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王冕,画梅高手,拒绝过朱元璋: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口去看完王冕
他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画家,是语文课本里的教学典范,他烧过高考作文,拒绝过朱元璋的征召,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王冕的一生。1310年(至大元年),元朝武宗继位三年,王冕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他的祖代原住在关西(今函谷关以西)的王景是个官僚家庭,其实是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远军节度使,王德元有两个儿子,一是王琪,曾任阆州观察使,一是王琳,做过统制官,后王琳迁居浙江绍兴诸暨,成为诸暨的始迁祖,但传到王冕的父亲已经是一贫如洗,连一句寒门都说不上了,是真的“门都没有”,王冕作为一个农民子弟,贫寒的家庭没有提供太多学习资源的能力,但王冕却对知识渴望超乎寻常,这熟悉的身世背景有没有想起语文老师说过的故事。有一天,王冕的父亲让他去放牛,他把牛牵到大田梗自助餐厅之后就跑进学校偷师,听里面的学生上课,王冕天赋异禀,听完就默默记住,学习能力杠杠的,他要是和这些孩子一起上学,“别人家的孩子”就又多了一个,他听完想的很入迷,回家的时候才发现把牛弄丢了,村里有人把牛牵回来向王冕父亲告状,你家小孩不好好放牛,牛跑田里把我的庄稼踩坏了,王冕父亲听了火气直冲天灵盖,反手就把王冕给揍了,没想到揍完王冕,他还是故伎重演,王冕的母亲就劝,算了算了,这小孩想读书如此入迷就由他吧,后来,王冕就搬到寺庙里住,晚上就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借着佛前的长明灯读书,而泥塑的佛像狰狞恐怖,特别是在晚上随机吓死一个进庙的人,但王冕一个小孩像没看见似的,一点都不怕,安阳的学者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王冕与众不同,就把他收为学生,教他学习儒学,把王冕培养成一个博学多能的儒生,《儒林外史》中写王冕是自学成才,但其实王冕有两位有据可证的老师,一位就是故事里的安阳韩性,在《明史》和《参军王先生冕传》中都有所记载,一位是出现在王冕诗作《悼止斋王先生》中的王艮,“止斋”是王艮归林后所筑“止止斋”的简称,朱彝尊所写的《王冕传》中记载,王艮是他的老师、同乡,对他的品行很推崇,王艮亲自登门拜访过他的母亲,后来王艮做了江浙检校,王冕衣衫褴褛、脚踏破鞋的去见王艮,王艮见到这副样子,马上替他洗漱,送他鞋子,劝他做官,王冕笑而不答,放下鞋子离去。1335年,元朝取消高考,在此之前王冕已经参加了很多次,1340年,元朝恢复高考,30岁的王冕信心满满参加了这次高考,结果又一次遗憾落榜,他一把火烧了高考作文,决定再不复读了,专心做起文艺青年,画画写作。
王冕平时行事风格清奇,有点行为艺术在身上,他有时候戴个高帽,披件蓑衣,穿着木屐,挥着木剑在绍兴的大街上边走边唱,有时候骑着黄牛大声读《汉书》,根本不care路人的目光,很多人都觉得王冕是个狂人,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去府衙打工,王冕骂道: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是个没打工就已经觉醒的社畜,后来王冕做起了旅游博主,雇了艘船下东吴开始旅游,游玩到杭州,他凭吊了他所仰慕的林和靖墓,当时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发掘宋六陵,孤山林和靖墓也被殃及,然墓中别无他物,仅得到一条白玉簪,王冕对这件事是深有感触,写下了《句》:生前不系黄金带,身后空余白玉簪。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在杭州他看见回族人牵着花驴招摇撞骗,宣称自己的花驴能听懂人话,甚至连回语都认识,江南发大水冲毁了田野村庄,百姓们饿的连树皮都没得啃,地方上的官吏砸钱去看那头花驴,把花驴捧成网红天天吃大米,完全不管百姓的死活,王冕看到这种离谱现场气得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
王冕还曾出游南京,在江南玩了一圈,王冕或许是从他少时坐于佛膝读书开始,与佛结缘,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僧人和他们谈禅说法,曾用“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汝法时,法法何曾法”的偈语来阐述画理。1347年,王冕从杭州乘船北上,开始了数千里的长途旅行,有一天,他在大都南城(今北京)登高望远,觉得心旷神怡,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却在元朝的统治下不由义愤填膺,痛斥引狼入室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写下了《南城怀古》:日上高城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契丹踪迹埋荒草,女直烟花隔短墙。芈月可知心智。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书生慷慨何多恨,恨杀当年石敬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枝春早图》中王冕的自题诗疏华箇箇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一句,暗示着受异族压迫欺辱,文人所坚持的尊严与不屈,由于对朝廷腐败的不满,使得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轻视功名利禄,并多次拒绝入仕为官。
在大都市时,王冕的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想推荐他做官,他历辞不去,南回故乡去了,朱彝尊《王冕传》、《诸暨县志》记载,在王冕回家的途中遇到黄河决堤,沿河州县的庄稼房屋被淹没,但官府根本不管,眼睁睁看着百姓四散逃荒,王冕见到这种景象内心苦楚就对他的朋友张辰说:黄河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我也只好南归,以遂吾志,这时他听到他的杭州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留下几个幼子,他就到滦阳,安葬了卢生,把孩子带了回来,留养在家,王冕本来是出门打卡北方的网红景点,不曾想看到了哀鸿遍野之景,回到绍兴逢人就说,完了,天下马上就要大乱,村民都说他造谣,没人信他,王冕就带着老婆孩子去诸暨县九里山的水南村隐居了,因为王冕时常发微博批评元朝的不好,北游回来后又公开宣传天下要大乱,在朝廷看来,王冕就是妖言惑众的人,是不容他存在的,所以他归家后隐居九里山,显然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他在九里山种粮食养鱼,种梅花种桃杏,他自己搭了三间小别墅,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个山村中度过的,王冕画梅,向自然学习,他每天观察种在房屋周围的梅花,才有了出神入化的画工,而那首流芳百世的《墨梅》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此诗约作于1349年至1350年期间,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纵观王冕的大半生,他与诗中的墨梅一般,不低头向世俗献媚,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1356年,朱元璋平定婺州,即将进攻绍兴时,听闻王冕大名想请他做咨议参军,他没有同意。1359年,朱元璋屯兵九里山时,再次请王冕做官,王冕以出家为理由拒绝了,并把房子建为白云寺,不久后在兰亭天章寺离世,小时候,我们学过《墨梅》,或许只了解他读书刻苦,了解他梅花画的好,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吟诵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才真的明白,王冕就是墨梅的化身,真正的做到了将他淡雅清香的品格留存于天地之间,芬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