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杠精是如何产生的

2023-07-19 21:57 作者:我永远喜欢绫濑  | 我要投稿

正式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语言和意思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比如“南京市长江大桥”这句话,它可以表示南京市的市长是一个叫做江大桥的人,也可以表示南京市有一座桥,叫做长江大桥。


一个意思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再见”、“拜拜”、‘88’、‘see you’、‘再会’


正是因为语言和意思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存在偏差,所以一个良好的交流,一定要努力降低这种偏差,说话者要用词严谨,解释详细,努力表达清楚自己真正的意思;倾听者要换位思考,努力去弄明白说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而不能想当然、断章取义。双方共同努力,把这种误差降到最低,如此,才会是一场良好的交流。


好,铺垫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开始讲杠精是如何产生的了。

假设有一个角色A,他认为刚刚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叫牛奶,超市里卖的那种叫牛奶制品;

有一个角色B,他认为刚刚从牛身上挤出来的叫生牛奶,超市里卖的才是通俗意义上的牛奶。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语言和意思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

假设B在网络上发言,抱怨牛奶太贵了,这时候A在下面留言“那么便宜的东西也说贵?”,此时,在A看来,B满嘴跑火车,在B看来,A就是一个杠精,归根结底,就是这两个人在鸡同鸭讲,说的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


现在,我们知道杠精是如何产生的,下面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互联网的杠精明显感觉更多呢?

因为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说话的内容其实只承担很小的一部分的信息量,有大量的信息其实是藏在语气之中,而在互联网上,语气所包含的这部分信息其实是缺失了的,这就更容易导致交流偏差的产生。

现实中,如果你作为说话者表达不清,作为倾听者断章取义,那是会降低自己的社会评价,对自己造成损失的,所以现实里人们说话会投入更多精力减少交流偏差。而在互联网上,大家谁也看不见谁,交流双方对于减少交流偏差这件事,投入的精力自然就更少。

在这两点共同作用下,互联网上的杠精更多也不足为奇了。

论杠精是如何产生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