链条不要把它看成是S1、S2,应该把它看成是这样:

 

S1在这里,然后下面就是S20、S2 1、S2 2、S2 3……第一个我喜欢写成0,因为我一般认为0是第一个,是标记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然后这个S1其实,它在一开始就已经分裂成,它下面有一个S2 0

下面就是说这个东西就是S1……

但是作为一个就是三代也在里面,三代可能在这里面特别什么继承性、禅让性,这种叫和平交接政权,它本身也会三代之治

这个三代本身,三代之治本身这个主人能指也会成为它下面的一个谓词,但是这个东西(S1)本身那它就是一个empty space,它就是一个空无的符号学位置,上面的S1就这个。

什么东西把它分开了?就代表不可能性,代表这个S1他自己想成为他自己,想要直接的靠他自己成为他自己,不行,一定要有两个以上能指。

 

最起码S1自己要和一个这个自己“S1”

就是三代(S1)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缝合符号的,和那个三代(“S1”)的那个继承权意义上的、禅让意义上的那种和平交接政权(不冲突、不打仗、不死人)、那个孝、善意义上那个三代,它们两个之间是分裂的。

这个分裂就是主体或者就是主体的斗争,主体就是他这个斗争使得这个原初能指(S1——“S1”)裂开,使它裂开了。主体就是这么一个机制、它就是这个机制本身,就是一个能指它要实现它自己……

有人说这可以当成是客观精神,黑格尔客观精神意义上去了解:具体的普遍性。它要实现它,它就要通过这种方式,在这里主体作为一个无头的主体性来为一个能指的它的“所指化”,或者变成一个能指链条来做动力学机制,在这里主体就是它的动力学机制。

你可以理解为,中期拉康他真正关心的就是这么个动力学机制本身,作为符号化的动力学机制,Symbolization,它的动力学机制,或是它的动力,当然动力也是它的动力学机制。

这个机制里面的拓扑学结构也是由主体性的非常奇妙的虚无来维持的。你会意识到,拉康这个时候有一阶段的问题意识是客体小a。有的人认为这个a真的是伟大发明,其实这个东西还只是一个幌子。后来幻想公式提出来之后,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更进一步揭穿主体本身的它的一个功能,主体本身的功能。这个东西(♢)就是幻想框架screen,Fantasmatic screen。这个框架的构造是通过言辞、符号学、Symbolic structure来构造的,在这一过程当中的主体性是无头的,它是一个符号系统运行的一个……把自己结构起来的。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发现了……你可以说拉康造了这个结构主义的反。他发现了共时性结构的发生学机制、发生学的秘密,或者是个丑闻。为什么是秘密?因为这个他是无头的,你想要把主体本体论化,说它是个什么东西,用谓词来把握它时注定失败,因为你立刻又撤回到一个……

你想用S2来把握这个主体$(barred subject)的时候,想要把握它的时候,就会立刻又撤回到一个S1,这个S1就是个tautology(同义反复,空诞):“我就是我”、我是个S2,我是个S20,“就是”!这个“就是”是主人能指,是某个S1,它是我们一般话语里面的一个S1,主人的能指。

“就是这样的”,“就是”。

其实它这个能指反倒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代表一种自己为自己、自己给自己支撑在那边的那个力量。那么这个就是它就是让你感觉到“诶哎呦,我要把握我,把握不到,我就是我“。那“就是”是很虚诞的,法律就是法律、道理就是道理,有支撑?没有支撑!那我没有支撑,没有支撑?那没有我了。他发现了就是他这无头的主体性,为什么是无头主体性?就这个原因。

拉康相当于发现了这个共时性的符号学结构的发生学机制,这个发生学机制永远是主体化的,It's always subjectivized。这个发生学机制本身永远是主体化的,这个发生学共时性结构就是实体,黑格尔的实体。实体是主体化的,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主体化的。实体本身内在的动力学机制是主体化这么一个机制,而不是主体,这里面没有主体。主体没有、不在这里面。

那主体什么时候有呢?什么时候能有?主体怎么能够显现出来?主体要靠这个a来有。但是说更夸张的:你可以说拉康这个时候先有这个幻想公式$♢a……

齐泽克那边提出了另外一种解读,就是$♢a中间的这个东西♢它裂掉、碎掉、嗒、完蛋的时候,中间这个符号学框架的不一致性扭曲了或怎么样的时候,这个时候主体$直接看到的就不是这个a了,直接看到的就是the piece of real。这个real和这个a是不一样的,它有差别,但是说我们比较……

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在中期拉康那边,这个客体小a,它就是the piece of real,但是后来又会反复的说会说那这是……

好像应该是《视差之见》里面,其实可以认为就是说有两种可以把握到主体性的东西,一个是客体小a,欲望的对象成因;还有一个就是real。

这个real的话是这个幻想框架它有污点、崩掉、有那种一小块污渍的时候,上面会有一小块污渍、抹不掉。这种污渍就是主体性本身,就这个主体性本身它的现实化,the piece of real它变成某种reality。这种real是可以变成reality的,而这个a它永远不能够,它是unreality,它是不能变成现实的。

这个a是现实的一个效果、现实当中的一种张力、一种临分;而这个东西real是可以赤裸裸的变成一个reality。这有差别,齐泽克在这里在《视差之见》里面提出了这个二分。

我们先不管这个东西,至少在拉康中期主要的,他也会关注这个a······

他的理论兴趣会关注这个欲望的……,在欲望辩证法里面,后来慢慢慢慢会抵达一个关注欲望的对象成因。然后有人会把这个a吹得很高,甚至吹到认为这个德里达的延异。德里达的延异里面不是有一个differe(a)nce,本来是e,他改成a,他就认为这个剩余就是从拉康的那个客体小a里面搂过来的。

 

 

场域论3,在这里就很明确的:想象vs真实、实在,由象征作中介。三界说。在中期的时候,拉康还朦朦胧胧地把真实当成是一界,特点就是把这个a看成是实在界的一个现身。现象界、真实界……

到了晚期的时候就不是个界了。它不是界、它只是象征的一个褶皱,只是符号系统的褶皱。本身它没有那一界,下面没有那一层了。还是有一个剩余的。

 

 

本体论4:无头主体性,就是Impossibility,就是事件哲学。本体论上是4在这里不是没有,而是一个开放性,就是real is impossible,真实是不可能的,他意识到至少本体论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本体论,ontology as a logos,作为一种言说,它是不可能的,real is impossible。

当然real会出来,在什么里面出来?它出来的方式就是以欲望的对象成因、客体小a出来,他出来的方式就是不可能性,你永远不能抵达。齐泽克一直讲的那个笑话,他有个女性朋友要减一磅肉,那磅肉不是客体小a,而是那个减了这磅肉之后,她就会变得更完美的那个想象的,那个更完美的那个……

但是说是想象出更完美吧,其实也没想象,也没想它到底怎么个完美法。这是一个剩余性的,这就是一种不可能的东西,real is impossible。

 

 

认识论2:结构主义 vs 辩证的发生学机制。

他继续沿用结构主义的原则、原理,但是他又使得它具有一种辩证的发生学机制。这个辩证发生学的机制就是:结构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的本体论,或者说是个原-本体论。结构主义的那个符号系统的共时性,它就是个原-本体论,它就是没有本体论,本体论都不可能。

或者就是一个就是说所有本体论都是平等的,差不多这个意思。结构主义就是所有本体论都平等的那种、就全都平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一个本体论,这个本体论它是白嫖的。

那么他就告诉他的辩证的发生学机制,这个发生学机制更确切的讲就是从这个驱力走向欲望,但是在中期拉康那边就是欲望的辩证法。这个欲望辩证法用的是什么科耶夫、什么失窃的信……更恰当地讲,就是我刚给你讲的那能指链那个运动。可以讲得更明白,那为什么要把它说得更含糊呢?

这个欲望的辩证法就是:S1就是驱力,它到了S2了,S2开始就进入欲望了,欲望就进入到要用谓词来表达主词了,就是要用Predicate谓词来表达subject主词,来充实这个主词。但是每一次都失败,欲望辩证法每次都失败。因为这个主词、主体归根结底它是个先验主体性,它是纯粹虚无的。或者说它就代表了这种运动不可能性,每次都失败的不可能性。

我们说它是纯粹虚无,不是告诉你有个什么虚无的场在那边,而是说就代表不可能性。代表这个符号学秩序里面,前面一环要靠后面那一环把自己完全充实,不可能,做不到。

所以在这里他慢慢会把……

我们会看到在中期拉康这里就是还是强调一个隐喻性、隐喻的关系,但实际上你会慢慢发现它这个隐喻的优势地位会逐渐转向转喻,转喻具有优势地位。最后会告诉你

S1、S2它其实又是S1、S2、又是S1、S2又是S1、S2……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样说了下去。(前者是后者的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后者。)

没有一条好看的“S2、S2、S2、S2”,你甚至可以说这个东西本身是一种话语。相信有S1,然后S2222这东西本身是一种话语,一个意识形态话语,有待诊断的一个话语。我甚至可以说这是种蛇皮分析师话语。(第一个是前者,后面的都是且仅是后者。)

厉害的分析师话语是这样的:就往上的,往上上去的,s1,s2,s1,s2,s1,s2,s1,s2这样的,然后就能指链就松掉了。就像修车链子,你要把链条松掉了才好修、才好换呀。

这个欲望辩证法我们会说得很复杂,说什么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欲望是希望他来欲望我,那你没有讲清楚欲望到底是什么。欲望就是这个过程,这个叫主词谓词化过程的一个失败,它不停的会失败。

我是什么?我是刘司墨。刘司墨是什么?刘司墨是一个是什么?未明子的什么藏镜人。未明子是什么?未明子是个b站up主。b站up主是什么?……一环套一环,一环套一环。这都谓词化的。

你看这里面都用一个“是”来做基底,所以在这里这个“是”实际上就是主体的存在,就是主体本身的存在,就是这个主谓之间这个“是”。

那么这种“是”是一种言在,是一种言说的在、言说的存在、言说存在。拉康用一个法文词把言语和存在这两个词拼到了一块去,我靠。

当然这个“是”它是不显现的,不一定要一定要说成“是”,我们就是说在哲学上它就没有这个“是”,这个“是”本身是不在场的。因为“是”不是多了个能指出来嘛,“是”不就一个系词,也是能指吗?烦死啦。

就这个“是”可以看成是没有。在这里甚至可以用那种函项谓词逻辑……我通通记不得了,这东西不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它可以把几个谓词收束到一块去,然后写成那种……谓词收束到一起的那种数理逻辑那种书写模式。

那你在这里看的话,其实可以看差不多。这里的“是”这个词是没得的,说话本身就是这个“是”了,言语本身,而不是语言。在这里语言不具有优先性,言语比语言具有优先性。

拉康在这边言语比语言具有优先性,但这种言语又不是述行性的。你可以看成是:结构主义占的是语言,这个辩证发生学机制占的是言语。然后这个言语使得黑格尔的言语辩证法,或者欲望的辩证法,欲望辩证法就是已经被符号学阉割了的……

然后在这里使得黑格尔那个是论(存在论、存有论),黑格尔的是论又被拯救了。在这里在中期拉康这里就隐约可以感受到,有一种拯救黑格尔的一个力量。

 

在目的论上是1,只有1,就是回溯性。回溯性取消,回溯性设立,回溯性抹除痕迹。

这个符号系统,这个无意识是一个符号学结构,无意识不是···

结构主义里面的无意识,就拉康的无意识它是一个平面,它没有什么深如海的,不是的。无意识就等于主体,主体就等于一个符号学的、符号体系的一个运动和发生。然后实际上它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它的不停的运动就是它的不停的发生,但是这个不停的发生过程会把它的发生学的痕迹给它抹掉,使得它看上去是一个一直有的运动、一直持存的一个运动。但实际上它是不停地发生的,因为它实际上它是不停地消失了,实际上这个符号系统、体系它没有的。

归根结底,符号体系它不存在,因为它是一个需要不停发生的一个,然后它会不停地发生的,然后按照一个回溯性的一种机制来把自己的发生学过程给抹除,就俨然他一直在那边、一直恒在、恒定在那边。这个一直在那边的那个东西它就被看成是无意识,就是语言的那个无意识的那个结构。

但是实际上它不是个结构,实际上它是一个言语之存在,这个存在要在晚期谢林的那个意义上去理解,甚至海德格尔的意义上去理解。“本有”,它是个发生性的一个机制,言语这里是动词。

言语和语言不一样,语言是结构性的,语言是一个语义框架、逻辑体系、结构性差异系统之间那种关联、共时性的关联;而言语它是不停地在涌动着,Sprach,说。

 

目的论上的1,就是一个符号学系统、符号学结构。它能够使得主体发生出来的机制,就是它不停的会往回追溯,就这么简单。它会回溯,能够倒流,往回追溯,会感到有主体性就是要往回倒,往回倒流,你不能一直往右边扯,你要松开、往前面松一点。

所以你可以看成:松开能指链的那个活动就是往回去回溯。但是无意识的回溯是会把前面给抹除掉,然后让能指链更紧、拉紧。

或者叫设立前面那个……就让你觉得主人能指它真的是有所指的,真的是一个普遍的、一切都是由可以由主人能指来做支撑的,回溯性的设立的。主人能指的能指性,它是个能指是被回溯性设立的,其实主人能指不是个能指。但是由于我们要把握到什么是主人能指,我们要从S2回溯到S1,所以只要是回溯,那么S1又变成一个能指。我们现在假设它有能指地位,然后再发现它不是个能指。很自我矛盾、非常自我矛盾的。在这个时候你看到的就是一个$,就看到主体性。

所以在拉康这里的话,整个符号学结构的运动方式就只有一种,就是回溯性,retro-active,你可以看成是回过头来。retro-actively,我甚至要在这里要把它写成retro-activate写成这个词,回过头去激发、激活,靠这种方式来激活,就是回去设立、回过去抹除。

因为他发现的就是这种时间性,我把它写成目的论,这是一种时间性机制,无意识的时间性机制。

它现在是目的论上1的,这个运动才是最本真、最原初的运动。

那先讲到这里。

【主义主义】无意识的主体主义(3-4-2-1)——结构主义隐蔽的本体论所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