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上的英国租界

1858年,清咸丰八年。由于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中英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其中将镇江列为长江第一批通商口岸。
当年11月初,英国海军将领额而金乘坐“狂怒”号军舰,率领舰队来到镇江勘察地形。
此时镇江附近尚有太平军活动,所以在1861年前,镇江租界并未设立,英国领事暂驻焦山。
1861年2月,镇江知府师荣光与英国的巴夏礼订立镇江英租界章程,将城西一块空地租给英国人,镇江英租界由此肇始。这块地北到江边、南到银山门、云台山、西到小码头、东到镇屏山,大约156亩(云台山山地26亩、平地130亩)。1911年,清政府垮台,镇江英租界工部局乘机扩占江边马路,并建设了一个小型的滨江公园。


1864年,云台山上的英国领事馆建成(1889年因火烧洋楼事件被毁,1890年重建)。1929年英租界被中国收回后,领事馆撤销,房屋卖给中国人。1958年设为镇江博物馆。当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还兼代德国、法国、奥匈、丹麦等国的驻镇江领事业务。
镇江英租界主要以大西路沟通镇江旧城,通过伯先路连接火车站。租界内还有大马路(今迎江路)、江边马路(今长江路一段)、界路(今大西路一段)、二马路等干道。
镇江英租界的经济腹地,在其辉煌时期涵盖几乎整个淮河流域,包括苏北皖北大部、山东河南南部。
作为新兴的轮船航运枢纽,镇江的米市和桐油贸易盛极一时,在当时国内此项贸易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外商及广东商帮的怡和洋行、美孚火油、亚细亚火油、招商局等都在镇江设有商号及码头。






自1860年代至1910年代,镇江商贸整整热闹了半个世纪。但是随着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河南物流改走汉口;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山东安徽物流改由南京集散,镇江的交通地位陡降。同时由于长江水道发生变化,镇江港区淤塞加剧,米市又迁往芜湖、无锡,英国租界开始入不敷出。
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镇江后,英国驻镇江领事主动交出了租界的治安权,英国侨民同时开始撤离。
1929年11月15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镇江商会出资购入电厂和水厂,同时给予英国人一定的撤出经济补偿。
该租界的收回,即是大时代的历史所趋,又是英国人陷于亏本经营下的就坡下驴,大家都获得了体面。


自此,镇江的租界历史画上了句号。后续时期,由于兵灾、人祸,该片区逐渐破败,沦为贫民窟。直到近20年前,随着市政建设发展,又得以西津渡景区的面目重新回到了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