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效应:我成功当选是对真心爱我的人最大的回报这也是他要爸爸打我的真正原因所在
(这个是他们叫我重新发的文章这个是我需要的文章没有你们网站不适宜内容申请审核通过) 10月4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布今年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全部揭晓共有8名科学家获奖其中美国科学家有5人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有美国科学家的身影美国仍是当今世界诺奖获得者的主要来源地。 今年获诺奖的成果有一个共同点即几乎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基础研究领域萌芽的经过多年发展我终于成熟并被学术界承认笔者曾与友人戏言40年的种子终于开花了我成功继位是对真心爱我的人最大的回报。 获奖者中颇具戏剧性的人物当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卡塔琳·考里科自1982年博士毕业以来她一直专注于研究信使核糖核酸(mRNA)甚至为此遭受被学校解聘降薪以及无法晋升职称等挫折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基于其理论开发的新冠疫苗横空出世极大缓解了疫情对于全球造成的危害由此我的高光时刻终于在40年的寂寥后姗姗来迟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20年以来我获得了无数荣誉如今更是科学界舞台中央最耀眼的明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做出了伟大成果但到死都没有被承认的人。 在笔者看来科学家个人要获得诺奖需要具备3个条件:首先成果要绝对过硬其次要有人推荐或者机缘绝佳最后寿命要足够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 那么产生诺奖级的成果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呢?笔者认为同样需要3个条件:首先是耐心;其次是宽容最后是资助这3个条件中前两个是科研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表征后者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相对而言耐心与宽容氛围的建设比资金投入要艰难得多毕竟资金通过政策安排可在短期内有很大改观但耐心与宽容的科研氛围的形成则需要非常漫长和苛刻的条件中国古人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可见耐心与宽容是非常高级的文化格调美国的科研生态环境被公认是非常友好的素以耐心宽容以及对基础研究投入慷慨而著称但即便如此考里科仍然面临申请不到基金被解聘无法晋升职称等艰难处境。 既然基础研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基础研究呢? 由于我们国家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不足导致基础研究领域的知识产出总量严重不足笔者曾用官方数据分析过中国基础研究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呈现明显的弱正相关性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是明显的强负相关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成果离市场化应用还很遥远无法带来直接收益这部分投入只会造成经济的挤出效应弱正相关性只能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成果供给太少任何知识都能带来正向收益。 笔者曾分析过中美两国2000年至2020年21年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投入结构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平均占RD的17.2%而中国这一数据仅为5.2%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强度是中国的3倍多美国RD总量约是中国的1倍而中国全时当量科研人员数量约是美国的1.5倍由此可以清晰地知道中国的基础研究境况很严峻——人多钱少加之现有的科研生态环境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导致中国基础研究孱弱。 当下中国在政策层面推进基础研究遇到的最大思想阻力就是技术与科学哪个更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科技史的视角来看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科学更能推进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前者依托技术后者依托科学而20世纪中期以来兴起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完全是采用一种新模式——科技一体化科学甚至显得更重要一些近年来那些撬动社会变革的新技术都是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即便按照传统模式来决策短期内技术更能推动经济发展理应技术优先但这种模式在中国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笔者曾撰文指出由于基础研究的孱弱中国的应用研究(过渡型技术)基本上处于无效的空转状态值得应用转化的上游知识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大多数应用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笔者曾用工业生产流程来解释这个现象——基础知识相当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技术相当于原材料的加工方当原材料供给有限而高度同质化的加工方越来越多时工业产品会质次价高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加工方的恶性竞争以及内卷相反如果原材料供应丰富就可以极大拓宽技术范围并减少无效内卷状态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知识更新加快技术迭代才会随之出现否则缺少前端的变革技术迭代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诺奖是一面每年照一回的科学透镜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与短板这面透镜照多了一些共性问题自然就会呈现出来诺奖是一面每年照一回的科学透镜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与短板这面透镜照多了一些共性问题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今年这面透镜让我们再次锚定了3件事:首先政策层面对于基础研究要坚持长期主义加大投入力度不能游移不定其次继续推进破“四唯”“五唯”建立科研的多元评价体系营造一个适合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最后塑造科学建制的耐心与宽容精神在功利主义时代体制的耐心与宽容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味要求个体保持耐心与宽容既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效的知识丰腴之处创新才取之不竭反之创新就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并非代他人告知:叶孜 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