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小瞬间》(钱庄 著)

>> 记忆是基于瞬间开展的。没有一个人的记忆是时间忠实的记录。我们记住一些瞬间、遗忘一些瞬间,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将瞬间串联成了自己的生命故事。
>> 自爱首先是接受现实。接受全部的现实,接受当时的自己实际上没有可能做得更好的现实。一个已经“做到了当时所能做的最好”的自己,不应该被后来的自己反复责怪,更不值得让后来的自己一直生活在自责和煎熬中。
>>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里的一段话:“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成长,在某种意义上类似改头换面。但不管怎样,我是想通过成为另一个自己来将自己从过去的自己所怀有的什么当中解放出来。”
最终,这个周而复始、不断试图修复自己而不断失败的过程,最终只有一个停止的方式:那就是接受缺憾,并接受自己将永远和缺憾一起存在下去。
>> 这个世界恐怕很不适合那些纤敏美好的灵魂生存,正如同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写的那样:“那些渴望音乐而不是噪音、渴望(真正的)欢乐而不是享乐、(渴望)灵魂而不是金子、(渴望)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糊口,(渴望)激情而不是愚昧(的冲动),在我们的这个平凡细碎的世界里找不到容身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生命变得浑浊一些,也是这类人的必修课。
>> 抑郁本身,不应该被看作一种病的实质,那被人们死死防御着、不愿意去面对和处理的东西,才是他们问题的源头和本质。
>> 往往限制我们的,是我们自以为的那些“已知”,尤其是“已知”中让我们觉得是“毋庸置疑”的那些东西。
>> 保持无知,就是保持可能性;就是保持真实地认知一个事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评判它;就是保持自己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就是保持自己不被自身劫持。
>> 有些人把亲密关系看成“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所以他们思考自己是否需要亲密关系的角度,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甚至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在这样的视角中,关系的功能性是片面且僵死的,容易替代的。但真实的人性的需求则是更为复杂的。
>> Ta让你相信过去不相信的,理解过去不理解的。亲密关系就成了你人格成长的重要契机。
>> 什么才是真爱,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爱植根于生产型的爱之中,它能增强人们爱的能力和为他人奉献一切的能力。”
>> 生产型的爱,是积极的、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你能够主动地为对方付出,也灵活地坚持自己的诉求。你能够在一些时候把对方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也能够拒绝对方不合理的要求。你们不被僵化的标准束缚,而是创造性地寻找你们之间关系的答案。
>> 存在是孤独的。每个人都与这种存在式的孤独共处,感同身受并不存在。没有一种名义上的关系,或者肉身上的在一起,能够对抗这种存在式的孤独。只有深度的、真实的关系,哪怕这种关系中充满了冲突和暗涌,才能够一定程度上让你感到存在的意义。
>> 之前有过一个朋友问我,如何区别男友对她是一种占有欲还是一种好的情感。我就是非常简单地告诉她,去观察他的每一个行动,他有没有能够为你的需要妥协他的需要,为你的利益放弃他的利益。此外的语言、情绪都不足以成为辨别的标准。因为自我服务导向的喜欢,在激情的层面,一样可以是十分真挚、强烈的。Ta可能对你朝思暮想,为你茶饭不思,但这并不在这个维度上说明任何问题。
>> 在漫长的时光中,最终那些爱和真诚的心意,会超越一切的输赢之争,因为对任何人来说,它都是一生少有的珍贵的事物。到了那一天,你就会明白Ta从来没有赢,你也从来不曾输。
>> 幻想用停留和离开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心意都是会落空的——可能会看到一些短暂的改变,以为自己实现了目的而沾沾自喜,其实只是因为操纵了对方的情绪而已,根本的东西没有改变。
>> 人们会爱上这样的人:在那个人眼里的自己,与自己内心的自己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外部世界对于我们自我认知的确认与反馈。如果对方眼中的自己,与自己内心的自己不一致,无论对方多爱自己,也难以给自己带来深刻的满足感。此时,影响我们的浪漫爱情的,仍然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评价。自我价值评价低的人,会爱上对自我评价低的他人。
>> 当我们在选择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仍然在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在选择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的定义,以及最终在选择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亲密关系(包括是否拥有亲密关系),是受到Ta当下的人格状态限制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亲密关系治愈了他们,而是在他们越来越被治愈后,才拥有了这样的亲密关系。好的亲密关系,是自我成熟后结出来的果实。
>> 当一个人过去的创伤还没有被治愈的时候,Ta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追求东西可能是混乱的,Ta情不自禁地被明知会伤害到自己的人所吸引,或者因为过去的某种匮乏过分地追求一件对未来的幸福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比如征服、比如得到认可等等)。
>> 只有对方是个得体的人(decent human being)的时候,你的懂事和礼貌才会被妥善地对待——你的善能激发他人的善。但的确有些时候,懂事和礼貌只会为对方从你身上获得所欲提供便捷而已。
>> 这世上最有趣的事,大概就是和最爱的人们一起虚度白日。
>> 很多时候,试图向他人说明自己,都是徒劳的。因为对方不只是缺乏理解的契机,更缺乏理解的动机——他们没有理解你的意图,他们对你的解读,只关于他们自己而不关于你,他们需要这种解读来满足一些他们自身所欲。
>> 父权社会束缚的从来不只是女人。当一名男性可以因为女性不够依附而批判女性的时候,在另一种场景下他也会因为自身不足够有能力供养而批判自身。这样的男性本身也是不自由的。
>>“知情同意”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知情”,第二个才是“同意”。 知情同意是一条清晰的边界线,它区分了渣与不渣。
>> 生命的第一个篇章中,每个人都有两个从属程度非常深入的社会结构:从属于原生家庭,从属于学校。而中国的乡土社会背景,又决定了人们还会从属于他们的氏族、宗亲、邻里。我们从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受益颇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生活节奏,他人的陪伴和社交需求的满足(家人、老师、同学、亲属),丰富的生活内容(并不操心自己无事可做),等等。
>> 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的,它决定了我们心理上的稳定感。
>> 一个屡次被伴侣伤害的人,身边的人都不明白Ta为何对显而易见的未来视而不见,其实就是因为Ta始终对对方、对关系以及对未来怀抱幻想。这种幻想,看似是维护对方,其实更多是维护了自身被爱,或者终将被爱的价值感。
>> 你生命中那些给了你很多痛苦,却仿佛始终无法停止的人和事,之所以仍能继续,就是因为还有幻想在其中发挥作用。
>> 人们不愿意停止幻想。停止幻想意味着面对失望,意味着承认有些事情自己无法完成,意味着一些失败与“可怜”。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一直渴望的东西,竟从不曾有机会得到,也将永远不会得到。
>> 真实和幻想到底有什么区别?真实是从“心里”感受到的,幻想是在“头脑”中构建的。
>> 你要找到更愉悦的现实生活,它可以是朋友、爱好、食物,同时要在身边找到几个你信任的、会支持你的人。你以为解决过去的方法是与过去缠斗。其实不然,你需要首先将视线从深渊中移开。
>> 人们以为自己是欲望的主人,以为渴求是从自己本身发出的。但事实上,这个社会中存在一种“传说中的美好生活的蓝本”,我们的欲望早已被规训。
>> “他们说,山的那边有幸福。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出发,归来时泪眼滂沱。”
>> 如果仔细想一想,当我们渴望一个东西,实际上我们就是被Ta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承诺吸引:拥有它,我就会变得如何如何,生活就会变得如何如何。我们真正渴望的对象,其实是这一系列的承诺——我们相信靠近这个对象,就是靠近了Ta所意味和承诺着的那种状态。
而这些承诺,正是幻想对我们作出的。但这些承诺,并不全是真实的,或者说,至少它们不是全部的真实。
>> 为了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塑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原则和价值标准。
>> 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里写:“当生命变成单纯的功能时……青春作为生命效率最高和性欲旺盛的阶段,成了一般生命之被期望的类型。只要人仅仅被看成一种功能,他就必须是年轻的。倘若青春已过,他就要努力显得青春犹在。”
>> 对抗“丧”、消费文化、娱乐至死带来的虚无感等一系列“当代病”的核心,就是“维持自身内在生活的严肃性”。
>> 马克思认为,分工让人与自己的劳动异化,我们不再向劳动的终极意义负责,劳动不再使我们感到创造的快乐。劳动变成了被迫的、无意义的、机械的劳动,从而使人与自己的自由、自主的活动越来越远。人变成了劳动的“一个环节”和“一种手段”。
>> 比起物质性的占有,马克思和弗洛姆认为,发挥自己的潜能更能带给人存在的满足感。
>> “Wishes can change”,人的愿望是会改变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愿望会变,也没有意识到别人的愿望会变——很多时候人都是这样把自己困死的,把当下的当成了永远的。
>> 尊严和尊重一样,它只关于一件事:我们此刻是否拥有选择自己生命的自由。
>> 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基于有限的自身体验。这些“人生容易很多”的人中,有不少人(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改变一部分)会更难感到满足,更少有能力珍惜。他们或者对“人生的容易程度”产生了与“一般人的体验”有偏差的认知,或者对“幸运”习以为常而产生了过高的期待(例如期待幸运会高频发生)。
>> 人不是在拥有中学会满足的,人是在失去中学会满足,在失望中学会珍惜。
>> 那些在感情里陷入输赢的想法中的人,觉得只要还在僵持,自己就还没有输,而如果放弃则就是输了。可这种想法,早已违背了追求感情的根本目标——就是让自己更为幸福。
>> 现在的我,会在生活里,尽力不走入这样的故事中,不作为一个“满足人设的存在”而存在。我的故事,就如同你的故事一样重要,但最终我们的关系,将不会是任何一方所写好的故事中的样子。
>>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选择存在。所有的选择,都只是一种放弃。
>> 许多抱怨自己被控制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配合交出了自由,从而让他人成为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自由本身就意味着责任,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责任的自由。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