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方法论

2023-01-09 11:51 作者:幻光泠音  | 我要投稿

(本文的主要脉络,其中术语的优缺点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太大可看可不看)

学习的双向过程<-术语和想象过程之间的联系<-术语的优缺点<-想象过程的建立<-想象的存在原理


正文部分:

今天来给大家讲点硬核的实用的哲学方法论——学习方法论

先说结论,学习是一个认知世界的过程,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我们更进一步分析,其实就是描述概念的语言和通过想象构建出的过程/场景间的关系

这可能有点抽象,举几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下:

我们学习,最开始是学习一个陌生的知识点,比如数据结构中的并查集,你一看这个名字,并查集,这什么东西?不知道。

怎么办?或者说怎么弄懂?有一种方法是看定义,所谓看定义,就是看一大堆更加具体一点的描述性语言。看定义看不懂怎么办?

这个时候往往就要去找人讲解了,要注意的是所谓讲解本质上就是别人给你可视化一个过程/场景,然后告诉你这就是并查集。

有的人会去看教学课,有的人会去知乎碰运气找能看懂的讲解,其实都是我上面所述。

还有一些描述概念的语言比较易于理解,比如匀速直线运动,顾名思义,很容易就能想象出对应的过程。

也有一些描述概念的语言十分简单,因为它们对应的不是过程,而是存在。比如桌子,椅子,风扇,鼠标,电脑,水果,书


我们先来比较并查集和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无法通过字面意思直接想象出对应的过程,而后者可以。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把叙述专业概念的语言叫做术语,术语一般是指某领域的专业知识名词。

哎呀,要是所有的术语都像匀速直线运动一样通俗易懂就好了,那学习也就可以称得上是如鱼得水,一马平川了。

但是很遗憾,随着学习的深入,总是有很多术语比较反人类

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恶心的问题如何彻底的记住一个反人类的术语对应的概念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学习一般离不开两个过程,第一个理解过程:往往是从想象过程到术语,而第二个记忆过程:就是从术语到想象过程

我们的核心问题第二个过程

一个方法是同义词替换,就是我们想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词来代替这个术语,这样我们只需要记住术语和这个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就行

也就是减少了记忆的负担。

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你的第一个理解过程要非常清晰,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用自己能理解的词概括想象过程的内容。

第二个方法是画思维导图结构决定功能,思维结构决定思维能力。我比较建议大家自己画图。

这个方法适用于术语对应的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不方便直接概括,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分化出不同部分来方便记忆。


术语这东西吧,只能说有很大的好处,也有很大的坏处。(本段是个人发牢骚内容可看可不看

好处:

1.简化了表达方式,使所有的沟通者的表达统一化。

2.使同专业领域内的人能更有效的沟通。

3.降低了思维负担。

坏处:

1.给外行人造成直观理解和学习上的困难。

2.变相造成了知识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垄断。

3.导致了有一些人(尤其是网哲)不会正常说话,比较明显的现象是不带术语就不会说话。

还有很多人似乎掌握了越多的哲学术语就莫名其妙有一种优越感,好像他学的那些东西是他创造出来的一样,

我真不好说如果他们信仰的哲学开创者出现在他们眼前,他们是否会跪下来叫爹。

一点哲学精神都没有,一点那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的精神都没有,捧着别人的所谓至理名言,当个宝一样,

而且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人已经完全失去创造力了。

不要为了优越感而去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过程其实是在解决普遍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抽象总结出来的世界观,以及之后的方法论。

我说这些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你自己理解了某个东西和你教学别人理解这个东西,是两回事,虽然确实有一些联系,但总体上区别还是有的

教别人东西的时候,术语越少越好,表达越通俗越形象越生动越能给人想象的空间越好。

因为你教别人东西的过程,本质上是促进他学习理解的过程。还记得我上面说的吗?

学习一般离不开两个过程,第一个理解过程:往往是从想象过程到术语,而第二个记忆过程:就是从术语到想象过程。

你只需要负责好第一个理解过程,剩下的记忆过程需要他自己完成。  


接下来讲讲想象过程的建立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观察到有些人学习是不会如何去想象的,比如说她们学习物理生物的方法大多是死记硬背,一个有丝分裂她们得从头背到尾。

但我就从来都不背,能够想象出来的,为什么要背?书上对于有丝分裂的描述不是很形象吗?只要根据描述想象出从头到尾的过程就可以了。

有人就会说了,想象这东西是要想象力的。你想象力好自然容易。

也不尽然,究其根本,还是大家把想象这个过程想的太简单了,而不愿意去深挖其本质罢了。

我在这里先不讲想象的底层原理,先从简单的东西开始慢慢引入。

首先想象一块玻璃,想象出来就可以,最好足够清晰。现在问题来了,你想象的玻璃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厚?表面是否光滑?形状是什么?

这里就有意思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问题在于一旦你开始想象,你想象出的东西就是确定的

什么叫做“确定的”?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东西如果是方形的,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它就不会是其他形状;一个东西如果是纯黑色的,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它就不会是白色或者其他颜色。

有人就要说了,那不对啊,我可以想象一根可以伸缩的棍子,但是这个东西的长度就会变化啊,它就不是确定的啊。

关键就在这里,你想象棍子伸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随时间的变化,或者简单来说现在棍子是5米,0.01秒后棍子是1000米,但是在同一时刻,棍子只会在你的想象中表现出一种具体的状态。

首先能想象出确定的东西,然后能通过想象改变这个确定的东西的某种属性。这是想象的第一部分

接下来就是想象的第二部分想象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确定的东西按某种规则相互作用。好像突然有点难了是不是?

其实也不难,简单的想象就是用刀切蛋糕,更进一步的想象就是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力F产生加速度a,还是那句话,觉得抽象就去具体化,就去形象化。

有人就会说了,你说这些到底在说什么呢?

我说这些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建立部分的虚拟世界来模拟现实世界的运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从一到多,从一个存在到多个存在,再从多个存在衍生出新的存在,有点类似于广义上的因果律,其实这就是想象的底层原理,但是如果要细说就得再开一篇专栏,三两句话没办法直观的解释明白。


学习方法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