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遭抵制、《晴雅集》即将下架,“流量”时代或许会被终结!
上映10天的《晴雅集》,不仅票房成绩平平,现在又面临着即将下架的窘境。有消息称从1月4日起,院线便不会再为《晴雅集》排片了。

郭敬明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娱乐圈应该要有一场反抄袭的浪潮
对于这样的结果,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因为余飞、宋方金等111位圈内人士发布了联名信。尽管事后郭敬明对自己曾经的抄袭行为道歉了,但目前来看貌似是为时已晚了。经此一事后,郭敬明怕是再难有翻身之日了。不过这也符合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不给有污点的艺人提供舞台。抄袭也是一种偷窃的行为,自然算是污点了。

假设郭敬明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接下来在娱乐圈内部可能要进行一波反抄袭的浪潮了。这样一来,很多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以及艺人都会受到波及。实话实说,内娱抄袭早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了。
《偶像练习生》抄袭事件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当初《偶像练习生》播出之后大火,很快就被发现是抄袭韩国同类型综艺节目《Produce101》。不仅如此,韩国方面还把这件事闹到了国际上,让《偶像练习生》丢人丢到了国外去。

这还不是最让国人羞耻的,这件事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但在网络上却有人依旧在力挺《偶像练习生》。有的说综艺节目大同小异,《偶像练习生》算不上抄袭《Produce101》。还有的说抄袭就抄袭,节目能火管那么多干什么。如此不分是非的价值观,真的是令人大跌眼镜。

其实那些当时力挺《偶像练习生》的人,要么是节目当中导师的粉丝,要么是练习生们的粉丝。之所以力挺《偶像练习生》,纯属无脑站边的行为。在粉丝观念里,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都要无条件地跟从。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最可怕的,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把抄袭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本质上是在挑战社会最基本的秩序。
是时候整治“钱流”了
回看内娱近几年的规则走向,从最早的“限娱令”到“限薪令”,直至限制穿越剧、收视率脱水等等。从大的方面来说,娱乐市场是越来越规范化了,整治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势在必行了。那么在不给有污点的依然提供舞台之后,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动作呢?

个人认为可能要对“流量”下手了,大家口中的“流量”并非是真的关注度高,称之为“钱流”更为恰当。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流量歌手的专辑动辄上千万的销售成绩,但绝大部分人压根儿就没有听过其中的歌曲。可能有人会问,这些专辑到底卖给了谁呢?
孟美岐数据组涉嫌诈骗暴露了产业链
不知道大家知否还记得孟美岐的某个数据组涉嫌诈骗的事情,尽管该数据组跟孟美岐本人没有任何的关联,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的孟美岐的EP销量。简而言之,数据组从粉丝那里募集了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去购买孟美岐的EP。如果粉丝只想人手一份的话,就没有必要找数据组了。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很多人粉丝想一人购买多份,甚至是几百上千乃至更多都是有的。

由于很多音乐平台限制个人购买数量,粉丝只能通过数据组来实现为自己偶像刷销量的目的。数据组利用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能量,召集了很多类似宝妈这样的群体,以少量报酬换取这些人进行代买。这样的数据组有很多,早就成为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了。只不过涉嫌诈骗的数据组不讲武德,坑了宝妈们的钱,这才把事情闹大了。

虽说通过这种方式是赚到了钱,但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粉丝喜欢某位歌手的歌,只买一张专辑就够了,购买多张本就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更不要说购买几百上千张了,完全是错误的消费观念,典型的玩物丧志。毕竟并不是每个粉丝都是富二代,有很多粉丝为了有足够的钱追星不惜违法犯罪,甚至是家破人亡。
18岁少女因追星被骗而自杀,骗子也是粉丝
前两年有一位18岁的少女因追星被骗了18万多元,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自杀,辛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更为让人想不到的是,骗人者也是一位粉丝。因追星而债台高筑,行骗成功后除了还债,把剩下的钱用来追星了。这样的惨剧并非个案,只是大部分时间无人关注而已。粉丝多为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女性,她们大部分涉世未深,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自控能力。一旦深陷其中,常常是难以自拔的,严重者便如痴迷刘德华的杨丽娟一样。

由此可见伪装在流量之下“钱流”如同毒瘤一般,必须要将其切除才行。同时也要明白撑起“钱流”的不仅是数据组,还包括了各大平台上虚假的数据,包括微博上动不动就上千万乃至过亿的粉丝数量。什么时候那些投票、打分的榜单能够全面实名制,一人只能有一个账户,一个账户只能投一次票。到了那时,流量才能是真的流量,而不是虚假数据堆砌出来的海市蜃楼。

从娱乐市场越来越规范的大趋势来看,这一天应该越来越近了,假流量时代注定将被终结。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