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战斗机族谱--屡创辉煌(上)

2023-07-27 11:50 作者:ZST-well  | 我要投稿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在日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共引进、仿制、自主研制生产了数种战机,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下内容仅包括量产型战斗机。

  ——歼-5战斗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中体会了来自美国战斗机的现实威胁,意识到了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并建造了我国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它就是歼-5,该型号战斗机是以前苏联的米格-17战斗机为设计蓝本改进而来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一般用于白昼截击战或进行低强度的对地打击任务,它的机身完全采用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材料和零件,标志着我国正式具备了制造喷气式战机的能力,意义重大。1956年7月19日,空军飞行员吴克明驾驶歼-5原型机顺利完成试飞任务,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1956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批歼-5战斗机参加了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指着飞机对外国来宾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到1959年停产为止,歼击型歼-5共生产767架。

         歼-5翼展9.6米,最大起飞重量约6吨,空重约4吨,实用升限1.6万米,航程约1600千米,载弹量月550千克,主武器就是3门航炮(型号不同)。后续的124架歼-5甲型则是改进型的夜间战斗机。在服役期间,歼-5击落过F-84、F-86、RB-57A和F-4B等型号飞机数十架,而当时的美系战斗机较歼-5有着较大的优势,但人民空军依旧以劣打优,屡创辉煌。


歼-5战斗机

——歼-6战斗机

       该型号战斗机机主要用于防空和夺取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是我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一款战斗机。同歼-5一样来自沈阳飞机制造厂,但它最大意义是我国第一款超音速双发战斗机。

        在歼-5刚被研制出来时,美苏两国均已使战斗机突破了音障,超音速时代的来临让飞机设计者和空军也意识到了亚音速的歼-5战斗机在面对更先进超音速战斗机时的力不从心,于是在1956年前后展开了对苏联米格-19战斗机的仿制设计工作。经过苏联许可后,我国开始采购,研究米格-19战斗机,并在苏联的帮助下,沈飞顺利在1958年下线了第一架歼-6甲型战斗机(当时代号为东风-103),耗时较歼-5减少了将近一半。其搭载了最新的雷达系统,除了控制机炮外还可以帮助引导霹雳-2空空导弹,导弹的加入使其战斗力提升了一大个档次。包括各个生产型号,截止1983年停产,歼-6型战斗机共生产了5205架。

        歼-6总体布局特点是:头部进气,大后掠中单翼,低平尾,单垂尾加单腹鳍,单座双发。当时歼-6翼尖失速问题严重,会使飞机失速进入螺旋,为了了解决螺旋事故,歼-6沿用了米格-19的设计,采用一对大翼刀来解决了翼尖失速问题。在服役的数十年间,共击落过敌机30余架,但却实现了自身零战损。

         歼-6翼展约9米,长14.5米,最大起飞重量7.6吨,空重约5.7吨,载弹量500千克,实用升限约1.75万米,航程1700千米(副油箱2200千米),可以使用霹雳-2或霹雳-5空空导弹。歼-6战斗机先后出口,援助十余个国家。现在大批退役的歼-6被改装成了弹射试验机,靶机,甚至是无人攻击机仍在发挥余热

歼-6战斗机

——歼-7战斗机

       上世纪,随着米格-15在朝鲜战场大出风头以及米格17,米格19这样一批性能优异的战斗机的问世,苏联设计者预见了未来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发展前景,于是诞生了米格-21战斗机,其采用的三角翼及其Р-11Φ-300型发动机的战斗机可以在各种情况下表现出优异的飞行性能,米格-21于1959年量产列装苏联航空兵,我国很快看上了这一款战斗机,并有意引进仿制,但迫于中苏关系的微微恶化,引进变得十分困难,在我方谈判人员的努力下,再加上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开始向我国提供米格-21及其相关配件,发动机,导弹,但是因为中苏关系彻底恶化,我国拿到的资料基本都不完整,于是在1961年,我国科研人员展开了颇为艰难的仿制研究任务,在多方努力下,1962年,歼-7的理论设计基本完成,1965年,首架量产型歼-7下线,1966年首飞成功,歼-7的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截止停产,歼-7共生产2400余架。

         歼-7采用了三角翼的单发布局模式,机炮一般采用一挺30mm机炮(有些型号采用两门),可以携带4枚空空导弹,或可外挂2座57mm火箭弹或90mm火箭弹进行对地任务。

         后期改进型歼-7战斗机(J-7EG/G型号)长约15米,翼展约8.2米,最大起飞重量约9.2吨,空重约5.3吨,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航程2200千米,实用升限1.8万米,载弹量也达到1.5吨左右,后期共有35种改进型号,包括歼-7II,歼-7II隐身机,教歼-7(A),甚至是无人机型,至今仍有部分活跃在空军二线区域,另外一部分除退役外,还用于外贸出售和军事援助,在国外继续发光发热,甚至在中美蜜月时期,美国也向我国进口了16架歼-7战机(后期型号)装备了一个测试中队,并用与研究苏式米格-21战斗机。

歼-7战斗机

——歼-8战斗机

         歼-8是我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制的第二代战斗机,定位是一款双发的高空高速截击机,从1963年提出设计方案后,我国开始了紧密的设计准备工作,1965年项目获国防部批准,沈飞开始准备新型战斗机的试制任务,飞机的设计与建造大量借鉴前苏联和英国的优秀飞机技术,使得飞机的组装基本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内完成,节省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虽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国家局势动荡,但仍然没有影响到航天人们研制新飞机的决心,各层级都顶住了压力,克服测试装备不足的难题,在1968年顺利下线了两架全新的歼-7战斗机,并于1969年首飞成功。 在后续的数年时间里,歼-7不断改进,克服了机身设计和结构的种种不足,至1986年,歼-7正式定型。这架飞机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开始逐步由仿制到自制转型。

初级歼-8I型战斗机

           在歼-8问世之后,沈飞决定继续对歼-8进行开拓式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于是经历了一年半后,歼-8II型正式问世,该机的定位来到了全天候的高空高速多用途战斗机,它取消了机头进气的模式,进而改进为两个位于机体两侧的进气道,换装了新型的俄罗斯雷达和当时较先进的R-27空空导弹,两台WP-13战斗机也为战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歼-8II也可以进行空中加油,以增大作战范围。歼-8II的改进还有美国的参与,我国曾与美国签订过近5.6亿美金的改进设备进口合同,并交付两架歼-8II战斗机与美国以方便美方帮助试飞改进(后来因为懂得都懂的原因,1989年该计划停下)

           歼-8服役时间较晚,相较于同时期的美国,苏联战机已经落后,所以歼-8系列战机服役规模较小,估计到2023年还有150到200架歼-8在服役。

            2001年,我国海军航空兵的两架歼-8II战斗机起飞拦截一架闯入我国领空的美军的EP-3型电子侦察机,该过程中美军机多次恶意接近一架歼-8II战机,最终导致两机相撞,飞行员王伟跳伞逃生但至今下落不明,可能已经壮烈牺牲,美军机迫将至陵水机场,被我军将缴获,王伟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电子侦察机极大推动了我国电子战机及相关装备的发展,该起事件至今中美双方仍存在争议。前几个月某国产空战电影的宣传部门发布的一条视频在谈及该事件时,竟表示该起事件是因为战士所驾驶的战机性能不足,我只想说,千千万万设计工作者,试飞员和空军战士十余年的心血被一个军盲的一句话说的一无是处,这是中国人说得出来的吗?

王伟烈士驾驶的歼-8II战机(编号81192)

剩余的战机下一期一次说完(高中生自创,不喜勿喷)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侵删)

中国战斗机族谱--屡创辉煌(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