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樊锦诗| 择一事,终一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论坛
9月7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论坛上为
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
和樊锦诗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1年8月16日摄)。
新华社发(孙志军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通过五十周年之际,
为表彰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
在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莫高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特颁发此奖。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在敦煌研究院,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等人为代表,几代人薪火相传,择一事终一生,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让世界共享莫高窟之美。
樊锦诗说:
“莫高窟保护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几代人近八十年的接续奋斗。我们要努力把莫高窟保护好,把莫高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关系处理好。”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
守住前辈的火,
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
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
一腔爱,一洞画,
一场文化苦旅,
从青春到白发。
心归处,是敦煌。”
这是感动中国2019年人物·樊锦诗颁奖词。

寒来暑往,樊锦诗在敦煌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女儿”。从青春到白发,将最宝贵的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
1
在敦煌艺术面前,化艰苦为坚定
1962年,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实习,1963年,大学毕业的樊锦诗和她的同学马世长被分配到敦煌。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樊锦诗再一次来到敦煌。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1962年秋,宿白、常书鸿、李承仙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学生(樊锦诗: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合影
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凳,喝咸水,吃粗面……沙漠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让长于上海的樊锦诗难以适应,留在敦煌莫高窟,无疑是艰苦无比的。本就体弱的樊锦诗,咬牙坚持了下来。条件虽差,但只要进入洞窟,站在气势磅礴、富丽堂皇的敦煌艺术面前,樊锦诗就会全身心沉浸其中。

1964年,樊锦诗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74年,樊锦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扎根戈壁,从此投身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心更加坚定。在敦煌艺术的面前,一切艰苦都化为了坚定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
2
为支持敦煌保护和研究,
两次千万捐款
今年5月4日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樊锦诗向北大捐款1000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她说“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
是我应该做的贡献。”
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仪式,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会上,樊锦诗还向敦煌研究院,捐赠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60年来,她初心坚定,静静守望在敦煌莫高窟,而今,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也在浩瀚天空中散发着光芒。
3
用满头华发,换敦煌“容颜永驻”

她和团队长期进行综合风沙防治试验,大幅降低风沙对石窟的危害;
负责撰写莫高窟的“申遗材料”;
发起和直接参与起草《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
创造性地提出“数字敦煌”构想,主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设,由此开启了莫高窟的数字生命历程;
科学探索莫高窟游客承载量,进行莫高窟参观模式设计;
主持编写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眼看着壁画和塑像一天天变化,樊锦诗很着急,一边是文物亟待保护,一边是百万游客期待观赏。樊锦诗认定了这二者不但要兼顾,还要照顾到最好,于是她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2000年前后,随着计算机在中国普及
樊锦诗产生了大胆的构想
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
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留
莫高窟的“容颜”
尽管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樊锦诗做事的标准是,只要对保护莫高窟有好处,克服万难也要上。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数字研究中心,用七年时间拍摄10万张照片,完成了27个洞窟的数字化。

图为数字化采集后展示的精彩的洞窟内景。
(中新网记者 杨艳敏/摄)
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清晰全景,如同身临其境。

(“数字敦煌”的洞窟全景漫游)
樊锦诗说:“从提出构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数字档案,我们花了20年。”
从青春到白发,这位“敦煌女儿”,扎根于大漠,一驻守就是60年,她用满头华发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

择一事,终一生。
心归处,是敦煌。
致敬“敦煌女儿”!
来源:新华社、中国妇女报、
中国青年杂志、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