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除了高考,我们怎么理解未来?

2023-02-18 00:09 作者:虔新  | 我要投稿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题下“三个面向”(来源:网络)

【编者按】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40年来,“三个面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教育指导方针,不断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当今我国正处于新老高考交替关键时期,民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此背景下,重新领悟“三个面向”的精神内涵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近日,某中部三线城市一中学打出标语:比你差的人没放弃,比你优秀的人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说你无能为力!

乍一看,这条标语真是催人奋进,还朗朗上口。可当细细分析,便能发现背后的问题。

“比你差”“比你优秀”,标语寥寥三分句,就有两分句在把“你”和他人进行比较,或者说是“竞争”。而“你”对什么说了“无能为力”呢?既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参与,而且还要分“优秀”和“差”,又是在中学里,那么很显然,就是“学习”,或者说是“分数”;或者再直接一点,就是高考。

也许在很多高中生和高中教师眼中,高考等于未来,高考就是未来。即使这句话没从嘴里说出,那也体现在行动上。不然绝大多数高中为何要订制许多的试卷,为何要大量的做题和考试,为何要牺牲假期补课。毫无疑问,这都是为了高考。如果说是为了学习知识,那为何高考后教师和学生不再进行高考试卷的讲评呢?“高考大于天”是几乎每个教师、学生心照不宣的想法。

“高考就是未来”的想法往往有两个姊妹,一个是扭曲的分数观,一个是狭隘的发展观。

低分是生而为人的耻辱,高分是标榜优秀的道具。在“分数为王”的法则指导下,不少学生为了追寻获得分数的“屠龙宝刀”,一头扎在题海中并且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不少教师和家长也往往认同。然而石家庄二中的杨继光老师却提出“考试体检论”:考试和体检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发现问题。正如体检不能解决健康问题一样,高频度的考试也无法解决学习问题。找出病灶,对症下药才是分数的意义。当我们以分数来标榜自己、把自己和分数画等号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成了分数的奴隶。

扭曲的分数观生发出狭隘的发展观。在分数和排名的标尺上,每个人的发展不过是从你比我高到我比你高。在知识总量基本固定的情况下,人与人的比拼就是谁把这道菜吃得更干净,而不是由这道菜做出另一道菜。吃得不够干净就一直重复,直到在标尺上的位置令自己满意。这就是所谓的“卷”。不用卷的就是“躺赢”,不想卷的就是“躺平”。不管是“内卷”者、“躺赢”者还是“躺平”者,都似乎对“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泗水滨毫无兴趣。

学校是温室,但社会不是真空。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土耳其发生强地震,ChatGPT火爆全球……世界各地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故事,产生历史。但高中生往往自我封闭于高考压力、扭曲分数观和狭隘发展观所构成的思想牢笼中,以致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自然也就缺乏热爱,迷茫停滞;“活着,却也丧着”,身为青年“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实则找不到出路”。

教育“要面向未来”。除了高考,我们如何理解未来?

理解未来,未来是自我成长的未来。当很多学生高考后进入大学,又发现自己陷入了“绩点为王”的囚徒困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在和众多学生访谈后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更有大学生直言虽然自己取得高分,但却没真正学会任何东西。成功固然重要,但成长更不可缺。如果光有光鲜亮丽的成绩而缺少学识的拓展与思维的提升,那和冠冕堂皇地虚度光阴没有区别。

理解未来,未来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未来。社会化,即人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日本社会学者青井和夫提出人的一生有四次社会化。第一次社会化是在家庭进行,第二次社会化是在学校进行。人们在学校中学习知识与技能,随后分流向不同的工作与社会层次。就像溪流最终汇入大海,个人终其一生也是在实现社会化。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高考高分、名校毕业证才意味着社会化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成绩并不好的北京百年职校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推动下积极接触社会,在接触中学会“真诚”与“勤奋”,学会了做一个有用且快乐的人。热爱和自主才是社会化的秘诀,不是高分和头衔。

理解未来,未来是创新开放的未来。能写论文、能答问题、能写程序……ChatGPT最近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重复性、机械性、封闭性的工作未来可预见的将会变少、创新和开放将越来越重要。某中学的所谓“研究性学习”项目中,学生还在重复课本上的实验,还在小圈子里兜留徘徊。张居正说“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创新来自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照搬照套。开放是积极拥抱广大的世界,而不是固步自封。

教育“要面向未来”。除了高考,我们如何理解未来?


除了高考,我们怎么理解未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