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官柏葰被判斩首,行刑前告诉儿子:赶紧打包行李,我死不了
封建制度严苛,结党营私屡见不鲜,人人皆如蝼蚁般苟活,不成想,这位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当朝一品大员,竟也沦为了封建社会官僚斗争的牺牲品,落得当街斩首的下场,他就是文渊阁大学士柏葰。

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风光半世,上一秒,他位居权臣,手里握着皇帝的“尚方宝剑”。
下一秒,斩首官下达命令,刽子手高抬手里的大刀,一秒踏入黄泉。
也许,柏葰人头落地的那刻都没想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这看起来像是诡事怪谈,但却真实发生在大清朝。
两朝元老一路风光,被陷入“作弊”门
根据史书的记载,柏葰,聪颖好学,十里八乡都非常出名,道光六年中了进士之后他开始走上仕途,读圣贤书,做光明磊落的事情,被当朝的皇帝看重。

自此官途坦荡,一路芳华,咸丰皇帝登基后,荣宠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深厚了。
但是,他打击违法乱纪,严格考场秩序,手刃贪官积累了很高声望的同时,也得到了官场同僚的忌惮,只是柏葰没有想到,危险就这样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一年一度的科考来临之际,想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咸丰帝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再次委派了经验丰富、作风端正的柏葰担任乡试的主考官。

考试的过程风平浪静,在他的监管下,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时间一到,科考也顺利地划上了句号。
就在柏葰以为出色完成这次任务的时候,放榜过程却发生了意外,放眼望去,别的人名都还好,榜单的第七名,一个名叫平龄的考生引起广大考生的热议。
这位考生在乡间做学问的能力是出了名的差,甚至都没有老师愿意上门,平时不读书就算了,考前更是青楼场所的常客,漫漫科考路着实不易,这样的考生竟然高中了。

引起了周围揭榜学子的不满,于是大家有组织、有规模的到官府闹事,一传十,十传百,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柏葰作为主考官,自然觉得问心无愧,非常主动的配合官员的调查。
出乎意料的是,放榜的名单真的出现了问题。榜单上的名单试卷,很大一部分考试内容都是狗尾续貂、东拼西凑而成的。
至于排名第七的平龄,作答的更是惨不忍睹,800字一篇的文章,其中不乏300个错别字。调查结果一出,整个朝堂一片哗然,咸丰帝甚至气到吐血,好几天没有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