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盘点上世纪30-40年代那些斯柯达公司设计的坦克(二)

2021-10-05 15:45 作者:DASTIGER  | 我要投稿

本篇内容翻译整理自:

[1]Panzerkampfwagen 35t und 38t und Ihre Abarten, 2. Auflage 1990, Walter J. Spielberger

[2] Waffen Arsenal, Special Band 37:Panzerkampfwagen 35(t)Entwicklung und Einsätze

[3] Kraftfahrzeuge und Panzer der Reichswehr, Wehrmacht und Bundeswehr,1. Auflage 1970,Werner Oswald

        接着上一篇继续。本篇主要讲一讲斯柯达最著名的坦克——LT. Vz.35,也就是后来批量进入德军服役的35(t)轻型坦克

 

五. SU轻型坦克原型车和Lt. Vz.35(S-II-a)轻型坦克

      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召集斯柯达和CKD两家公司,要求他们着手开展一款15t级坦克的研制工作。斯柯达首先于当年2月制造了3个模型并展示给捷国防部的一个委员会,其中两个模型是轻型坦克,命名为SU,设计重量7.5t,计划搭载一门37mm火炮和两挺机枪,第三个模型则是一款66mm自行火炮。经过评估,军方以50万克朗的价格订购了一辆SU原型车,该车拥有一只旋转炮塔,安装一门37mm火炮,动力则由一台排量8L的四汽缸液冷汽油引擎提供,最大功率110马力。

SU轻型坦克原型车

        在SU的基础上,斯柯达继续进行新坦克的研发,并很快在几个月后的10月份展示给国防部一只木质模型,型号称为S-II-a(S代表斯柯达,II代表轻型,a代表骑兵)。第二年6月,两辆新产品的原型车走出工厂,并开始在布拉格以东30km的米洛维茨(Milowitz)军队试验场接受测试(从设计模型到原型车出厂仅仅用了8个月,这对于一家此前几乎没什么10t级坦克设计经验的公司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快的速度了)。由于相比CKD公司的竞标产品P-II(LT. Vz.34)更好的表现,S-II-a在1935年10月30日获得了国防部下达的首批160辆生产订单,与此同时它也获得了自己的正式军方名称——LT. Vz. 35(意为轻型坦克1935型)。考虑到斯柯达的产能有限,这批生产任务中的一半分给了CKD公司(实际上也是对CKD竞标失败的一种补偿)。国防部要求CKD必须统一严格按照斯柯达的图纸生产新车,但两家企业之间却缺乏技术交流和沟通,使得量产工作受到许多阻碍。斯柯达被要求至少对量产型进行600余项改进,而CKD则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改进意见。


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LT. Vz.35,涂着捷克本国的迷彩涂装


      1936年5月12日,斯柯达工厂首先向军队交付了头35辆量产车。从7月起,一共有5辆LT. Vz. 35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而结果也表明过短的研制时间和较多未成熟新技术的采用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仅仅行驶约45km后,这些新车就暴露出各种毛病以至于被要求返厂:气动操纵系统经常出故障,设计的34km/h最高时速也无法实现,实际仅能达到它的一半——17km/h,此外炮塔和其他辅助系统也存在较多缺陷。虽然问题重重,但由于军方对坦克的大量需求,量产工作仍然继续进行,1936年10月3日,CKD的头一批预生产型也终于走下生产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后于1937年2月正式交付部队。1937年11月,军方再次下达103辆的生产订单,并于随后又追加35辆,至此,该车的本国总采购量达到最终的298辆,单价524984克朗,不过这一年起,CKD公司表示拒绝继续接受该车的生产订单。量产的LT. Vz. 35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到1936年底,军方仍视其为一种有缺陷的车,部队在使用中发现几乎所有该坦克在行驶2000km后都出现较大故障,而到了1938年行驶可靠性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占据了国内市场后,斯柯达又把目光投向了海外。1938年该公司将这款坦克展示给苏联人,尝试将其出口,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同一年,该车又被推销给阿富汗,阿富汗人下了10辆车的订单,不过最后也没能到货。斯柯达还试着请求捷国防部允许其扩大对英国的军售,其中就包含LT. Vz.35。前者提议国防部将手头的部分该车卖给英国,自己则为部队生产更多改进的LT. Vz.35或者生产CKD公司的TNH坦克(即LT. Vz.38)进行替代,国防部起初表示同意,但随着周边政治局势的不断紧张又在1939年2月改口拒绝。

       LT. Vz.35坦克长4450mm,宽2140mm,高2200mm,拥有4对拖带轮和8对负重轮,引导轮在前,驱动轮在后,每侧履带宽320mm,有105片履带板,底盘离地高350mm。整车全重11t,由一台斯柯达T11 四缸液冷汽油引擎提供动力,其缸径140mm,活塞行程140mm,总排量8.62L,1800r/min 时输出功率120马力(因此吨马力数达到11),该引擎采用干油底壳式润滑,使用中心水平式化油器,通过一台电动起动机实现起动。传动方面,该车安装了英国许可生产的威尔逊手动变速箱,6前进挡6倒挡,其离合、脚刹和行星转向装置均由压力为6bar的压缩气体操纵,气动系统如果失效则可转由液压系统驱动。车内电气设备由一台电压可调的发电机以及两只12V蓄电池供电。LT. Vz.35的油箱容积153L,燃料通过一台隔膜泵和一台电动泵提供,公路和越野条件下百公里油耗分别为80和120L,因此对应的续航里程分别为190km和120km。该车采用铆接装甲,正面厚度25mm,侧面16mm。主武器为一门斯柯达37mm 40倍径Vz.34火炮(1938年换装了威力更大的37mm L/42 A3火炮),使用的穿甲弹重0.85kg,炮口初速675m/s,动能19.8吨米(约合1.94*10^5J),可在550m距离上击穿32mm的钢板,备弹量为72发。火炮配有有胡椒瓶形制退器以缩短后座距离、节约车内空间,此外还配备一只减震良好的瞄准镜。副武器则为两挺均安装在球形防盾上的7.92mm ZB Vz. 37机枪,由225-250发弹带供弹。其中一挺为航向机枪,位于车体左前侧,另一挺为同轴机枪,位于炮塔右侧并通过连杆与火炮联动(将连杆脱钩后联动可解除)。坦克的标配乘员为3人,分别为车长(兼炮手、装填手、同轴机枪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右前侧)和机枪手(位于左前方,操纵航向机枪)。车长作战时用左手操作方向机、右手操作高低机来控制火炮的回转和俯仰,炮塔没有吊篮,也没有旋转地板,但有三根链子挂着的吊椅供车长使用,其顶部的指挥塔舱盖是炮塔上唯一的进出口,可通过一根曲柄打开,指挥塔上安有四面观察视角极其有限的观察窗。位于右前侧的的驾驶员使用两根操纵杆实现车体的转向,油门、刹车和离合则通过脚踏板控制,其前方有一只视野良好的观察窗,上面还有一个照门装置,与车体首上安装的杆状准心配合使用时能帮助进行武器校准和目标指引(这个设计别说还有点意思)

主炮使用的胡椒瓶形制退器
LT. Vz.35车长指挥塔特写,拥有4只狭小的观察窗
6挡威尔逊变速箱的结构图
车首上的驾驶员观察窗正前方安装有准心

        以3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来看,LT. Vz.35在设计和技术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操纵机构的气动化为驾驶员节省了不少力气,更节约了宝贵的车内空间和车体重量,再就是较小的引擎以及变速和转向装置为战斗舱腾出了更大的空间,另外行走机构借鉴了英国维克斯坦克的平衡式悬挂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每侧2个平衡悬架、每个悬架配备2只板簧、每个板簧上安装2只负重轮的设计使得各负重轮能够均匀受力。驱动轮和引导轮的轮缘设计成向外延伸的形状,从而大大缩小了履带滑脱的概率。但另一方面,设计上的复杂以及各种缺乏验证的新技术使得这款车从诞生起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问题不断,这也对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防护性能看,铆接装甲算是该车的一个巨大槽点,斯柯达研发的好几款中坦都采用铆接装甲)

        LT. Vz.35的最后一批于1938年4月交付捷克斯洛伐克军队,298辆车分别被编入驻扎米洛维茨的第1装甲团(197辆)、驻扎维什科夫(Vyskov)的第2装甲团(49辆)以及驻扎马丁(Martin)的第3装甲团(52辆)。

       要说这款坦克最大的海外用户,那无疑是德国军队了。1938年,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纳粹德国悍然吞并了苏台德地区,第二年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全境,随即便获得了469辆捷军坦克,其中就包括在捷克境内的全部219辆LT. Vz.35(其余79辆在斯洛伐克)。这219辆车除了少部分被送往位于库默尔斯多夫(Kummersdorf)的陆军坦克与摩托化试验所(Heeresversuchsstelle für Panzer und Motorisierung)外,多数都于1939年4月编入德国军队,主要获得这些车的是隶属第1轻装师的德军第11装甲团(帕德波恩)和第65装甲营(比勒菲尔德)。经过评估,德军认为这些车辆处于可以继续使用的状态,但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适当改进。由于时任第11装甲团团长的威尔海姆-菲利普斯上校(Oberst Dipl. –Ing. Wilhelm Philipps)自1937年起就供职于陆军武器局(HWA)武器试验6处(WaPrüf)负责坦克研发,因此LT. Vz.35坦克的改装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按照要求,德军对这些坦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改进:

      A.在炮塔内火炮左侧安装新的可折叠车长座椅(固定在座圈上)以取代原有的链条挂椅;

      B.增加一名新的乘员,即装填手,以减轻车长的负担,不过他没有座椅(挺倒霉的,其他仨哥们儿都有,就他没有),作战时,装填手除了负责装填外,紧急情况下还要独自操纵与火炮解锁的同轴机枪;

      C.拆除原有的捷克制无线电设备,安装德军自用的Fu2、Fu5和Fu6电台以及车内对讲系统。其中普通坦克仅配备一台Fu2,指挥车(指连、排长车和连长备用车)则配备一台Fu2加一台Fu5或Fu6,并在车后动力舱上方加装栏杆形天线。为了操纵电台,左前方的航向机枪手换成了无线电员,在指挥车中,装填手要兼任第二名无线电员;

      D.将原有的捷军迷彩涂装换成德军原野灰涂装(色号RAL 7021);

      E.车内照明设备以及发电机和起动机换成德国产品。

1939年3月德军刚接手时的LT. Vz.35
德国国防军的35(t),已经换上了德国灰涂装,侧面刷有铁十字
35(t)指挥车

       1939年6月9日,第11装甲团被命令做好战斗准备,然而当时人们并不确定这些LT. Vz.35及其车组能否赶在8月1日前进入可以作战的状态。好在菲利普斯上校的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截至7月22日便有120辆坦克完成了适应性改装。由于手头的坦克使用说明都是捷克语的,德军还自行编写了德语版的说明书和使用规定。根据在第11装甲团第7连服役的里特根少尉(Ritgen)回忆,部队甚至在拿到德语说明书之前就开始了相关训练:

       1939年我以少尉军衔在第11装甲团第7连服役,这是个装备I号和II坦克的轻型装甲连。当1939年4月18日——也就是我们开进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月后——斯柯达的坦克到来时,我们十分自豪地认为自己也能与那些中型坦克连们一较高下了,并且在还没有使用规程的情况下就带着开火的狂热展开了训练。当抢修连还在紧张地安装无线电设备并测试捷克产品时,我们则在进行驾驶和射击练习。我们在位于Lieth和Senne的驻地训练场驾驶这些坦克,1939年6月中旬起我们还在Senne的营地射击场进行了射击训练。1939年的7月中旬,我们转移到普特罗斯(Putlos)开展了进一步的教学和战斗射击。”

德军拿着刚得到的LT. Vz.35在米洛维茨的试验场进行测试

       对于这款坦克的军方正式名称,德军在接手后的数个月内一直没有明确,因此起初各种文件对其称呼十分混乱:有的叫Leichter Tank Modell Skoda 35(“斯柯达35轻型坦克模型”),有的叫Panzerkampfwagen L. T. M. 35(“L. T. M. 35坦克”),有的叫Skoda Panzer 35(t)(“斯柯达35(t)坦克”),有的甚至将其直接称为Skoda-Panzekampfwagen III(“斯柯达III号坦克”)。直到1940年1月16日,OKH下达第91号陆军总体通告(Allgemeine Heeresmitteilung Nr.91),它的名称才最终统一确定为Panzerkampfwagen 35(t),简写作Pz.Kpfw.35(t),而其主炮也被命名为3.7cm Kampfwagenkanone 34(t),简写作3.7cm Kw.K. 34(t)

       1939年9月波兰战役期间,德军第11装甲团投入了106辆35(t)和8辆35(t)指挥车,其中一部分因为战损、机械故障等多种原因损失。实战表明这些坦克基本能够防御波军的炮弹破片、反坦克枪和20mm反坦克炮,但会被37mm反坦克炮击穿。1940年5月,经过翻修和补充,德军的118辆35(t)和10辆35(t)指挥车参加了入侵法国的战斗,其中62辆受损,11辆彻底损失。尽管在1941年初陆军武器局(HWA)就认为这种坦克已经不适合继续作战,但它们还是投入了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的35(t)最后一次参加战斗是在1941年12月初的莫斯科以北 ,在当时零下40℃的严寒里,它们的气动系统经常失灵。1942年中旬,德国第6装甲师(即前德国第1轻装师)的35(t)全部被III、IV号坦克取代。据统计,德军在当年6月1日仍有187辆35(t),但已不再处于一线作战状态。

1939年9月参加波兰战役的LT. Vz. 35,这一时期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炮塔四面刷有醒目的白十字
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的35(t)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中的35(t)

       除了德国, LT. Vz. 35坦克还有一个大客户便是罗马尼亚军队。1936年8月14日,罗马尼亚向斯柯达订购了126辆S-II-a,这些车于1939年2月22日到货,罗军方将其命名为R-2。1942年夏,德军又通过OKW的出口委员会出口26辆除役后翻修的35(t)给罗马尼亚(德军算是废物利用,不要的东西缝缝补补卖给小弟再赚一笔)。罗军的R-2首次投入行动是镇压1941年1月末发生在布加勒斯特的政治骚乱,后来这些坦克参加了1942-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基本损失殆尽(1942年损失81辆,1943年又损失了40辆)。1943年,罗马尼亚人还利用缴获物资发挥创造力,将一辆这种坦克改装成了搭载苏制M1942(ZIS-3)76.2mm野战炮的敞篷式自行反坦克炮。


罗马尼亚军队的R-2,此时正在苏联参战。这些车与斯柯达原版的LT. Vz.35几乎没有区别,不过它们的炮塔背面装甲是一块平板而非原版的弧形。
罗马尼亚人由R-2改装而来的76.2mm自行反坦克炮

       再来看看斯洛伐克手上的LT. Vz.35——1939年3月14日,在德国占领捷克的几乎同时,斯洛伐克宣布成为独立国家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此时的斯全境内一共还剩下79辆LT. Vz.35。斯军将其全部接管并编入第3快速作战师,它们构成了斯洛伐克快速部队近一半的装甲力量。随着斯洛伐克成为德国仆从国,这些车先后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最终于1941年底除役。1944年9月,斯洛伐克爆发民族起义,一部分此车还落入义军手中参加了对德作战。


参加对苏作战的斯洛伐克军队LT. Vz.35,保留着迷彩涂装,首上还覆盖有防空识别标志。图中这辆编号13830的坦克于1937年4月10日交付捷克斯洛伐克第3装甲团,1939年3月斯洛伐克独立后立即被编入斯军。

       另一个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也装备过LT. Vz. 35,保加利亚在1940年2月向德国订购了26辆35(t),并于4月正式接收,此外保国还另获得过10辆LT. Vz.35,它们正是1938年原本要卖给阿富汗的那10辆车。

保加利亚军队的LT. Vz.35,搭载有新式的斯柯达37mm A8坦克炮

       如今80多年过去,绝大多数LT. Vz.35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存至今的仅有4辆,分别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及美国阿伯丁试验场。

现存于美国阿伯丁试验场的这辆35(t)应该是4辆中保存最完好的了,它是1945年初在陆军武器局(HWA)位于希勒斯莱本(Hillersleben)的试验场发现的。
存于布加勒斯特的LT. Vz.35
保加利亚的那辆LT. Vz.35,照片摄于70年代,由于保护不善,连武器甚至都已缺失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盘点上世纪30-40年代那些斯柯达公司设计的坦克(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