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3000字,写给《深海》……

Part 1
写在前面
(本来想写些更加有深度的东西,但写到后面发现笔力不够(捂脸),最后就成了这样类似影评的玩意。本关于剧情的理解和一些细节还有好多想说的,但文已成,不好再加,便如此罢。若有人看、有人愿意讨论那我可能还会再专门写一些关于剧情的理解。)
今年春节,在各方安利推荐下,去看了《流浪地球2》。《球2》确实做的足够好,足以重新点燃了我被《长津湖》《战狼》等普通商业大片浇灭的去电影院观影的热情。也正因此,在看《球2》后的第二天,我一个人去影院看了《深海》。我也万万没想到,在《球2》已经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今年春节档电影带给我震动最深的,却是这样一部《深海》。如今,我已足足去影院看了《深海》三次矣(也哭了三次)。这也是我第一次反复买票去影院看同一部电影。 《深海》之所以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完完全全来自于导演对
电影叙事
和
画面夸张而极具创造性的颠覆
。
Part 2
极致的创新和追求
与绝大部分电影力求讲好一个故事不同,《深海》是一部被情绪包裹起来的电影。所有故事情节,都是为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展现服务的。情节全部在最后化做强烈的情绪喷薄而出,观影者的感动也随之而生。同时,《深海》十分大胆的采用了
情节以虚为主,主题却回归实处
的
叙事节奏,将电影的前大半部分都作为铺垫,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对前半部分所有的无厘头做出详尽的解释。这样的叙事方式前所未见,也必然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接受前大半部分的荒诞,但却很好的把情绪渲染全部集中在片尾高潮部分,更加让人动容。 提到《深海》,就不得不提到其极致的美学艺术。在我看来,这就是
现阶段制作水准最高的动画电影
,无论国内外,哪怕是迪士尼皮克斯的动画都是小巫见大巫。不论是美术、音乐、动作,还是转场、配音、画面细节,《深海》都无可挑剔,甚至令人叹服。制作组创新性的把粒子动效和中国传统水墨的画风融合在一起,还能在赋予其极其灿烂的色彩的同时,很好的保留了传统水墨丰富的意蕴意境,可谓绝美。同时,《深海》绝对是我见过对人物神态展现的最为丰富而真实的动画电影。与迪士尼一贯常见的的卡姿兰大眼睛不同,电影中人物眼神高光的变化清晰可见,一颦一笑都和现实人物情绪变化时的神态无异。另一方面,《深海》的配音和配乐也堪称顶级,“恰如其分”是我对其给予的最高评价。每一刻的音效都能和情节情感的变化相适应,既不会觉得嘈杂,更没有显得寡淡,仿佛真是心灵之声的回响。这极好的契合了电影以情绪渲染为主的风格。总而言之,两个小时的影片就是两个小时的声乐艺术,全片的效果也毫无愧于导演七年的打磨。
《深海》的故事,说复杂却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说简单却又是长达两个小时浪漫之程,心灵之旅。参宿四 南河三,本是冬季夜空中明亮的星,它们和闪亮的天狼星共同组成了著名的天文景观——冬季大三角。而参宿四是一颗生命将尽的恒星,此时南河三更一直陪伴在它身边,在夜空中相互辉映。这正对应了电影的两个主角:小女孩参宿,“船长”南河。影片讲述了因原生家庭破裂而日渐孤僻至于抑郁的女孩参宿在随家人海上出游时落入“深海”,终被船上表演的小丑南河舍生相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梗概,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可能只不过是三五分钟的插曲,在现实里不过是某天报纸背面的一条不引人的报道,却在《深海》里却化成了两个小时的
灿烂绚丽的璀璨梦境和细腻温柔的救赎
。其不仅仅是现实中参宿被南河所救,更是在小女孩心灵的梦境中寻找爱与被爱,发现色彩和希望的过程。
Part3
参宿 南河
鲁迅在作品中有写“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常有梦境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幸福的,他们总能在生活困顿之时把自己沉浸到自己创造的灿烂之中。《深海》中的参宿恰是如此。作为一个小女孩,她的梦境还保留着孩童的天真和无序感,充斥着绚烂的光彩和绮丽的想象——遨游于天地间的海鱼,五彩似沙的波浪,化作人形的生物……这都是她于极度压抑中为自己拼搭起来的掩体,但在其心灵的更深处却只有无边的雪原、不住的风雨冰渣,以及那她永远唤不停、追不到的背影……而哪怕是看上去绚烂的浅层梦境,也依然有扭曲诡异的黑色“海精灵”、凶恶可怖的红色“丧气鬼”。它们都是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不被重视、不被理解种种带给小女孩的心结和忧郁,
是参宿抑郁情绪的凝结
。不过与鲁迅先生所言的“梦醒无路”不同,最后参宿心灵深处的风雪消融,追不上的背影也成为了最清晰的南河。电影在最后的告别之中缓缓结束,小女孩在病床上慢慢睁眼,心心念念的母亲终于伏在床边……电影终究在梦醒时分给观众留下了新的光芒、新的希望。 与参宿忧郁的单纯不同,南河的形象更加
矛盾
,也更加
真实
。作为在邮轮上扮作小丑,给人拍照、卖杂货的底层小人物。他贪财、脾气暴躁、唯利是图。但他细心、善良、富有童心。南河是一个普罗大众,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是他的贪财指使他在风雨夜登上邮轮的甲板,他的良知促使他义无反顾跳入深海救人。在小女孩的梦里,是他冲参宿发火—“你妈妈就是不要你了”,也是他对参宿许诺—“我一定帮你找到你妈妈”;是他向参宿抱怨—“我可不是白救你的啊”,更是他告诉参宿——“有的时候,你也不用过分懂事,不想笑你就别笑,想哭你就大声哭出来”“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 不像梦里那么五彩斑斓 可是 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着你 哪怕只是些很小的瞬间 也值得你努力活下去”。“愿你今后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是南河对参宿最美好的祝愿,也是他对自己最真诚的鼓励。南河是一个连自己都过不好的“小丑”,却给予了孤僻的小女孩别人都没能做到的救赎。南河和参宿的故事,既是
平凡与伟大的诠释,也是爱与被爱,需要和被需要的互补
。到最后,他融化了女孩内心的风雪自己却沉入深海的最深处——“
整个故事,没有什么那么真实,除了南河的死
”。
Part 4
最真实的感动
我一直觉得《深海》是
最不怕剧透的电影
,相反,在观影前对其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反而能有更好的体验。不用去纠结故事能让人更多的去注意影片的细节,当最后一切梦幻崩塌,现实和幻想的对照呼应才是最令人感动的点。而这也是《深海》评价极度两极分化的症结所在。相比过去绝大多数影视作品以故事为卖点,《深海》不是场景宏达情节曲折立意高远的小说,而是
情感真切意蕴丰富的散文诗
。《深海》需要观众
跳脱出寻求情节快意的思维方式,而去调动自己的情绪与电影共情,也需求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冗杂的情感中得到自己的一份理解、一份感动
。 有人说,家庭圆满生活幸福的人难以与其共情。实际上我认为不然。只要是学龄后的人,难免会有孤独、迷茫、纠结、悲伤的时刻,这样的抑郁情节不一定要严重到病症的程度,也足以去理解参宿的孤独和悲伤——只不过是需要一颗温柔细腻的心罢了。导演组大胆的着眼于抑郁症、原生家庭破裂、儿童教育不当等难以在其他影视作品中一见的深沉立意,直面这些客观存在且矛盾逐渐积累的社会问题,为观众献上了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深入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场美好绚烂的梦,留下了一幅悲伤中绽放希望的结局……它有深沉的立意,却不是一部压抑的电影,更不是对抑郁主题的消费,而是在给予走于长夜中的人力量,申发走过长夜的人共鸣,更是在呼唤所有人对彼此的善良和关注。
我想向所有人安利《深海》,又怕向任何人安利《深海》。因为她确实不是适合所有人的电影,我害怕有人经我推荐去看了又无法共鸣的尴尬,但除此之外,《深海》值得! 最后,我实在喜欢主题曲最后的几句歌词,极好的与电影、与现实相呼应—— “
我知道/没有下次再见吧
归途的风一直刮
别害怕
走过那长夜吧
世界会在你脚下……
”
(图片全部来自彩条屋官方~~)
(就写这么多吧~第一次看电影这么感动感触,写的不好但我尽力了(捂脸笑…)。平日里没人跟我谈这些(除了我妈,我衷心感谢她),就希望把这些发出分享一下。尝试给一些词句加了高亮,希望文本层次丰富一点,但愿没有弄巧成拙~~
最后如果你看到这里了就点个赞好吗?我想看看有几个人能读完ヽ(*⌒∇⌒*)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