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八观
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八观,第一为观察他在救恤别人时所表现的另一面,以此来了解其品质的复杂。第二为观察他对外界变化的感应,以此来明白他平常处世的态度。第三为观察他的素质及外在表现,以此来知道他将获得的社会名声。第四为观察他行为表现的缘起,以此来辨别两种近似行为的区别。第五为观察他对爱和敬的态度,以此知道他与别人情感交流方面是通畅还是阻塞。第六为观察他的情感变化的缘起,以此知道他为什么对别人宽宥和疑惑。第七为观察他的短处,以此知道他的长处。第八为观察他的聪明程度,以此知道他将能成就的事业。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人的本质有无欲和有欲两部分,如果无欲多于有欲,就会出现有欲要取代无欲的邪恶情况,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现象。所以仁爱出于慈善,但有慈善而不仁爱的现象。仁爱必定包含着救助别人的因素,但有仁爱而不去救助别人的现象。厉害中必定包含着刚强的成分,但有厉害却不刚强的人。例如见到别人可怜就为之流泪,想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却又吝啬,这就是慈善而不仁爱。见到别人危急则生恻隐之心,想要去救援却又害怕自己遭难,这就是有仁爱之心却无施救之行。处在虚而不实的道义中则面带严厉,看到关系到个人的私利实则心里懦弱,这就是利害而不刚强。这就说慈善而不仁爱,是由于吝啬的本质压倒了慈善。仁爱而不救助别人,是由于恐惧的本质压倒了仁爱。厉害而不刚强,是由于欲望战胜了刚强。所以说:慈善不能战胜吝啬,不一定能够行仁爱。仁爱不能战胜惧怕遭祸患,不一定能够救助别人。厉害不能战胜私欲,不一定表现出刚强。所以人的不仁的本质如果占上风,那么技巧和能力就是有害的东西了。贪婪悖谬之性如果占了上风,那么刚强勇猛就成为致祸的阶梯。也有用慈善的性情救助邪恶的,这种情况也不造成危害。因为仁爱慈惠情分深厚,即使对方态度傲慢言语不敬也不与之分离,救助别人善意明显,即使有过分憎恨邪恶的行为也没有害处。救济别人过于丰厚,即使从别人那里索取东西,也不算贪婪。所以说观察一个人在救助别人时表现的一面,其间复杂的情形可以辨明,“观其夺救,以明间杂”的内含就可以知道了。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知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什么叫做“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人们往往外表表现得很丰富和充分而把真实感情隐藏得很深,如果要了解他们,必须要观察他们说话的意图,观察他们的回答是否得当。观察人们说话的意图,就好像听声音的美丑。观察他们的回答是否得当,就像审视他们智力上是否有能力。所以人们观察说话和反应,完全可以对彼此的能力进行识别。这就是说论说清楚所提倡的正确,是显著的明白;而不善于言辞和回应的,是心里明白;言辞上心里头都明白,是通达事理;随意变动观点没有正确的理论,是言语和意图都不清楚;事物还没形成就先认识到,是圣贤;追求思索深奥玄妙的道理,是智者;认识事物的能力超过别人,是英明;心里明白但常表现出不足,是机智;极细小的事物也能看到,是精妙;对美好奇妙的事物昭然明了,是疏朗;越检测越觉得对方知识渊博,是蕴含富实;假借别人的观点来炫耀自己,是虚伪;自己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不足;不自夸自己的能力,是有余。所以说:凡是失常的表现和举动,都是有其内在缘故的。忧患的表情,疲乏而且慌张。疾病的神色,面色杂乱且带有污垢。喜悦的神色欢娱而快乐,怨恨的表情严厉而怒显。嫉妒疑惑的表情,唐突冒昧变化无常。这些情绪都表现在行动和言语当中。所以当一个人嘴上说快乐而神色与其所说不一致时,其中必有相违背的地方。当他的言论违背真实情感而神色可信时,言辞表达往往不够敏捷。当他还没说话却怒色已经表现出来时,说明他的愤怒之情已经难以抑制。当他将要说话而怒气伴随而出时,说明他被迫去做不以为然的事。以上所说的种种情况,都是表征明显外露,不能掩盖。虽然想掩盖真相,但神色并不相顺从。通过人们由于内心的感受而表现出来的神情,即使有所变化也可以知晓其真实的内心。所以说观察他情感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他的常度之情。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大凡偏才的秉性,本质和气质在两种以上,则会互相影响使其凸显,美好的声誉就产生了。所以品质正直气质清正,就会产生美好的名声。气质清正能力强劲,就会产生功业的名声。智力强劲精通事理,就会产生贤能的名声。才智美而真诚,就会产生可以担任责任的名声。这些突出的品质集中在一起,美好的品德就形成了。再加上学习,那么他的文化素养就会熠熠生辉。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突出的本质和气质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名声怎样产生就可以知道了。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什么叫“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专门指责他人过错的人性情邪恶,不能公正。出于直率秉性去指责他人的过错,也用这种方法对待良善。本质气质都放荡不羁的人好似流水,不能通晓道理。仿佛放荡不羁的人好像通晓道理,但其行为傲慢不受节制。所以说:直率的人也指责别人的过错,专好指责别人的人也指责别人的过错,二者同是指责,但他们指责的行为却不同。通达的人也放荡不羁,放荡的人也放荡不羁,都是放荡不羁,但他们放荡不羁的原因是不同的。然而怎样辨别他们呢?刚直而能温和,是有道德的人。率直而好指责别人,这种行为为偏。好指责别人本性却不直率的,这种行为为依。用道义节制自己,这种行为为通晓事理。虽然通晓了事理但已时过境迁,这种行为为偏。放荡而不节制,这种行为为依。偏和依,表现相同而实质相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似是而非。所以轻易承诺,好像刚直勇决而实质上缺少诚信。常常轻视别人,好像很有能力但却一事无成。进取急切,好像是很精明能干但放弃得也很快。大声斥责别人,好像要明辨事理实际上使事物更加烦乱。假意施与,好像是在施惠于人实际上并无结果。表面顺从,好像很忠诚但在下面却相反。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现象。也有似非而是的现象。掌握朝政的权臣,表面看好像奸诈而实际上是有功之臣。有大智慧的人,表面看上去愚钝而内心清楚。广施仁爱的人,表现看起来虚浮而实际上厚重。直言相劝的人,表面上看好像是指责实际上是忠诚。审查类似的事而明辨是非,用人情反复说明之,就好像审理案件,其实是很难辨别的。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谁能够取得其实质性的东西呢?所以说仅仅听信一个人言论相信事物的表面现象,可能会失去真实的东西。对什么是虚诈不实的人情把握错了,可能会失去贤能的人。对贤能与否的考察,最根本的在于看与之近似的情况。所以说“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亷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爱敬,以知通塞”?为人之道的顶点,不能超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把爱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把敬作为为人之道的重要理论。《易经》以气感为为人之德,以谦虚为为人之道。《老子》把实施教化没有固定的方法作为德的准则,把寂寞无为作为众道之理。《礼经》以敬为为人之本。《乐经》以爱为主导。这说明人情的本质,如果有爱敬的诚意,就会与道德混为一体,经常获得人心,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然而爱不可以少于敬。如果爱少于敬,那么廉洁有气节的人会归附他,而大众则不会与他在一起。如果爱多于敬,那么虽然廉洁有气节的人可能不喜欢,但接受爱的人会甘心为施爱者去死。这是为什么?如果把敬作为为人之道的标准,人们之间就会严肃拘谨互相敬而远之,相处势必难以持久。如果把爱作为为人之道的标准,人们之间情亲意厚,在人们中间产生深深的感染。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的爱敬的诚意,他为人处事通达与闭塞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了。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以恶犯婟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辩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正人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敌能未弭,则术人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人的情感或情绪有六种主要的表现:抒发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欣喜;没有发挥能力和特长就怨恨;用自我夸耀的方法超越别人就会被厌恶;用谦虚自损的方法处人之下别人就会喜悦;触犯别人的短处人家就会嫉恨;自夸己能犯人所短就会受到妒害;这就是人性中的六种情感或情绪的表现。人之常情没有不想让自己的志向如愿实现的,所以勇猛之士喜欢以勇力立功的环境,有德之士喜欢政治修明的环境,才能之士喜欢政治混乱的环境,谋略之士喜欢谋划计策,能言善辩之士喜欢被皇帝垂询,贪婪的人喜欢积聚钱财,受宠幸的幸臣喜欢当权者有过失。如果推举他们实现志向,则没有人不欣然而乐的。这就是所说的抒发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欣喜。如果不发挥他们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不能得志。不能得志,就会忧愁不已。所以没有建立功名事业,有雄心壮志的人就会对不能尽其才感到愤怒。不遵从道德行为规范,正人君子就会对没有实行教化感到哀愁。政局混乱不能治理,有能力的人就会叹息自己的才能没有被任用。敌人的能量没有消弭,则谋略之人就会对奇计没被运用感到哀伤。钱财没有积累,则贪婪之人就会感到担忧。权势之人不犯错误,受宠的幸臣就会因不能弄权感到悲哀。这就是所说的没有发挥能力和特长就怨恨。人之常情没有不想处在别人前面的,所以对别人的自我夸耀,会感到厌恶。自我夸耀都是想超过别人。所以一个人夸耀自己的长处,没有人不对他产生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用自我夸耀的方法超越别人,别人就会厌恶。人之常情都想胜过别人,所以都喜欢别人的谦逊。谦逊所持的态度就是居人之下,居人之下有推让他人之意,所以人无论贤良还是愚钝,如果用谦逊的态度对待他,则没有人不表现出高兴的。这就是所说的用谦虚自损的方法处人之下,别人就会喜悦。人之常情全都想把短处掩盖起来,把长处表现出来。所以反驳别人的短处,就会使他感到愤闷好像被东西覆盖一样。这就是所说的触犯别人的短处,人家就会嫉恨。人之常情全都想超过比自己强的人,在超越的时候自我夸耀虽被别人厌恶,但还没有被别人忌害。如果用自己的长处去反驳别人的短处,这就是所说的自夸己能犯人所短就会受到妒害。凡此六种感情,归根结底全都是想处在别人之上。所以君子待人接物,虽受到冒犯而不去拒绝他的态度。不拒绝,就不会不敬而下之,所以会避免别人的妒害。小人则不是这样。他们不明白人性之六机,却想让人们顺从,他们把别人假装的爱敬当作对自己特殊的看待,把别人因偶然遇到而相邀看作是对自己的轻视。如果触犯了他的痛处,他们就会产生深切的怨恨。这就是考察人感情变化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志是善美还是卑劣了。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所短,以知其长”?偏才之人的性情,都有他的短处。所以正直引起的过失,在于揭露别人的短处。刚强引出的过失,在于对人严厉。温和引出的过失,在于软弱。独特节操引出的过失,在于拘泥。然而刚直而不揭露别人的短处,就不能够成就其刚直,既然喜欢他的刚直,就不能否定他对别人短处的揭露,揭露别人的短处,是刚直的特征。刚强而不严厉,不能成就其刚强,既然喜欢他的刚强,就不能否定他的严厉,严厉,是刚强的特征。温和而不软弱,就不能保持他的温和,既然喜欢他的温和,就不能否定他的软弱,软弱,是温和的特征。有独特节操的人不拘泥,就不能守住他的节操,既然喜欢他的节操,就不能否定他的拘泥,拘泥是独特节操的特征。这就是说有短处的,未必能变成长处。有长处的,必定有短处作为特征。所以观察其特征的短处,就能够知道他才能的长处了。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精巧,未必及理。理义辩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名也。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什么叫做“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仁,是道德的根基。义,是道德的调节器。礼,是使道德更美丽的纹饰。信,是道德所持守和坚持的东西。智,是道德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智从明中产生。明对于人来说,就好像白天依靠太阳而成,黑夜依靠烛火而亮。光明越盛大,所照越远。然而照到远处的光明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恪守学业勤奋学习,未必能够成材。才艺精巧,未必能达到深层次的道理。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说理义,未必能达到智的程度。有能够成就事业的智慧,未必能掌握事物的根本规律。掌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律才能够思考深远,然后才能够办得完备周全。这就是说学习不如成才深远,成才不如知理深远,知理不如有智慧深远,有智慧不如掌握根本规律深远。掌握根本规律,才能够贯通反复变化的事物。所以如果分别论之,从它们单独运行的角度,那么仁是重要的。如果把它们合在一起考虑,明就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了。所以用明来统率仁,就会没有人不归附他。用明来统率义,就会战无不胜。用明来统率理,就会无所不通。这就是说如果没有聪明,就失去了通向成功的道路。所以说喜好名声而又符合实际,如果达不到就是不合实际。喜好言辩而通晓道理,如果达不到就是语言繁冗却不能切中正理。喜好遵循法律而进行思考,如果达不到深度就是苛刻。喜欢谋略又能谋划奇计,如果达不到就是诡诬欺诈。所以素质才能相等而又好学,聪明的人为老师。力量相等而互相角斗,智慧的人为胜者。道德水平相等,通达的人为圣人。圣人的称呼,是对极端明智的人而言的。所以说观察其聪明程度,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人才的标准就可以知道了。
参考文献:
梁满仓译注版《人物志》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