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近年最难的一道公文题(导学材料)
在公文题模块,给大家梳理过公文题的本质,共三种,一是披着公文外衣的概括题,二是披着公文外衣的分析题,三是披着公文外衣的对策题。
在2019年国考副省卷中,考察了一道公文题——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此题的本质是“概括”,按理说,是公文题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但是,此题比较难,一是难在不理解题干要求概括的“现实意义”指什么,二是难在材料的层次性分不清。
一、理解题干
“理念”是指头脑中的思路、想法等,“现实意义”是指理念对当下工作有什么指导价值、启发、帮助等。
二、捕捉“提示”
材料中,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提示词”,注意捕捉。
材料第3段中提到“核心思想”“现实”,这正是对应的“理念”和“现实意义”呀。

材料第4段提到“这也是最具启发性之处”,什么是启发?就是当下我们怎么做好乡村工作。对应的是“现实意义”。

材料第5段提到“概念”一次,正是对应“理念”。

材料段落6中提到“以……为中心”,这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的思想、重点,为此,对应的正是“理念”。段落7中提到“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正是告诉我们当下工作如何做,即“现实意义”。

材料第8段中提到“思想”,正是对应“理念”;提到的“今天所说的‘人的现代化’”,正是告诉我们思想对今天有什么帮助,即“现实意义”。

三、材料层次
按照这种关键词的对应,我们梳理一下材料,可以发现,材料可分为4个大层面,每个层面中,都有各自的“理念”和“现实意义”。

四、摒除“事例”
在材料段落7中,需要注意一点,卢作孚自己身体力行,开办民生事业公司的相关内容不要抄写。
因为“民生公司”只是一个事例,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实可以取得好成效,是为了证明段6中的理念是正确的。记住,申论答题中,要抄观点,而非事例。
五、形成答案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导学材料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与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本次研习的中心内容即为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构想,内容如下:
一、乡村建设理念。 1、核心思想: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在“乡村现代化”,因为乡村是供给城市人口和原料的地方,乡村问题会变为城市问题。2、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全面现代化,包括物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全方位的改革。具体有:①文化教育建设: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并重;②社会建设: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推动公共事业和人的建设;③环境建设:重视公园建设;④改革公共事业: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3、建设重点:政治、经济、文化三方并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最核心层面:训练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根本目标是人人能自立,人人能立人。
二、现实意义。1、要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发展问题,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2、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具体问题的解决,又要有大视野、大目标,立足局部,着眼全局。3、构建“以工辅农,工农互动”的发展模式,对建设新农村有深远意义和影响。4、乡村现代化要落实到“人的现代化”,要依靠“人人能自立”的建设者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