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 潘毅 高清字幕版(全124讲)

血虚表现: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头晕目眩
气虚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白舌淡,脉弱
实热证(阳盛):面红,舌红,唇干,小便少,大便干
实寒症(阴盛):恶寒,畏寒,局部冷感,分泌物清晰
虚寒证(阳虚):畏寒,局部冷感,脉迟无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虚热症(阴虚):低热,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口干小便短,大便干

藏象之心系统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

- 生理: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脉象取中值,心胸部未有感觉
2.心藏神:心藏神,脉舍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下不安,
病理:
- 兴奋: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狂躁谵语
- 抑制:反应迟钝,恍惚,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昏睡,昏迷
元神,识神(思虑神)

心为阳脏而恶热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 在窍为舌(舌尖)
- 在志为喜(喜则其缓)
- 在液为汗:心阴血虚-盗汗;心阳气虚-自汗
- 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
- 功能: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

经络相同

藏象之肺系统
- 主要生理功能:
-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 在窍为鼻:司嗅觉,通气
- 在志为悲(忧)(悲则气消)
- 在液为涕
- 与秋气相通应(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相通,功能配合
- 主传化糟粕
- 大肠主津
藏象之脾系统

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脾主运化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在体和肉,主四肢
-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 异味:口唇淡白无华
- 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 在液为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
-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与胃相表里

脾为阴土 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胃(又称胃脘,位于中焦,与脾“以膜相连)
胃的功能:
- 主收纳水谷
- 主腐熟水谷
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 喜润恶燥
藏象之肝系统:(与胆相表里 )
肝的生理功能:
- 主疏泄:

2.主藏血:1.涵养肝气,2.调节血量(肝藏魂,血养魂),3.濡养肝及筋目,4.为经血之源,5.防止出血(涵阳而是血不妄动)
肝的生理特性:
- 肝为刚脏
- 肝主升发
- 肝喜条大而恶抑郁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在体合筋(前阴为宗筋缩聚),其华在爪
- 在窍为目
- 在志为怒
- 在液为泪
- 与春气相通应
胆的生理功能
- 贮存和排泄胆汁
- 主决断
肝与胆的关系:经络相同(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藏象之肾系统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精虚:
- 小儿:生长发育不良,五迟,五软,发黄,悉数,干枯,方颅,囟门迟闭,解颅,X O型腿,反应迟钝
- 青壮年:不育,不孕,性功能低下,
- 老年人:早衰,发早白,脱发,齿摇,齿落,骨脆易折,骨刺,反应迟钝,智力下降,老年痴呆
- 肾主水
-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生理特性:
- 主蛰守位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 在窍为耳及二阴(指前阴及后阴,主司二便)
- 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 在液为唾
- 与冬气相通应
膀光:

三焦:六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
- 七冲门
三焦生理功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奇恒之腑:是脑,髓,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功能似腑,形态类脏
脑的生理功能:
- 主宰生命活动
- 主精神意识
- 主感觉运动
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大肠之前,呈倒梨状。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 主持月经
- 孕育胎儿
精室:化生贮藏精液,繁衍生殖功能,与冲任督相关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气跟血,气行则血行
心与脾:血,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心与肾:水火既济;

- 精神互用;
- 君相安位
肺与脾:气与水。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
肺与肝:肝主疏泄,肺主速降,木升金降
肺与肾:
- 肺主行水,肾主水;
-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精水相生
肝与脾:肝主疏泄(升)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藏象之五神

- 心藏神,
- 肝藏魂:恶梦,梦呓,梦魇,梦游。肝火旺肝阳上亢,阳盛咬魂;阴血虚:魂属阳,阴血不足,不足以制魂,魂动
- 肺藏魄
- 脾藏意:
- 肾藏志:
藏象的涵义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
- 注重宏观观察
- 注重整体研究
- 擅长哲学思维
- 强调功能联系
精气血津液神
精

精的多种含义:
- 本始含义:生殖之精
- 广义:一切精微物质
- 一般意义:先天之精(遗传),水谷之精(脾胃化生),生殖之精(本人之精),脏腑之精(化生气血)
精的贮藏与施泄:
- 贮藏:五脏,肾
- 施泄:

精的功能:
- 繁衍生命
- 濡养
- 化血
- 化气
- 化神
气

气的来源:
- 肺为生气之主
- 脾胃为生气之源
- 肾为生气之根
气的运动

人体之气的分类

卫气:水谷之悍气,慓疾滑利

卫气昼行于阳,夜入与阴:
失眠:阳不入阴;(引阳入阴药:半夏(半夏秫米汤),夏枯草)
嗜睡:阳不生表
营气:水谷之精气(精化柔和,富营养)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宗气:谷气与清气结合而聚于胸中之气

元气:元气化元精

元气通三焦,三焦通腠理,元气补卫气之不足
血

血的运行

血的功能:
- 濡养功能: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神志活动(血者神气也)

四物汤:熟地,当归,川穹,白芍(补血,养血的经黄药方)
津液

功能:
- 滋润濡养
- 充养血脉
神
神的作用:
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津
- 气能行津
- 气能摄津
- 津能载气

精气神的关系:
- 气能生精摄精
- 精能化气
- 神驭精气
经络

分为经脉和络脉,经为路径之意,是主干,络为网络,联络之意,是分支
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与经别三大类
络脉:有别络,浮络与孙络之分


相表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走前,分内外侧);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走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走后)
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

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督脉:总督,统率;调解阳经气血“阳脉之海”,反应脑,髓,肾的功能
任脉:担任,妊养;调解阴经气血“阴脉之海”,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
冲脉:冲要;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调节气血;主司妇女带下
阴阳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
阴维阳维脉:维络诸阳诸阴
经络主要功能:
-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 调解十二经脉的气血
-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体质
病因

- 六淫: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
-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含生物,理化因素)
- 六淫病因:1.六气太过或不及;2.非其时有其气;3.气候变化急骤;4.人的适应能力下降
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为阳邪)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致外寒病)寒为冬季主气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重:沉重,重着;浊:浑浊, 秽浊
湿性粘滞:粘:粘腻 症状的粘滞性;滞 病程的缠绵行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热(火)邪: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属邪气,热多从外感;热性弥散,活性结聚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七情: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人的正常情志变化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各脏应之)
-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 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过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2.喜则气缓:暴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3.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4.恐则气下:过恐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5.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气涣散你,神无所归;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致脾气郁结;7.五志化火:七情所致之气郁,过久化热。
- 多发为情志病
饮食失宜
- 寒热偏嗜:

- 偏嗜饮酒:内生湿热
- 食类偏嗜
病理产物:
- 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致病广泛,变化多端;4.易蒙蔽心神
- 淤血:

淤血的形成:外邪,情志,饮食,劳逸,外伤。气血功能失调导致淤血
1.血出致淤:气不摄血;血热出血;外伤出血;淤血导致出血
2.气滞致淤:
3.因虚致淤: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运血无力;阴虚脉道失于濡润而僵化(存疑)
4.血热致淤:煎灼津液,迫血妄行
5.血寒致淤:寒性凝滞
淤血致病特性: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淤血的病证特点:
1.疼痛:多刺痛,固定痛,拒按,夜间加剧
2.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反复不止
3.望诊:面色,口唇,爪甲,舌质青紫(晦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
4.脉象:涩,结,代
- 结石:

形成原因: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5.久病损伤;
药邪:
形成:1.用药过量;2.炮制不当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