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太極來源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就说:“经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浑天论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大地在天体之内。天之南北,两极如门枢轮轴。
天旋一昼夜,而周两极,不离元所。
其谓天如鸡子者,鸡子形不正圆,古人知天形相肖,故以比之。但喻地在天内,天包地外而已。”
此段经文明确阐述了“混天说”的宇宙观,而自汉代即制造应用的“浑天仪”,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应用与实践。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已经详细描述了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轨迹,以及回归周期。
距今5700年前的上古时期为了改造历法使之更精确,我们的先贤明确定义了黄道、赤道、白道,并以此为基准确定了24节气对应的天文特征,并以文字形式世代流传。
到了2400年前战国时期,石申、甘德、巫咸三位天文学家以黄道、赤道为基准确立的世界最早的天文坐标系数据,准确测算了283星官,包括28星宿,1464颗恒星的位置和坐标,其中石申一人完成了810颗。并以极高的准确率测算出了太阳系中木火土金水五颗行星的回合周期和公转周期,石申还最早记录了太阳的日珥、日冕和黑子。最早记录下了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也就是彼此遮挡阳光而留下的投影。在石申的《石氏星经》中就有“地球”的字样。这些实证可以充分说明上古时期的华夏先贤早已把地球为代表的行星是同类型的自转球体,并围绕太阳公转,跟以太阳为代表的恒星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并且有了科学而系统的测算方法。至少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早已作为基本常识。
我们的祖先研究宇宙,是先发现、然后记载、总结。
研究天文现象对气候、物候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延伸到“天地万物,为我所用。”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至于天圆地方中天圆有三层含义:
一、宇宙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从看不见的能量到星系包括所有的自然天体,都在做螺旋式的圆周运动。
二、所有成熟的天体都是天的一部分,都在圆周运动的规律下,自然演变成圆形。
三、万事万物从产生到消亡,再到新的产生到消亡是循环往复的周期规律,即《道德经》中的“大道圆圆”
而地方的真实意思也有三层含义,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而言,活动空间如果是圆球形,几乎寸步难行,但好在真实的活动空间是有限的,也就可以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平面化处理,以“天圆”的规律为指导建立起三种“方”的模式方法,就可以让人类生活变得方便、和谐、高效、舒适。
一、确立方向的系统模型,包含东南西北四个正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构成八方,以便于定位和行动。
二、为了便于公平地分配土地资源,而在方向的基础上,再建立矩尺的测量标准,把土地划分成方形,这样一来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最高效的利用,同时实现了人们之间的契约精神以及和谐共处。
三、在上述基础上把道路、房屋也按照方向进行规划设计,从而营造高效、俭朴而又舒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