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30 桑弘羊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0、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
西汉杰出的法家。河南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十三岁就做汉武帝的侍中,后任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几十年,很受重用,曾参与制定并积极贯彻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侵略的一系列重大政策。
汉武帝死后,他同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公元前八十一年[1]召开的盐铁会议,是当时儒法两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展开的一场大论战。会上,桑弘羊以勇敢的战斗精神,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把儒家之徒驳得体无完肤,狼狈不堪。第二年即惨遭杀害。
他具有鲜明的尊法反儒观点。他高度评价法家的历史功绩,说商鞅相秦,“内立法度”,“外设百倍之利”,“国以富强”,“功如丘山,名传后世”[2];他热烈赞扬秦始皇“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3]的革命行动;他还赞扬李斯“名巨太山”,是“奋翼高举”“翱翔万仞”[4]的鸿鹄。他当面斥责儒家之徒是一些“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5]的寄生虫,是一伙“饰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6]的反动派,是一帮“洁言污行”、“内贪外矜”的伪君子。他还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的祖师爷孔丘,痛斥孔丘“知时不用犹说,强[7]也;知困而不能已,贪也;不知见欺而往,愚也,困辱不能死,耻也”[8]。用“强”、“贪”、“愚”、“耻”四个字,活画出孔丘的没落奴隶主阶级本性和反动腐朽的世界观。
他用革新前进的历史观,批判了儒家复古倒退的反动历史观。他主张要“因时而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行变革。他说:“射者因势,治者因法”,“异时各有所施”[9],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依法而治,形势变化了,措施也应有所变化。他指出,儒家之徒“祖述仲尼”,“诵死人之语”[10],是“桎梏于旧术”[11],“不合于时务”;他们“称往古而訾当世”,认为越古越好,越变越糟,妄图“复往古之道”[12],复辟古代奴隶主专政的统治秩序,根本没有资格讨论国家大事。
他坚持法家的耕战政策,主张“开本末之途”[13],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使工商业也得到发展。他积极维护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并实行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14]、改革币制等财政经济政策。他认为这不仅能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能打击工商奴隶主的破坏活动。
他坚决主张抵抗匈奴奴隶主政权的侵略,指出匈奴“贪侵成性”,“百约百叛”,对这样凶恶的敌人,只能用反侵略战争打败它。他提出,必须坚持屯边政策,积极加强战备,“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15]。
桑弘羊一生大力辅助和捍卫汉武帝推行的法家路线和政策,并于汉昭帝时继续与复辟势力作斗争,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彻底批判孔孟之道,有时还受儒家以及阴阳家的影响。另外,他在评价秦王朝的问题上,也是自相矛盾,他既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驳斥儒家对秦始皇的诬蔑,但又错误地认为秦“政急而不长”[16]。
桑弘羊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在同儒家辩论中发挥的,见《盐铁论》的记载。
注:
[1] 汉昭帝六年。
[2] 《盐铁论·非鞅》。
[3] 《盐铁论·利议》。即“焚书坑儒”。
[4] 《盐铁论·毁学》。
[5] 《盐铁论·相刺》。
[6] 《盐铁论·遵道》。
[7] “顽”。
[8] 《盐铁论·大论》。
[9] 《盐铁论·大论》。
[10] 《盐铁论·大论》。
[11] 《盐铁论·利议》。
[12] 《盐铁论·利议》。
[13] 《盐铁论·本议》。
[14] 调剂运输,平抑物价。
[15] 《盐铁论·险固》。
[16] 《盐铁论·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