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帅”唐国平 (转载于中国教师报)
“暴帅”唐国平
中国教师报 本报记者 高 影
知道唐国平是件很偶然的事情,这之后走近唐国平却是件必然的事情。这是因为他转变了无数个在家长眼里没有任何优点的“坏孩子”、在老师眼里不可救药的“坏学生”。
唐国平所在的成都52中,是四川省惟一一所工读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就读的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少年”。他们有的经常说谎、逃学,经常打架,有的随便拿别人东西,有的迷恋网吧,有的早恋同居……在这里工作8年,唐国平对“问题学生”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情感。
唐国平身材不高,很瘦弱,戴着一副眼镜,用文弱书生来形容他绝不为过。然而这个书生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之书,他头脑里每天想的都是怎样把那些“问题学生”转变成圣贤之人。
和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受真正的爱
工读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区别?记者随着唐老师来到他任教的初一年级一班一探究竟。
还没有跨进教室门,记者已经感受到了这里的与众不同,教室的门是用铁片交织的网封闭起来的,上面挂着一把大铁锁。唐国平介绍说,这里一班一户,7间房子组成一个大套间,孩子们的宿舍、洗漱室、教室、活动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值班室等都在这个套间里。铁网是为了防止孩子逃跑特意加上的。这些孩子在外面玩耍久了,沾染了许多坏习气,刚来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会想方设法逃跑。不过,外面的大铁锁只有在中午和晚上学生休息时才锁上,平时门都是开着的。推开铁门,正值课间休息,只见孩子们一下子围拢过来,有人挽着唐老师的胳膊,有人搭着唐老师的肩膀,亲热地说笑起来。此时的唐老师,就像孩子们的大哥哥,毫无“师道尊严”。
为了了解唐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到底有多重要,记者自我介绍说:“我是新来的老师,学校决定由我来接任你们的班主任……”话未说完,嘘声一片,刚刚还表现得十分友好的孩子们立刻与记者拉开了距离,目光中也流露出抵触、警惕和不安。唐老师赶紧说明了记者的来意,孩子们警觉的神经才放松下来,并且立刻恢复了友好的态度。
唐老师指着一个小男孩说,他是强强,刚来时闹得可凶呢。
今年11岁的强强来自攀枝花市,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下岗后父亲开出租车养家糊口。出租车司机工作时间长,十分辛苦,没有时间管孩子。强强一个人在家里觉得实在闷得发慌,便走进了离家不远的网吧;从此这个年幼的孩子便迷上了网络游戏《传奇》,并且还结交了一帮和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大家在一起打《传奇》,升级,一直打到了41级,成为当地著名的“玩家”。自从迷恋上打游戏,旷课、逃学和夜不归宿成为家常便饭。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了52中。
刚到52中的时候,年纪还小的强强特别想家,一到晚上就哭着要回家,甚至用头撞墙说:“不让我回家我就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唐国平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急于让他去上课,而是在办公室里和他谈心,甚至讨论起了网络游戏;孩子晚上想家,他就搬进学生宿舍,守在床边看着强强。一天,熄灯后,强强一直躲在被窝里哭,唐老师听见了他的抽泣声,便伸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发,并低下头在他枕边一字一顿地轻声说:“强强,男子汉是不轻易流眼泪的,你也是个男子汉,要记住啊!”
尽管唐老师像大哥哥一样关心他,但是强强仍然不安心,还是想逃跑。唐老师看在眼里,他在寻找教育强强的突破口。通过几天细心的观察,唐老师发现强强在注视着操场和篮球场时,忧伤的表情往往会减轻许多,有时眼睛里还会迸发出兴奋的火花!于是,唐老师计上心来,特意安排同学们邀请强强参加篮球赛。果然,在球场上强强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但活跃机灵,而且快乐起来,很快便融入比赛之中。由于篮球打得特别好,又会打乒乓球、踢足球,不久后强强竟成为全校鼎鼎有名的“球星”!
一次踢足球时强强扭伤了脚,唐老师马上吃力地把他背到了医务室,拿到药后,又亲自打来开水,为他洗净脚后一次一次地进行热敷和按摩……
强强终于被唐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感动了。短短几个星期后,他融入了新的集体,在学习和纪律方面都表现得很好。
为了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唐老师特别设计了“快乐20分师生互动游戏”的课外活动。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里,他和孩子一起打球,一起玩耍,一起活动,一起闹,一起笑,手拉手,肩靠肩,有时甚至还被学生架起来往天上抛。师生间玩得忘记了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由此孩子们觉得唐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哥们儿。这种“玩”看似随意,却是唐老师的有意之举,他说这能让师生的心灵彼此靠近。
在这个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绰号,什么“黑娃”“修修”“船长”“豆豆”“圆脑壳”……唐老师的绰号更多,孩子们叫他“暴帅”“暴二哥”“唐老鸭”。唐老师对这些绰号全部欣然接受,他指着自己微微外凸的牙齿说:“这就是‘暴帅’这一绰号的由来。”他也亲热地称呼他的弟子们“小耗子”“小脑壳”……唐老师不无得意地说:“孩子喜欢你了,接受你了,你说什么他都可以听进去。只要孩子愿意和你进行交流,工作就好做了。强强是这样,其他孩子也一样。其实这些孩子在内心里是非常渴望老师的关爱的。”
主动策划、制造教育孩子的契机和场景
如果说换得孩子的信任是转化的第一关,那么找回自信,找回做好孩子的感觉就是第二关。唐老师从孩子的优点或特长着手,寻找契机,制造场景,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陈皓给唐老师的最初印象是个腼腆而且内向的男孩儿,可他会半夜起床煽每个同学一个耳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外表腼腆、行为乖张的性格呢?唐老师在和他母亲通电话时,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原来陈皓母亲对他一味溺爱,百依百顺,而父亲却相信棒打出孝子。在这种环境下,陈皓养成了怪异、乖张的性格。刚来时,他对唐老师不理不睬,和同学也没有交流。唐老师就在他的作业本里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小耗子,今天你快乐吗?明天搞活动我们合作一把怎么样?”下面还画了一张小笑脸。第二天,作业本发下去后,唐老师暗暗观察他的变化,陈皓拿着小纸条悄悄地笑了。从此以后,陈皓开始和唐老师说心里话了,可对学习还是不感兴趣。这时唐老师有意给他创造了一次机会,对他说:“小耗子,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我想委派你代表我们全班去拿回一个大大的荣誉,怎么样?”陈皓点头答应了。唐老师从他的神情里看得出,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但心里又没有把握。果不其然,下课后陈皓找到了唐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唐老师说:“没关系,老师培训你,帮助你。”当天晚上,唐老师对陈皓进行了单独培训,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陈皓有了信心。
第二天,在学校礼堂,陈皓在全校200多师生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起来,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赢得了掌声和赞美!他在这个舞台上找回了做好孩子的自信。从此以后,他上课再也不趴在课桌上听讲了,再也不无精打采了。在采访中,陈皓告诉记者:“这是我长这么大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帮助家长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有的孩子在学校很好,只要周末一回家便又变成老样子。这使唐老师意识到,要想尽快帮助孩子找回自己,还应该调动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了帮助家长解决与孩子沟通中的各种难题,唐老师想了不少办法:每周给家长打电话,说明孩子一周的情况;向家长推荐教育类书籍,和家长一起学习家教知识;给家长布置作业,请家长谈读书的体会;给家长支招,帮家长找到和孩子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等等。
辉辉来到唐国平班上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唐国平让他策划班会一事,变得自信而快乐起来,各方面都有了转变,但是和父母的关系还是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紧张。为了缓解他们的家庭矛盾,缩短家长和孩子感情上的距离,唐老师建议他母亲先从生活上关心他,同时还劝告她:“孩子既然喜欢上网,喜欢结交网友,《传奇》打得特别好,您可以陪着他上网。别忘了,家长陪孩子玩玩属于他自己的游戏,这是大人和孩子们沟通,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辉辉妈妈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听从并理解了唐老师的建议。周末,她带来了亲手编织的漂亮毛衣和“耐克”球鞋。回家的路上,母子俩谈起流行服装的色调、款式,最后,母亲只婉转地表达了对孩子的希望,而没有要求他必须做什么。
第二天,母亲主动提出和孩子去网吧,让辉辉教她打《传奇》。孩子意外之余,高高兴兴地带着妈妈去了。这一天,母亲打到了9级,辉辉打到了39级,母子俩都非常高兴。
可是有个周末,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竟然一整夜没回家。唐老师又向辉辉母亲建议,可以采取“写家书”的形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同时,唐老师还提醒她,要在一些细节上“做文章”:在称呼上,要叫孩子的小名,用温情感染孩子;不要流露出任何悲观、怨恨的情绪,要充满“阳光”;可以回忆过去家庭的融洽与欢乐,分析家庭教育的失误,也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希望……
慢慢地,辉辉和母亲的关系改善了。
学生眼里的唐国平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排队去餐厅就餐,记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孩子们热情地招呼下,记者坐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聊起来。当谈到为什么喜欢唐老师时,孩子们的话收不住了。一些坐得较远的孩子甚至丢下饭碗围到记者身边,抢着说唐老师的种种好处。有的说:“唐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有的说:“唐老师比较幽默,对同学很好,关心同学,教我们怎样正确面对错误。如果犯了错误,他会告诉我们怎样去改正、去弥补,就像家人一样。”有的说:“唐老师不计较我们以前做的事。我以前经常和父母吵架,他们说我,我特别不服气,不想在家待,就跑出去玩,去泡网吧。”有的说:“以前学校的老师缺少耐心,一道题讲了几次你还不会,就会挨骂。而唐老师有耐心,你不会他就反复地给你讲,从来不烦。”还有的说:“来这里之前,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非常讨厌老师,经常逃学,因为他们总是想方设法逼我转学。来这里以后,我也跑过,但唐老师没有怪我,而是耐心地教育我。”……
当记者把孩子们的话转达给唐老师时,他说,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进取的内在动力,但它十分脆弱,需要细心呵护。“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失去羞耻之心。“我也批评孩子、教训孩子甚至还打过个别孩子,但有一条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歧视一个孩子!在孩子表现不好时,老师绝不能采取“揭伤疤”的办法,对他进行人格侮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假如您是一名教师,您是如何面对那些“调皮大王”的?假如您是一名班主任,您是如何解读“屡教不改”的学生的?假如你是一名家长,您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爱子、爱女的?您的方法是否得当?不妨以此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