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读《实践论》

2023-06-27 22:57 作者:荣轻舟  | 我要投稿

出现的一些现象

教条主义的同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记忆无法全知)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

离开人的社会性,

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所以知和行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是知 有已知和未知

然后我想说的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这看问题 你应该了解的知是真理 即有真理便有假理

有唯一的标准 这应该是一个范围

关于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对自然的认识  在实践中人和人 人和自然的的关系

这有个问题 关系是什么 能做到没关系嘛

下面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的认识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实践活动

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这个观点太现实了吧 我其实是一个农村出生的男生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求真理应该是每个人刻在骨子里的课题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上的人追求平等

但是人是有等级 我只是一个低级的人类,务必向别人学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

这个对实践和认知的判定实在对现在的我来说太治愈了。

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这个地方对认识本身进行了讨论。哇太精彩了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个阶段最重要)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我认为,知识都来自于我们自身,自身有带着主观的问题,客观只是在表达主观。知的产生往往会经过重复的斗争,会有保护自己和理解别人然后合一成为知识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最初失败是必然的长期在一个人身上磨合才会理解别人

谈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最兴趣的一句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023.6.25

  天津回到甘肃老家的第五天,何为家,说到底和我的生命有关,母亲生养我的一块土地,天津到甘肃,好容易想起了这么一块地方。好似和我的生命有关系,今年家中只有母亲一人,却也是因为没办法出去才待了半年,县城到家这段路时间两个小时,回家要花半天时间,回家行李这次是最重的一次,行李的问题,我终于叫了司机一声叔叔,就此我意识到了一件事,待会还要见亲叔叔,我便在给家里买礼物时,多买了一个我常见有不了解的东西“黑兰州”我和行李安全的启程了,到了目的地差不多距离的地方,母亲自然不要来,我不要和她提前见面,一时间遇到了和我有关系的好多人,她是一个和我一样大小年龄的妹妹老师,我先开口了,但是我记得她说话之后,根据她的声音大小,我好像比她的声音大了一分贝,她脸上满是笑容,期间,有亲叔叔和四位和我有关系的人,人多声音自然很大,我将这不了解的黑兰州给了他们,大家都回了家,我趁车到家之后,我也是一路畅通,沿路看去地里有一两位人,这是六月天,丰收的季节,我的行李比我速度更快回了家。

  坐着小轿车匆匆,回到了家,家中修了新房子,记得去年我还和他讲,每个人的健康都是自己的基础,吃饭就要吃出味道来。记录这是毕业时间,我们都选择了工作,父亲比我优先工作,我回家之后除了听到脸黑之外,终于听到了我叫她们说的话,我的肩膀变宽了,胸部据说有肉了,臀部肉多了,驼背也差一点完全好了,在家三餐,这是谁能做到呀,匆匆,十天之后,早晨六点就离开家了,家好像让我早一点出去。

  原来我出身便和这一切都有关,我就是它,离开家之后,什么时候我可以让家再看看我的面貌呢?我是一名西北农村的普通人


再读《实践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