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十二章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2022-07-14 22:20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长安得而复失,再无收复的希望……

(如果看了还喜欢,还请多多点赞、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刘穆之死了。

他死了?刘裕不敢相信,这个忠实的后勤队长、朝廷事务的决策者、自己的左膀右臂、从桓玄之乱开始就亲密无间的朋友,他居然就……累死了!

刘裕两眼一黑,栽倒在了地上。醒来之后,刘裕哭,还是哭,他令全军哀悼三日。自己更是身穿丧服,嚎啕了数日。

这么一个好端端的大活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这事儿也并非毫无征兆,刘穆之在朝中操劳了10多年,早已是积劳成疾。在出发之前,咨议参军张邵就提醒了刘裕:“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此次出征非同小可,倘若刘穆之有个三长两短,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当时的刘裕并没有放在心上,他随口回答:“朝中有你、徐羡之、王弘等这么多人才,当然是给你们处理喽。”

不想的是竟一言成谶,刘穆之真的因为操劳过度在这个最为重要的关头掉了链子。

刘穆之的才能举世共睹,史载他可以眼睛看文书,一边手写决策草案,耳边同时听着他人的讨论,还时常开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他执政的10多年内朝廷内外,从军事到吏治,都经刘穆之裁断方可实行。可以说在刘裕的功劳簿上有刘穆之的一半。

然后他死了。

他死了,谁来接任呢?

刘穆之走了之后,可供选用的人有两个:王弘、徐羡之。论才能,是徐羡之更胜一筹,所以当初刘穆之的死讯一经传出,朝廷上的人就打算把徐羡之推上刘穆之的老位置。这事却遭到了一个问题,虽说朝廷上有这么多大佬在,就连刘裕的长子刘义符也留在京师,但是真正的人事任命权却只在刘裕手中。因此张邵只得把这份请求任命的书信送到了刘裕那边,让刘裕决断最后的人选。

这个要紧的人事任命就放到了刘裕的案头上。

“徐羡之嘛……”刘裕陷入了沉思,“他我还不是很放心,还是让王弘来顶替他好了。”

这一决定却被站在一旁的谢晦所否决,理由是王弘十分的轻浮,不应该担当此大位,并且他还据理陈述了徐羡之的优点,希望能改回原来的任命。

面对一个是自己与有旧交的王弘,一个是更有才干的徐羡之,刘裕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可这就造成,朝中主事的人并非刘裕的铁杆亲信。这是什么意思呢?问题就出在信息传递上。由于徐羡之不能专权独断,所以要把所有的朝廷重大事务交给尚在关中的刘裕批阅之后方得实行。这一来一往,便是十天半个月的工夫。

这是真的令人捉急了,要知道朝中要是出个三长两短,那些宫中的司马氏皇族发动政变,自己孤身在外,怎么办呢?等自己反应过来,早就晚了!

这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吗?!

 

因此,必须回去。

回去,也要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撤退。

刘裕任命次子桂阳公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州诸军事,领雍、东秦二州刺史——那年他才十二岁。再以太尉咨议参军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冯翊太守,沈田子领始平太守,毛德祖领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并留傅弘之守卫。

这就算是镇守关中的班底了。令人费解。为什么关中这么重要的地方会让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来守?刘裕是真的想回朝篡位想疯了,才出了如此昏着吗?但是要思考一下,首先,刘裕世子刘义符,为将来的国储,必然是不可以留的;第三子刘义隆,目前镇守彭城,日长梦多,交通不便。况且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到20岁。留下个刘义真,起码还可以起到调停的作用。如果不留自己的亲属,他一走,以留守关中的将士在之后干出的事情来看,长安丢失是指日可待的了。

因此,留下刘义真,是最好的选择。

做好这些,刘裕走了。

许多人不舍得他。

先是陇右居民,听闻刘裕设置东秦州,知道了刘裕没有北伐之志了,于是叹息失望。

再是送别的三秦父老乡亲们。他们在军营前哭着:“我们未沾王化,已有百年。今日始见官军威仪,人人相庆。长安十陵公家墓,咸阳宫殿公家宅,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啊!”

刘裕有些心疼,他安慰起他们:“我受朝廷命令,不得擅自留下。诸君既有归附之心,我也留文武贤才镇守此地,保卫你们一方人民。”

言毕,启程。

十二月初三,刘裕自长安启程,从洛水入汴渠。此年正月,至彭城。

在他身后,是一个即将乱套了的世界。

 

刘裕留在关中的这批守将之中,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等将领都是东晋的当世名将,按理说,他们是足以守好关中,抵挡各方势力的进攻的。

可惜,这只是幻想。

首先是王镇恶,这个人品行就十分不端,只是打仗有个几把刷子。当初攻进长安的时候,王镇恶二话不说将后秦宫殿里的金银财宝全部搜刮一空。当有人在刘裕面前打小报告的时候,刘裕倒也不太介意,毕竟灭秦有功,让他多贪一点也不是什么问题。

王镇恶贪了多少呢?史料载“不可胜纪”,据说他连姚泓乘的车驾都不放过。他让人把姚泓的轿子上的金银全都剔了出来,然后自己私吞了这些金银。

贪,这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却不是最严重的。这个最大的问题,来源于一个地理歧视现象。

王镇恶是北方人。

王镇恶是王猛的后代。王猛就是前秦的那个王猛。所以爱屋及乌,关中人对于王镇恶时十分尊敬的。简单来说,王镇恶受北方人的支持,是“北派”。

与之相对的则是以沈田子为首的南方将领,也就是“南派”。沈田子其实心中是最不服气的了。当年老子在峣柳打仗,还不是为你攻进长安打下了基础?可是沈田子却看得出来 ,刘裕对王镇恶反是厚爱有加。

如果没有刘裕,自己就可以与王镇恶好好地斗一场了。沈田子也许是这样想的。并且刘裕临走前的一句话,让沈田子更加坚信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刘裕听沈田子说:“王镇恶本来就是关中的人,把他留在这里不太好吧。”

刘裕没想多少,就说:“当年曹魏伐蜀汉,大将钟会之所以不作乱,正是因为有卫瓘在威慑他。俗语云‘猛兽不如群狐’,我就不信了,你们这么多人,就制衡不过一个王镇恶。”

这话就说的过分了。

古人云:“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刘裕说出这样的话,剔开玩笑的成分,也还是能说明刘裕对王镇恶有所戒心。既然如此,为何又要以王镇恶为首来镇守关中呢?这明显与正常的逻辑相违背。所以只能说是刘裕不放心让王镇恶来单独镇守关中,所以才多安排了几个。这句话本来是随口一说,对于听者是否会有曲解并没有加以考虑。可正是这样的一句话挑逗了沈田子那颗相斗的心。

言者未必无心,但听者确实有意。

沈田子在等待一个时机,可以把自己因争功打抱不平的怒火发泄出来。

机会来了,不过,却是一个大危机。

 

遥远的河套平原,统万城。

赫连勃勃在皇宫之中接到了使者关于后秦灭亡的报告。并且他听闻刘裕已经出关回去,不禁大喜过望。

他问一旁的王买德:“我想要攻取关中,如今时机已到,爱卿试为我说一下方法。”

王买德进言:“关中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刘裕却留下小儿子在那里进行守卫。这样急急忙忙地想回去,正是要急着篡位。此乃天赐良机,必须要好好把握。青泥与上洛二城,应最先攻取,潼关再一鼓作气拿下,关中便可传檄而定,刘义真小儿便是插上翅膀,也飞不出去。”

赫连勃勃很满意,以其子抚军大将军赫连璝领兵两万,杀向长安;其余各色人等以及自己会在后方接应。

 

胡夏大军前锋到达渭阳,关中人民一触即溃,纷纷向赫连璝投降。沈田子领兵反击,却因兵力过少,不得已退回刘回堡。

沈田子派遣使者去向王镇恶报信。王镇恶先是答应出兵之后,又开始痛骂沈田子:“刘公以十岁小儿托付于我等,应当尽心竭力守土安民,像这样龟缩不前。沈田子你像话吗你?”

沈田子愤怒了:你——看——不——起——谁——呢?

沈田子设计了一个诡计,把王镇恶置于死地的诡计。

真是奇怪了,国家利益与个人恩怨相比居然这么不值一提了吗?都如此的危险了,居然还有心情在搞什么内斗?!

沈田子反正是迷了心窍了。不久,王镇恶出兵助战,还带上了刘义真与王修。

这一举动被沈田子抓住,他在此上大做文章。他在军中大肆散播谣言:王镇恶要把所有的南方人给杀了,把刘义真送出去,然后自己在关中割据称王!

爆炸性消息,绝对是爆炸性消息。

很好,有人怀疑他了。这正是沈田子想要的效果。沈田子马上着手布置下一步计划。

不久,王镇恶接到了沈田子的邀请,请他到军营里议事。

这明显就是个圈套嘛。

可是王镇恶想都没想,认为沈田子是想要与他共同商讨击退胡夏的办法。

于是他过去了。

王镇恶一进傅弘之的军营,按常理他会在这里见到沈田子。可是迎接他的却是阴鸷的目光与寒冷的钢刀。

沈田子从幕后走出来,手捧着一卷纸,高声朗读:“王镇恶所行不法,意欲在关中称王。我受太尉刘裕命令,现将你铲除!”

手起刀落,沈田子的族人沈敬仁将王镇恶的头一刀剁掉。

可怜一位名将,就这么死在了小人的手上!

傅弘之大惊失色,跑到刘义真面前,大声高呼:“发生兵变了!”刘义真连忙身穿盔甲登上了城墙,以防自己遭遇不测。

不久,刘义真看到远方跑过来几十匹马。只见是沈田子骑马而来,脸上带着狡黠的微笑。可惜这是他最后的笑了。

沈田子翻身下马,大呼:“王镇恶谋反,我已杀之!”

傅弘之上去就是一巴掌,大声骂道:“你杀了人还有理了!伪造太尉书信,罪不容赦!”

还没等沈田子想争辩几句,他也被傅弘之押了下去,随后处斩。

害人者终害己。

傅弘之这才领军出击,幸好晋军作战勇猛,大破胡夏军队。危机这才化解。事后追悼,刘裕定了沈田子的罪名——“忽发轻易,奄害忠勋”,追赠王镇恶左将军,青州刺史。

 

内斗还在继续。

刘义真是个小孩子,一个小孩子有了花不完的钱之后,往往也就花起来没有节制了。刘义真每次赏赐都是大笔大笔的撒钱,这让王修看不下去了。他本着好心,偷偷地在赏赐中做手脚,每次给少点。

这可惹到人了,刘义真本来是就是要赏赐自己的亲信的,现在亲信们要拿的钱全部被王修给克扣光了,这还了得?这些所谓的亲信们凭借着自己的区位优势,使出了最狠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告状。

“王镇恶造反,是沈田子杀的他;而王修与傅弘之杀了沈田子,他们也要造反!并且,王修才是幕后主使!”

王修就这么死了。

大家傻了,向沈田子这样不顺的人,被干掉了;像王修这样兢兢业业的人,也被干掉了。这样的话自己还干啥,于是刘义真手下的人都开始一心一意地磨洋工了。

手下人怎么想,刘义真自己心中并不关心。相反他还是在一心一意地关心着自己的安全,他下命令,把长安城外的驻军全部调进城里,关门抵挡胡夏骑兵。安全,他需要的是安全感。

这样做的代价立竿见影,第二天咸阳就丢了。

事已至此,无法收拾了。刘裕也知道不能让刘义真再待下去了。他赶紧派遣救火队员:辅国将军蒯恩、相国右司马朱龄石赶快去关中救场,把我的儿子刘义真给起码保下来!

刘裕为这次行为定了性:让刘义真快出长安、关中,如果关中不保,那就可以丢掉!

蒯恩火速奔入关中,迎面撞上了刘义真的车队。刘义真看见胡夏大军兵临咸阳,马上收拾好东西跑了!可是令他惊奇的是,刘义真一点都不慌,他让手下人载着钱财宝物回来,顺便愉快地打劫路边居民。看这样子,不知道是真正的贼究竟是谁。

赫连璝直接予以最热情的欢送:他率领三万人追赶刘义真。情况急死人了,傅弘之大声劝说道:“刘公命令您快速行进,如今辎重(财物)这么多,一日行不过十里,倘若夏兵追来,这该怎么办?!”

刘义真断然拒绝,我还有这么多东西没有清空搬走,你让我轻车简行。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傅弘之叹息,以自己对刘裕个人的忠诚,毅然留下来断后。晋军且战且退,到了青泥,终于大败,傅弘之连同蒯恩被夏军擒获。

傅弘之受到了赫连勃勃的礼遇,但是面对劝降却宁折不屈。当时天气寒冷,赫连勃勃将之裸绑于行刑柱上,傅弘之依然不屈不挠,大声呵斥赫连勃勃,直到他的生命定格在义熙十四年(418)的那个冬天。

 

东晋(419)


悲情故事继续进行,晋将王敬先戍守在曹公垒。朱龄石前去救援,同时朱超石也到曹公垒进行援助。可是却不想,城中连一个月的水都没有!城下很快就被胡夏兵围了城。

朱龄石哽咽:“兄弟二人今日死于此,我们父母怎么办?你找路回去,我在这里,虽死无恨!”

朱超石也哭了:“人谁不死,我今日便不走了!”

城失陷了,两个人被绑到长安处死。

失败者的鲜血染红了胜利者的微笑。赫连勃勃进入长安,随即宣布大赦天下,即皇帝位,改元昌武。封王买德为都官尚书、封河阳侯。

 

傅弘之被擒的那晚,刘义真扑进了草丛之中。

钱丢了,人没了,饥饿,恐惧与孤独笼罩了这个12岁的孩子。但是恍惚间他听到了远处的呼唤声。“义真——义真——”

是段宏段中兵!刘义真从草丛中爬出来,回答:这不是段中兵吗?我还在此,快送我回去吧!

段宏哭泣:嗯,我一定会把你安全地送出去!

他们乘上马,飞快地逃出了关中。

 

建康城。

刘裕的心情愈发糟糕,关中丢了、青泥折了人了,最重要的是刘义真还不知死活,万恶的赫连杂种,全是他们干的!

刘裕拍案而起:传令下去,即刻北伐!

群臣一拥而上,中心意思只有两个字不行。

郑鲜之上书谈及此事,言辞有理:他说士兵都劳累了,如今不宜北伐,只能与周围的国家先交好,然后进一步在策划北伐事宜。

刘裕还想再回几句,可是手下再递给他一封书信。刘裕展开来读,他读着读着,心中不禁释然了起来。

这是段宏的信。当中,他确认了那个最关键的人物——自己的亲儿子——刘义真目前尚安然无恙,并且他们马上就会回来。

刘裕读毕,挥了挥手,示意北伐之事取消。在黄昏的夕阳下,他登上了一座高楼,排遣郁闷的情绪,在那里,他可以看到西北的景色。

只是,目力所及……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刘宋风云 第十二章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