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32 斯宾诺莎
哲学史笔记32 涅狄克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Spinoza,1632→1677),出生于荷兰。 幸福;方法;真观念和几何论证;实体;属性和样式;两种自然;身心平行论;人性与自由 泛神论(pantheism):如斯宾诺莎把实体等同于神,那么(作为实体属性的样式的)思想观念和世界万物都享有神性,都是神的样式,神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1、幸福: 第一个含义,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寻找真正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连续地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世俗的幸福是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这些非但不能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相反还是陷溺人心的罪恶。真正的幸福和世俗的幸福正相反对、势不两立,二者必居其一。 第二个含义,是通过对形而上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求诸自己的,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因为在斯宾诺莎的体系中,人的一切(广义的我思)都是包含于“自然”之中的,所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顺应自然。(后面会说到,这种自然不只是一种外部规律意义上的自然) 2、方法: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以几何方法推演了它的整个实体体系,即“从公理、定义出发,严格按照演绎的步骤证明命题”。 在其中,含有斯宾诺莎对于论证方法的理解,他首先看到方法是存在悖论的,如果我们要用一个方法去进行证明,那么首先得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以此类推以致无穷。 之后,斯宾诺莎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方法论只能是反思性的,它不能在研究内容之前或者之外获得,而只能在对研究内容的反思中获得。”而最重要的反思能力则是天赋的,也就是说这种反思能力只涉及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比较,并不涉及经验的对象。 而方法正是由这种天赋的能力给自己打造的武器,它能去证明其他东西,其他东西却无法证明它。 3、真观念和几何论证: 斯宾诺莎认为“要证明真理和做出正确的推论,用不着真理和正确推论本身以外的任何工具。”,而正是由于斯宾诺莎想要由最高的真理推出正确推论的态度,才让天赋的反思为自己打造了几何工具,因为数学的证明正是由公理出发的推导,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真观念。 (正确的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它包括这样一些步骤。首先,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和其余的表象区分开。其次,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 斯宾诺莎对观念进行了区分: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推理知识,直观知识: 1)前两者都是意见,是错误的来源。 2)推理知识又可以称为理性,是由真观念推导出来的知识。 3)只有直观知识是对真观念的认识,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4、实体: 对于真观念,斯宾诺莎首先给出的是“实体”,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重点不是身不身,而是自不自) 并对这个定义给出了说明: 1)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如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说明,什么叫它的本质包含存在,就是说它的存在不是别人推导出的(不是由三段论得出的),而是自己本身就给出一种存在,如笛卡尔的我思=存在。 2)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如此,如果它不是无限制的,它一定被他物所限制(按照当时,不可能是自己限制自己),而如果它被他物所限制,则它不可能是自因的。 3)实体是唯一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包含着无限属性和状态。如果实体有多,则实体的无限制就不能被说明,究竟是一个实体限制另一个实体,还是一个实体限制其他实体,如果是前者,则实体不是无限的,如果是后者,则其他实体就不再是实体,实体唯一。 4)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可分割,则实体不唯一,这也就是说,实体不可能是一个加和。换种思路理解,如果实体是可分的,则每个部分都会限制实体。 斯宾诺莎的对于实体的概念是混用的,可以称为神、自然、实体。 从这个实体定义出发,斯宾诺莎证明了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在神之内,从而得出了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神的能力是无限的,斯宾诺莎提出不能以人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说明上帝具有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这个命题也可以这样表述: a、作为结果的观念比作为原因的观念更加充分 b、人是有限的,而神是无限的 c、人不能是神的原因 所以人不能推断神,“人们虚构这样的观念是为了“使神拿出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他的盲目欲望与无厌的贪心”。 5、属性和样式: a、属性:属性是人的认识能力下,所看到的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分别是广延和思维。 b、样式: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即个别事物。 c、因果链条:正因为实体的样式是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所以样式只能是他因的,即“个别事物是一个他因造成的结果,又是造成另一个结果的他因。所有的事物组成一个因果链条,每一个事物都是因果链的一个环节。”(就像:太阳晒→石头热→烫到动物→动物受伤→跑不快→被吃了) d、属性和样式的关系:“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每一属性都表现为无限多的样式,每一个属性都好像是一根因果链条,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是这一链条上的一个个样式”。
[图注:人们只能认识实体的两个属性:广延和思维,它的这两个属性又有限的表现为事物和观念,即广延物和思维物。而因果链条只在样式里生效。] 6、两个自然: 从属性和样式的关系,斯宾诺莎提出了两个自然的说法: a、能动的自然:作为整体的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 b、被动的自然:作为实体的部分的总和是被产生的自然。 我理解的意思是作为自因的实体是能动的自然,然后那些作为他因的个别事物的加和是被动的自然。也就是说可以在图中对实体和样式画一个圈,这个是能动的自然,在下面的样式部分画一个圈,这个是被动的自然。
因为如果按照课本的理解,接下来就要讨论自因的第一推动力和因果序列的关系,所以这个区分是按照自因和他因做出的。 课本认为这种区分是为了处理因果序列和自因的问题,因为根据每一事物都受另一事物的直接作用,一切作用都发生在因果链条之中。的物理学关系,一定需要一个第一推动者(不动的动者)。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斯宾诺莎认为无限的实体只能推动无限的东西,“他区分了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无限样式是从实体的某一属性中派生出来、适用于该属性一切样式的性质,比如,运动和静止是广延属性的无限样式,理智是思想属性的无限样式”。有限样式则是由另一个有限样式得出的。 综上所述,能动的自然只是普遍的自然性质和状态(无限样式)的原因,被动的自然的部分(个别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在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去寻找。 在这个意义上,能动的自然所形成的规律,广延的样式要符合机械运动的规律,思维的样式要符合逻辑必然性,就有了宿命论的色彩,也反应出斯宾诺莎的自由的含义。
7、身心平行论: 由于思维和广延是实体的两个属性,所以它们的规律层次是一致的,就不像笛卡尔一样认为有两个实体。 但另一方面,广延的样式是事物,而思维的样式是观念,这就说明事物和观念魏晋分明,从属于不同的因果序列。 这就对类似笛卡尔二元论进行了调和,“因为广延和思想既然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对应关系。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这就不需要像马勒伯朗士一样需要一个上帝来作为中介,去达到一种偶然的一致性,而是由实体来作保,达到一种必然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由同一个实体得到的,也就是说思维的逻辑序列和事物的因果序列拥有天然的对应性,也就不用像笛卡尔一样搬出一个不会骗人的上帝。 8、伦理学:(大部分都是摘了) 就像斯宾诺莎把他的著作起名为伦理学一样,斯宾诺莎重视哲学对于幸福问题的探寻。 从2到7,我们可以看出,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严格的决定论,他认为一切事件都发生在因果系列之中。他认为,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事物的本性的必然性的决定。 这就意味着人和人类社会也是处于因果序列之中的,而既然人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那么没有意志的人何来选择幸福呢? 与通常的自由不同,斯宾诺莎认为的自由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按照这种理解,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是自由。 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选择不顺应自然,或者既然所有人都无法逃避自然必然性,那么所有人都是幸福的,而是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人都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当人自觉地顺应自然时,他是自由的。 斯宾诺莎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conatus),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 自我保存也可叫做自我完满。自我保存或自我完满又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前者叫嗜好,后者叫欲望。欲望再分两种:意识到完满性的增加是快乐,对完满性降低的意识是痛苦。 1)爱:是感到完满性增加而感到快乐。 2)恨:是感到完满性降低而感到痛苦。 伦理上,善不过是所有的快乐以及欲望的满足,恶不过是所有的痛苦和欲望的折磨。 而这些所有的善恶情感、欲望都是受到认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没有能力控制和缓和自发产生的情感,而被情感所奴役。反之,如果伴随自然情感和欲望的观念是充分的、真的观念,使得人们对情感和欲望的外在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正确的知识,那么,这些人就是自由的。斯宾诺莎说,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人的完善性表现为控制情感的自由,是和最高知识同一的。 寻求关于神的知识也是拯救之路,通往最高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