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类稿》明 郎瑛 (十)
1 近来有些士夫在家时,大多用巾代替帽子,并认为这是复古时尚。而一般人也跟风一起风雅,他们也戴起巾来,这真是一大可笑事。他们根本不知道,古代时有身份的人是戴冠,而平民才戴巾的。 按照《仪礼》二十岁成人时,有身份的人戴冠,平民戴巾。《汉书》说“巾是卑贱下人所戴的”傅子说“巾,是古代下贱人所戴的。”所以有说“庖人(官名,古时御厨长)戴绿巾,然后士大夫也戴巾,开始于汉朝末期。”如有郭林宗折角巾以及袁绍战败,戴幅巾渡河。 蔡邕的《独断》说“元帝额头留海比较多,为了不让他人看见,才开始用巾帻包住留海。”王莽也是因为秃头,才戴巾的,当时人们说“王莽秃,帻施屋。”二事都在说包巾。因而《方言》说“将鬓包住,称为巾帻。”但更古的六经,只说冠。如虞人(农业部长)戴皮冠,农民(原文 野老)戴黄冠。汉《高祖纪》说“皇帝作亭长时,是戴竹皮作的冠。”冠又有通天、进贤、方山等。 现代人戴冠时里面不包巾,人们以为这是最正确的戴法,这真的很可笑。但是古代的冠是如今的獬豸、忠靖这样的冠,不是道士戴的那种。 帽,是上古先人所穿的,他们用毛作衣穿,用皮作帽戴,这是帽子名称的开始。皮帽是现今人们在家穿私服时杂戴,皮帽在元朝只有胡人才戴,中国人大多戴大帽,大帽也是羌人的服装,如今流传的丝罗马尾,也是现代才改进的。 2 《扪虱新话》中有王元泽的词说“露晞向晓,簾幙风轻;小院闲昼,翠逕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望高榭,海棠带雨胭脂透。倦游宴,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皱,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依旧。”这情怀真是对东风尽成消瘦,用的是《倦寻芳慢》的调子,现代曲中有“簾幙风柔,庭帏昼永,海棠带雨胭脂瘦,因循过了清明也。”等句,就是出自王元泽这首词。 3 曾经有人说李白因为崔灏《题黄鹤楼》的诗最工整,有恨不得将诗搥碎的说法,所以李白从此不题黄鹤楼,然后模拟崔灏写了《题凤凰台》。 现在流行的诗集中有李白的《望黄鹤楼》古诗一首,开始以为听到的传说在讹人,后来仔细再读下,才发现是题黄鹤山,黄鹤楼是因为黄鹤山而得名的,所以题黄鹤山不应该写成楼,看来是出刊本时将题目弄错了,不然,怎么会有“崔灏题诗在上头”这样的句子呢?又,杨齐贤有注解说是“但遇黄鹤楼处”,或者有些注解为鄂州、岳州,又说在邠州,不知是什么意思?但下文又说“因山得名”,好像又是在说同一山。 4 《冷斋夜话》记载说“黄山谷说‘不改变原有的意思再重新创作(原句不易其意而造其说),称为换骨;规规矩矩按照原有的意思来形容(规摹其意而形容之),称为夺胎。’” 《冷斋夜话》作者觉范又引白乐天的一个句子“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到了苏东坡这里是“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说这就是奇胎。 我也觉得黄山谷的话说的对,可总觉得觉范的引证的结论不对,因为苏东坡将白乐天句子改变后,是换骨。比如陈无己的《挽南丰》说“邱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这句是从老杜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变过来的,苏东坡变白乐天的句子也是如此。 又,王安石的《即事》说“静憩鸠鸣午”这句是取自唐朝的一句诗“一鸠鸣午寂”,安石的《红梅》说“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春。”这句是变自晏元献的“若更迟开三二月,北人应作杏花看。”王安石这样的,才叫夺胎。 黄山谷如果能再多讲几个字,就会让人看得更加明白,也不会让觉范给错认了。比如造字上加个别字(不易其意而别造其说),在形字上加复字(规摹其意而复形容之),就可以让人看得更加明白。 5 曾经读董子的《祷雨文》中说“其神共工”意思是说共工是叛逆的臣子,被舜帝流放了。但为什么他来管理水呢? 后来,我读《淮南子 原道篇》中说“共工与高辛争作皇帝,因为打不过高辛,他就潜入深渊中。”注解说“共工在伏羲、神农间以水德统治九州(原文,共工以霸力行水于羲 农之间者也。)”杜预说“共工氏统治九州是神农之前,太昊之后,受水瑞。”但《律书 颛顼》中有共工平水害的说法,可兵书上又说共工制造水灾,被颛顼抓了。 又,史说“共工造反,振起滔天的洪水,危害天下,此时上天无作为,百姓无助遭殃,女娲看不下去了,出手将共工杀了。”按照这样的说法,说明共工受水之瑞,能振起滔天大水,被女娲杀死后成为水神,因此后代人所说的共工在伏羲、神农之间是对的。不是尧典所记载的那位建筑大师共工(原文 非尧典方鸠僝功者),是舜时期制造大洪水的那位。杀死他的人有说是女娲、有说是高辛、有说是颛顼各有不同的说法,时代太久远了,而能了解的材料又太少,又有些是记载错误,如果他是神,怎么可能不保佑人,而趋洪水害天下人呢?而且还受后世人的祭祀呢?我认为董子的说法不纯正。 6 乌贼晒干后,俗称螟脯,这鱼肚子里的墨可以写字,写后过一段时间字会自己消失。有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个功能来写借券。 又用龟尿磨墨,将字写在木板上,字可以渗透木板寸许,用水或用斧头削,也不会消失。 艾纳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外形像细艾。又松树皮上的那层绿衣也名叫艾纳,将它和香混合燃烧,能将烟聚成团,青白相杂不容易散去,有奸诈的小人利用这个方法骗人,让人误为他是神仙下凡,其实就是香和艾纳混合燃烧骗人的把戏。 7 欸,叹息声,也可写欵,本来是表示哀伤的声音,收在灰、队二韵中,也可读上声。 欸,按照《说文》不是襖音,乃,是俗字中的迺。《春秋传》认为是表示为难的辞,王安石认为是继续下去的辞,但《说文》也说不是霭音。 现在人们将连绵欸欸读音,用来形容棹船磨擦发出的声音。柳子厚有一诗说“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子厚诗集中有注解此字,我所看到这本是作襖霭,所以欸为襖音,乃为霭音,不知别的本子是否也注解为襖霭,或许欸乃不是襖霭音。 黄山谷没有去深入考究这两个字,认实是这两个音,说欸乃是湖中节歌,说元结有《欸乃曲》,这是一个错误。他的外甥洪驹父又辩解说“柳子欸乃霭一声山水绿,但世俗流传时将乃分成欸乃二字,这是流传失误。”这个说法特可笑,他不知这个欸乃字是什么意思,虽然《海篇》杂字中没有收篇,但按照刘蜕文集有《湖中霭迺歌》,又刘言史《潇湘诗》中有“闲歌曖迺深峡里”,元次山有《湖南欵乃歌》,由此可以了知,这二个字是有音只是未被编入书中,所以柳子才用这两个字。后来有人注解它,如毛晃将它们编入韵中。虽然前面几位前辈所指的是一个意思,只是用的字不同,因此可以这几个字并行来用,特指那些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描写。 8 花一般都是五瓣,因为土生出来的东西,而五是土的数。 岩桂是四瓣的,那是因秋属金,四是西方金的数,所以岩桂是金色四瓣,开在秋天。 9 吴人称呼那些老婆偷情的人为绿头巾,现在朝廷规定乐师要用碧绿巾裹住头,我觉得人家所说的绿头巾是比喻这个的。 唐史有说李封当延令时,如果有官员犯事,对这类官员李不施行杖罚,而是命令他们头上裹碧绿巾,按各人所犯的罪轻重来定裹绿头巾的天数,用这方式来羞辱他,因此吴人认为穿成这样的是一种耻辱。 现在吴人骂人家老婆有偷情的人为绿头巾,以及朝廷制定乐师用碧绿头巾裹头,都是这个意思。但我又想当时李封为什么要选绿巾呢?后来见记载说春秋时期,如果有人靠自家的老婆、女儿卖淫过生活的,称他为娼夫,要用绿巾裹住头,用来分辨贵贱。然后我才知道这个绿头巾的由来年代很久远了,李封也是利用这个典故来羞辱他人,现在则是乐师的装饰。 10 “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这句是现在为官的口头禅,但都不知道是唐朝人的诗。韦丹《寄灵诗》诗说“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林计,五老岩前必共闻。”灵徹回道“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11 四言古诗比如舜典之歌,此为四言的开始,现代一般都是从三百篇开始往下讨论。 汉朝韦孟有一篇,虽然被收入各个诗选中,但这诗词大多是诽怨,失忧柔不迫的意思。晋朝渊明的《停云》 茂先《励志》,应当是最早的;后来只有子厚的《皇雅》这章能和它们相提并论。所以子西说“退之不能写四言诗”意思是说退之写四言诗摹拟太过了,让人觉得在抄袭风雅,而且又太多是在讲道理,看着就像是铭赞文体。 和古时相比,世道一天天的沦降,人们写文章诗句已经得难回到古时候了,如果不是达到辞与意相融合,文章诗句是作者的性情流出,不可能达到古人的水平的。 12 五言古诗,开始于汉朝的苏武、李陵,流行于魏朝,曹、刘是冠,到了晋朝开始大流行,靖节(陶渊明)的诗最高古。 元嘉以后,虽然有三谢等人,渐渐流于形式,一直到了唐朝陈子昂出来后,一扫过去陈朝、隋朝五言诗的弊端,正所谓“上谒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一直到考亭夫子,才又得到五言诗的雅正。 杨仲弘说“五言诗或是写心意,或写赋、或写物寄情,必须要情真意切而用词又必须温和,作者思想到伤心处的感慨,要能感动他人,这是五言诗的精髓。如果是以优闲的的心情写景的,用词雅淡悠扬是最适合的,比如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啊!悲哀啊,现在的人谁能达到呢?” 13 七言古诗,《唐诗品彙》《高漫叟诗话》都说,虽然七言是开始于汉武时期栢梁的作品,但春秋的甯戚的《南山歌》已经具备七言诗体了。 我认为南山歌后期虽然有七言,但开头是二句三言,已经不是古诗体了,那是因为歌词可以用长短句形式来写,七言古诗只能是七言,所以是开始于汉武时期,不用再怀疑了。如果认为南山歌也是的话,那么《薤露》等诗篇也要编进来,但有些诗选中还是会夹杂一二首歌体,不知是什么缘故? 诗选中就《唐诗品彙》最好,辞中收集大多类似古诗体,而后面收集的一字歌,也有不少长短句。所以《诗法辩体》说“能入韩公河之水的是七言”可不知为何刘履断定七言是楚语? 14 绝句之法,杨伯谦说“盛唐的五言绝句,最初是来自于六朝子夜体,六言是摩诘仿效顾、陆,七言唐朝初期很少人写作,到唐朝中期才渐渐兴盛。”杨伯谦大略是这个意思。但他没去考究梁简文的《夜望单雁》,那时已经有七言绝句了,只是那时比较少而已。 又按照《诗法源流》的说法“绝句就是截句,比如后面两句是对句,那是截律诗的前四句;如果前两句是对句,是截律诗后四句;如果都是对句,是截中间四句;如果都不是对句,是截前后各两句。所以,唐朝人称绝句为律诗。”看李汉所编的《昌黎集》中说“凡是绝句都应该收编入律诗。”周伯攷说“绝句以第三句为主,必须要用真实的事来比喻心情,那么此时转换就有力,而且内涵无尽,这是写绝句的方法,歌行都是如此作词的。” 《诗林辩体》说“以前的人讨论歌辞,有声有辞,比如郊庙乐章以及铙歌等曲就是这样的。也有有辞无声的,如后代人们所说的,未必每一句词都要管弦来配。” 杨仲弘说“凡是写律诗,开始处要平直,承接处要舂容,转变处要变化,结尾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特别忌讳俗字、俗意、俗语、俗韵。”这真是妙言啊! 排律虽然开始于唐朝,但源自颜、谢等人的古诗变化而来的,首尾排句、联对要精密。梁、陈之间,俪句尤其多,不过都是些五言,七言写的少,不怎么炼句锻字,只要工巧,能抒情陈意,能通篇贯徹就行。如老杜的《赠韦左丞》等作品就是例子,前后不对句的也有,但要写得非常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