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名医具有的特异功能,解开历史上中医的难承之秘

2023-09-01 16:06 作者:帝寒金温1  | 我要投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除了广为人知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之外,还有医家。

与其它学说一样,医家同样与道家存在渊源,即医家是以道家道法自然、重德修身、贵性养命为根本理论基础的。


在被医家奉为中医之源头、行医之圭臬的《黄帝内经》中,不仅单单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而且从修炼、道德、养生和治病四个层次上加以阐述。

“医道”之名最初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医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通过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可知“医道”来自于道家的神仙。“医道”的重点在于修炼,经过修炼才能出特异功能,才能长生不老。

因此古代秉承医道的医生都注重修炼,也都具备特异功能,民间就有所谓“医道通仙道”的说法。


根据《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的医道传承的谱序,上帝传给岐伯,岐伯传给黄帝,之后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传给了姜太公,又传给了周文王,之后历九师、医和、历六师,传给了扁鹊,又历九师,传给了华佗,又历六师,传给了黄公,再传给了唐朝的曹元,曹元是著名诗人王勃的好友,此后的名医还有唐朝的孙思邈,明朝的李时珍等。

01.扁鹊的透视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代表是扁鹊。《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本名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县)人。


少年时拜民间老医生长桑君为师,由于他医术精湛,诊断准确,即使遇到疑难病症也能妙手回春,人们就用上古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他与三国时的华佗都被称为“神医”,有非常神奇的医术,可以隔墙看物、透视人体,并且能开刀、做手术,就是因为他们是“神传医学”(“上帝”与黄帝所传)的正传弟子。

扁鹊出生在齐国,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贫困却养成了他勤勉上进的品德。年轻时扁鹊曾在一家旅舍当职,每天迎来送往,事务繁杂。他凭着自己的诚恳热情、勤快周到,把小店打理得有声有色。


当时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扁鹊认为他奇异不凡,平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个寻常的人。来往了十多年后,长桑君才叫扁鹊私下交谈,并“口传心授”医道之法。

长桑君还拿出他怀中的药交给扁鹊说:“用未沾到地面的水服用这药三十天,就能洞察隐微的事物了。”说罢就全部取出了他的秘方书都送给了扁鹊,然后忽然不见了。

扁鹊心知长桑君并非常人,按照嘱咐天天接露水按时服药,眼看已是第三十日,并不觉自己有何变化。

不料,等他把第三十副药咽下,突然清楚地透过墙壁看到了隔壁房间的人,再看身边伙计,体内五脏六腑展露无遗,仿佛透明人一般。这正是特异功能中的透视功能,用这个功能看病,可以完全看见五脏疾病的症结。


从此,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晋、齐、赵、卫、郑、秦诸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他治病的神迹,比如“起死回生”、“换心术”、“讳疾忌医”等。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一次换心手术。彼时有叫鲁公扈、赵齐婴的两个人有疾病,就一起请扁鹊治病。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身体却很弱,有计谋却并不果断,齐婴你的心志柔弱而身体却很好,没有谋虑却过于执著。如果把你们的心脏互换,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

两人觉得神医说的一定有神医的道理,于是就同意了。扁鹊于是开始给两个人做换心手术。首先给两人喝了药酒,估计类似现代的麻醉药一类,两个人喝酒后,醉了三天。

在昏睡期间,扁鹊剖开他们的前胸找到了心脏,将它们互换放置好,然后给他们吃了神药,他们醒过来后,就像刚开始一样的健康,后来二人就向扁鹊告辞回家了。

从扁鹊预知、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手法看,扁鹊确实身怀绝技,而这正是黄帝传下的医道。



02.华佗用“神目”做手术

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与扁鹊一样,也具备透视人体的能力,后人称其为“神目”。正史《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技”,而这都是因为华佗可以用神目看到。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一个人的肚子痛得非常厉害。华佗检查了一下,断定是“肠痈”(即盲肠炎),必须开刀治疗。于是,华佗便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让病人喝下。没一会儿,病人就昏昏沉沉,不省人事。

这时,华佗用沸水煮过的小刀划开病人的右下腹,切除溃烂的盲肠,再用消毒过的线缝合。过了一个月,病人就痊愈了。


当时的著名政治人物曹操因患头风病,经多方治疗不愈,听说华佗是神医,便请华佗治病。

华佗用毫针刺在曹操的“鱼腰”“攒竹”两个穴位上,头痛马上就停止了。

华佗告诉曹操:“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

显然,华佗的神目看到了病灶的问题,但曹操以为华佗要害他,就将他关在监狱里,后来华佗就死在了监狱中。就在华佗被处死之后不久,曹操也病重而亡。

史载,华佗除了给人治病之外,还常常劝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疾。



他模仿虎、鹿、熊、猿和鸟这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他的学生吴普,每天做五禽戏,竟活到90多岁。

03.张仲景的预测功能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史载,一次张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

便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当立即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及时治疗,服五石汤,还是可以挽救的。”

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自己没病,张仲景不过徒有虚名,说自己有病,不过是想出名罢了。他不情愿的接过了汤药,但是并没有服用。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服药了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焦急的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是不相信医生,还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王粲始终觉得自己没病,一直都没有服用汤药,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与扁鹊、华佗一样,张仲景应该也是具备透视功能的。

04.药王孙思邈成仙

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也是一位修道之人,宋朝时曾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资料记载,唐时的许多名士,像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对孙思邈持弟子的礼节,大臣魏徵等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孙思邈用口传授,就像亲眼所见一样。

孙思邈不仅可以知晓过往之事,还可以预测未来之事。

公元578年,北周宣帝时期,政局混乱,孙思邈隐居于太白山。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

再如《旧唐书》记载,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

孙思邈见了他们之后说,孙俊会先发达,孙佑的事业成功将较晚,孙佑在几个兄弟中将会名气最大,但是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都像他说的一样。

还有,太子詹事卢齐卿幼年时曾遇到过孙思邈,他说,“你五十年以后将为官,我的孙子将成为你的部下”。

之后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萧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讲话时孙溥尚未出生。


还有一次,“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病了,住在孙思邈的住宅里,院子里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在为那棵梨树作的一篇辞赋的序言里提到孙思邈,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

他谈论起道家的理论来,就像古代的蒙县庄子;他的学问深入不二,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量度天地,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

他自己说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到乡间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

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之间事来,记得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以此检验他,就不止是一百岁的人。

重病的卢照邻还问孙思邈治病的道理,孙思邈以天地规律作比告诉他,“良医治病,用药疏导,用针剂拯救;圣人济世,用道德调和,用政事辅助。所以,人身上有可以治好的病,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灾。”


在孙思邈的一生中,同样治好了无数病人,包括疑难杂症,最为神奇的是他治好了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病。

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

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

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

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确诊了皇后的病情,并将其治愈。


曾经有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人的功效也很广了。而用生物做药,残害的生物也太多了,你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不能白天升天成仙了。”此后孙思邈采用草木做药,以代替虻虫、水蛭的性命。

后来孙思邈去世时,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埋藏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经过一个多月,他的脸色没变,抬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他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

据说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到达蜀地后,曾梦见孙思邈,身在峨眉山的孙思邈请求其赐予八十两雄黄,梦醒后的唐玄宗派人去峨眉山送雄黄,果然见到了孙思邈,此后,他在世间时隐时现。

05.李时珍的反观内视功能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希望他读书做官。


传说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捕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最后一网拉起来竟然是块大石头。

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谁料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

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药圣李时珍》记载,成年后的李时珍是一位修道之人,且具有特异功能。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坚持打坐,后来在武昌蛇山观音阁与一位高僧切磋内功之法。

顾景星《李时珍传》写道:“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李时珍还按照唐代孙思邈介绍的方法长期坚持炼习,终于炼成了反观内视的功能。

有这种功能的人能够把五脏六腑、经脉穴位看得清清楚楚,包括血液的流向、生命活体元气的运行情况。因此,对生命元气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关节点——穴位,他掌握得非常清楚。


为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正说明了他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此外,在《奇经八脉考》中,李时珍认为医生和修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

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在几十年的诊治生涯中,李时珍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民间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

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

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

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

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而李时珍穷尽一生写就的汇集了众多草药名称的《本草纲目》,更为后世医家奉为“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06.如何解决中医药发展的“传承难”

中医药传承是个永恒的主题,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中医理论百家争鸣,从哪儿入手做好成传承工作,是所有中医药人为之努力的课题。

帝寒金温认为,必须坚持面向需求,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重大难题过程中,做好传承工作。

例如近几十年来,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等等,研发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通络解毒方药治疗脑血管病、扶正祛邪疗法治疗肿瘤等等,都是传承创新的榜样和范式。

从临床难点入手,解决问题才是传承的最大动力。


同时,我国浩瀚的中医药古籍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形式大于内涵,重方药而缺少学术内涵提炼;科研研究注重罗列数据,用现代医学诠释的多,较少进行中医理论的分析、思考;民间中医药的人才、方药、技术尚未受到重视,弃之不问、自生自灭,甚至失传;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内容还有待与深化改革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医药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帝寒金温认为,上述中医药发展的短板和隐患,实际上也已将解决方法列出。

帝寒金温在实践中,已经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之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重方药融汇于智能AI系统,帝寒金温门店广纳民间中医药人才,服务于中国万千社区,突破老带新的传承模式,让中医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在“使用”中得以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药薪火相传,历史悠久,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历久弥新,现代生命科学很多难题可以从中药宝库寻找到解决办法。

只要我们研究经典,传承经验,按历史的脉络进行梳理,不但总结学术发展演变的过程,还能掌握多种破题的思路和方法,继承中医药,健康中国人!

古代名医具有的特异功能,解开历史上中医的难承之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