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3
这两天多次品读《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下附品评,仅作为个人随感,旨在汲取智慧,锻炼分析、表达能力,不成参考。提到的文章具体内容可在搜索引擎自行查阅,文内不作赘述。
1.《郑伯克段于鄢》
本篇为两个俗语的出处:“多行不义必自毙”与“其乐融融”。
从“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标题以及文末出现的“纯孝”、“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可以看出本文对于历史事件的叙事立场是“孝”。本文认为,一方面,作为弟弟的共叔段不顾兄弟情谊,胡作非为,妄图分裂国家,最终引发祸端;另一方面,作为哥哥的郑庄公没有尽到教导弟弟的义务,要为其叛乱承担一定责任。文章最后以郑庄公和母亲在地道内“其乐融融”作为整个事件的结尾,暗含“孝可安天下”的意味,即使是国君,也要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标题“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几个字可谓讽刺意味拉满。“郑伯”,不管理解成“郑伯爵”还是“郑家老大”,都是一种针对个人的称呼,如果是基于国家意志的战争行为,可以用“郑”或“郑人”;如果想强调全部是造反者的责任,可以直接说“共叔段出奔”,这里出现的“郑伯”表示郑庄公在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克”通常表示两个国家间的行为,说明共叔段已经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共叔段是庄公的弟弟,但是却没有用“弟”,而是直接用“段”,说明共叔段没有做到一个弟弟的本分。“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个字,交代清楚了人物、事件、地点(历史事实),还饱含叙事者的评价与态度(历史结论)。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可见一斑。这种“无一字可增删改”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中蕴藏了很高的符号操纵技巧和思维。
另外,共叔段的案例可作为剥卦很好的案例,所谓“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之谓也。
2. 《周郑交质》
文章前两段叙述事实,最后一段评价。评语中多出现“信”与“礼”:“信不由中”、“要之以礼”、“苟有明信”、“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昭忠信也”。最后一段的口吻颇具说教意味,但也说明“越是强调什么,就越是缺什么”,当时诸侯国之间对“信”和“礼”的概念已经非常淡薄。一方面暗示周王朝已经衰微,另一方面说明以“礼”为基础的信任体系已经无以为继,诸侯国间的秩序基础由“礼”转变为了国家实力与利益。
3. 《石碏谏宠州吁》
本篇可以和《郑伯克段于鄢》呼应,辅助了解郑庄公情况。从本文看,郑庄公不重视孝文化,作为长辈,没有尽到教导晚辈的责任,这一点也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上。
主要欣赏和学习一下其顶真手法的运用: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顶真手法可以使得论证结构紧凑,语篇连贯性强。两相对比的频繁出现刺激听者权衡利弊,背后的运作机理是:这个观点大家都同意,你同不同意?同意的话,你要顺还是逆?要好还是坏?要做君子还是小人?这样的结构会迫使听者在潜意识里倒向预设的“正确”结论,所以说理性、说服性很强。
4. 总评
中国人说理,其义不在理,在势也! 如果说欧洲民族的普遍共识是在以公理为基础的纯粹逻辑思辨中取得的(即基本公理+逻辑推导,如黑格尔法哲学、《独立宣言》),那么中华民族的共识往往生发于共有时空中的共同情感(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如果靠基于理性的权衡利弊是不可能的。是因为他们都有良好的共产主义理论素养?或许有一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有(share)强烈的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西方民族的共同行动往往需要论证、辩论,中华民族的共同行动可能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补充阅读:
《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开篇: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