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23春节档四部影片简评及观影建议
经历过连续几个黑暗的档期和零星的几次爆发,23年春节档中国电影获得了历史第二的高票房。本人阅片量有限,记忆力不好,斗胆在几部影片接连宣布密钥延期的契机评价几位导演的大作,希望能帮到各位。本影评会尽力避免剧透,即使有也无碍观影体验。
《满江红》是一部非常不emo张的张emo导演作品。标榜为剧情片和喜剧片,反转不断,但其剧情空洞,经不起推敲,反转生硬,包袱老套且低俗,编剧与导演在片中没有恰当体现出自己对喜剧的理解。emo本身摄影导演出身,擅长表现宏大场面,《黄金甲》、两奥开幕式等作品的宏大场面是emo最为擅长的,也是他最擅长把握国人审美的体现,近作《悬崖之上》体现出其近期对摄影美学新的思考,画面考究,灯光细腻。但《满江红》多数镜头在白天拍摄,通过拉低曝光拉偏色温的拙劣手段冒充黎明前,影片中最容易体现emo风格的场景可能是考虑作为特殊设计而放弃了美学考虑,构图与场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但在重温前作后,我认为《满江红》的与前作类似的构图是更有设计感的。影片中,emo又保留了他的个人特色,或多或少的用刑的场面出现了,也有部分女性观众可能会感到不适的镜头,且这些镜头完全有更优秀的替代(观众:你这电影去掉你的个人特色了吗,emo:我去了,但没完全去,因为只有保留一部分**,你才知道你看的是我拍的电影)。但《满江红》真的是一部烂片吗?我认为不是,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能完成一部叙事相对完整、剧情能抓住观众的电影,恰恰是国师掌握资源的最佳体现。影片本身小品化的倾向降低了门槛,在202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能将观众带进影院本身也是对电影工业的贡献。
《球2》在经历过一代的辉煌后很容易让人有更高的期望,郭帆会辜负观众吗?开场后第一幕就打消了所有疑虑。他是科幻片,是大刘口中未来的历史,因此你大可以将它当做一部纪录片来看。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叙事部分多线并进,兼顾科幻内核与人文关怀,对当下不少科技与伦理相关话题给予了关照和讨论,当然,受限于时长和剧情交代的主线,很多内容只是浅尝辄止。影片也不能说完美,其镜头衔接太过紧凑,内容饱和式输出不利于带奶茶进电影院的观众膀胱健康。《球2》配乐和声音表现非常优秀,已经能触摸到电影工业的顶级水准,但仍然是触摸,《星际穿越》那样浑然天成的配乐在影片中完全可以当作环境音,似乎是观众真正亲临现场后大脑自动为耳朵收到的信号添加的,此时此刻就应该有这样的声音。当然这样要求《球2》可能太过苛刻,可能现在让诺兰去复刻《星际穿越》也不能重现那时的辉煌。不少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了无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电影视觉张力巅峰就是在第一幕的场景中,此后的冲突都不再是具象可感知的,甚至冲突的对象是谁都没有明确展示。在我看来这是郭导不愿向商业化低头的一点小执拗,对于真正关注科幻和流浪地球系列作品的人来说,影片越来越弱的视觉表现反而在情感和逻辑上带来连续的高潮。这是一部我非常建议二刷的作品,我个人二刷是全程颅内高潮的一个状态,头皮都痒痒的好像要长脑子了一样。
《无名》和《满江红》似乎在某些观众眼中画上了等号,他们都请了流量明星。但在我眼中《无名》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影片视听语言设计工整,画面精美细致,镜头和灯光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构图的形式美与剧情完美适配,程耳导演无愧是科班出身的专业导演。影片叙述手法丰富但并不晦涩,整个剧情走向符合历史规律(这也能夸,猜猜为啥),人物塑造都比较成功,即使是表演实力相对青涩的演员,程耳也很好地利用了其特质来服务剧情。影片明显有在讽刺些荧幕之外的东西,比如在这部文艺片中留下“超级商业片”的黄色字幕。当然,影片也是有一些可改善空间,影片尾声部分剧情完全多余,似乎是导演为了照顾这部“超级商业片”的受众才增加的。(不好意思,仔细回味下,可能原因并不是这样简单,大概率王一博的形象并不是如同现在看到的一样,应该是受到审核的压力部分修改了剧本)

高中时我会幼稚地为了接近那个女生而去团购吃的,现在看来我似乎还是会为了接近她AOE一大群人。对于这篇影评来说,《深海》就是今天我实际想讲的一部电影。田晓鹏导演在七年前用《大圣归来》开启了中国传统神话系列动画电影宇宙,《哪吒魔童》触摸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天花板,饺子导演也试图在这样一个故事上挂住一个社会问题。但,似乎没有谁去电影院看中国动画电影是为了触摸某一些问题,关注某一种情绪去购买电影票。我们也需要像是coco、飞屋这样能给人以精神力量的动画作品。然后田晓鹏,时隔七年,回来了,他拿着一堆五光十色的故事,挂在了一个名为情绪的钉子上。导演使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段去讲述故事,用各种物象实例化小女孩在一场巨变中的情绪,导演在全片中只关注了情绪,而故意把故事藏起来不讲,这是全片最大胆的创新,许多并不认真的影评人甚至没有看完电影(也就没有看这个故事)就开始了评论。传统的电影分析往往需要去罗列出电影的情节、冲突和主题,去关注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但深海完全不是,他的真实发生的剧情简单到可怕,人物的转变又被导演隐藏到开放式结局内,是否有弧光也完全由观众的想象去完成。导演的另一个创新就是他打破了文艺作品的第四面墙,且这种手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艺术形式,《深海》描绘的一场梦似乎也是观众的一场梦,影片结尾的留白也是在问观众是否要做出与影片女主同样的选择。以上两点,给了《深海》本身带来了比较特殊的观影门槛,以及巨大的舆论劣势。但我想问,如果我们还在追求通过情节的推动来达到编剧的目的,影视作品的进步在哪里?为什么将主旨挂在情节上一定是影视作品的唯一解?
我确信田导在创作之初有参考意识流这类特殊的文学作品,影片中许多场景的设计都体现着流动的概念,取一典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意识流小说,许多人(包括我)看到这三个字就会产生恐惧,认为这样的小说晦涩难懂,是如杂文般天马行空的存在。实际上,在你打开小说之后,必定会被作者描绘人内心细微活动的细腻笔触吸引,去探索主人公的每一点细微的精神活动。但也会有反面的影响,当你站到了第三人称视角去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分析真实的剧情走向时,包裹你的、沉浸而温柔的幕布变回在一瞬间被扯碎,将你拖拽回无聊的现实世界。《深海》也是同样的一部作品,只不过他的意识流不再是一张平面上二维文字记述的心境波动,而是通过世界最好的动画技术呈现在你面前的喷涌而出的意识流。影片叙事结构类似《九号秘事》第二季第二集,但请务必不要在观影前查阅这个英剧,《深海》的情感张力正是在虚拟与现实的反复拖拽中达到巅峰。我尽量在不影响每一位尚未登船的深海号船员未来的航行的前提下完成了对剧情的评价,各位也请记住,你的深海号航行并不需要任何指南。
回到作品,我很难描述深海的画面,因为我并不懂动画的镜头设计和场景调度,但他能带给我的唯一感受就是美,是一种脱离了那块3D的荧幕就无法描述的美,色彩丰富但不纷乱。如果一定要让我找一种能与之媲美的画面,那就是张渔(微博@张渔Yu)(dbq,我搜索了她的微博,发现原来张渔小姐姐就是深海的美术设计)的水墨画,但其色彩又是跳脱出了张渔自身的风格。《深海》的官方纪录片中,制作团队致力于还原中国水墨画的动态,但在多次观影后,我认为深海的美学已经完全融汇了水墨的精髓,又偷来了油画的色彩与触感,版画的笔触与质感(我也不是学美术的,这里我是从非常有限的艺术细胞中找到细胞壁一样找到的这些词汇)。唯一能对深海的画面有所指摘的似乎是其画面过于饱满,饱满到充满了物品的叠放、颜色的交替和密集的场景变换,但我确信这是导演的创作意图。深海的画面还有很触动我的一点,影片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非常细致,原谅我想不出什么辞藻去夸赞,因为我们似乎习惯了日式的平面与机甲,对人物肌理的塑造似乎并不是动画电影的必选项。
田晓鹏导演非常执着在片中加入流行音乐,《大圣》中汪峰 勇敢的心确实让我出了戏,但去除我对汪峰的偏见和玩梗的喜感,《大圣》的配乐是非常成功的,《大圣》使用中国神话的传统IP,也不太需要担心其他的问题。《深海》中再一次出现了三首甚至两首华语配乐,音乐的质量无可挑剔,但深海是一部有着进军全球市场潜力的影片,导演为何要如此冒险呢。我想,这又是导演的一个赌注和执念,田晓鹏真的是伟大的创作者。影片的配音质量作为动画来看确实出类拔萃,但作为一个有深度的、能作为中国动画电影巅峰的电影,我仍然想他能更接近完美一些。
在我心中,这部动画就是中国动画的巅峰,即使放眼全球,面对新海诚、皮克斯,十月文化的这部作品也完成了部分的超越,在画面上形成了中国动画的标志性视觉符号。内容上,中国动画从此也能摆脱了对神话IP的路径依赖。这部动画即使是出现在日本、美国,也是他们动画的里程碑,因为这两者动画也有同样的套路化问题,但他们都更早完成了文化的输出和工业化的建设,因此即使是坐收渔利也可以持续性竭泽而渔很久。影片的内核上,导演关注了一些常见于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尤其是“精神疾病不是病,多笑笑就好了”一类论调。但我总不能期望坚信这种论调的人能在看完《深海》后还能认真反思,去尝试做出改变。
《深海》成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Generation Kplus section,这一部分影片主要面对十四岁以下的儿童。或许我们能更大胆一点呢?作为对比,《铃芽之旅》入围的是主竞赛单元,我认为《深海》至少也应属于14 Plus单元。无论如何,期待《深海》在海外上映。
我还想谈谈影片之外,我承认我是《深海》的狂热粉丝,但也有部分粉丝攻击给深海打了低分的人,认为这些观众共情能力差、爹味太足。我自私的想你们攻击性还是不够强,但客观上,我觉得只要是贡献了电影票的人都有权力去评判这部电影,但人身攻击总是不好的。《深海》这部影片也确实有属于他的独特观影门槛,他不针对人身阅历、共情能力或者年龄性别,而是筛选了一批感性、有依赖潜质、或许不那么自信的人。或许你也是在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后变得焦虑,我祝愿你能早日实现与自己的和解,或者和其他什么,无所谓,和解就好。
以及一些观影建议:
满江红选择最便宜的影厅即可,视听语言来说没有被搬上特效厅的必要。
无名,对于视听语言的感兴趣的可以尝试IMAX,激光数字均可,有必要可以二刷。如果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确实是实打实的艾莉莎65拍的,但是没有IMAX的特殊画幅。
球2:幕越大越爽,音效一定要顶级,因此dolby影厅和IMAX 12.1声道的都可以无脑冲,带框架眼镜的谨慎选择dolby影厅,球2虽然也是艾莉莎65拍的,但并不是所有场面都沾满了IMAX的特殊画幅,但总之是不影响的。(水下那段戏也是艾莉莎65拍的)
深海:不戴眼镜就去dolby厅,戴眼镜优先选选择激光IMAX,次选数字IMAX,任何巨幕都不要直接莽前五排的深海!浅景深和高密度的色彩变换很可能导致观影体验不适。
以及所有影片我个人真心不建议选择cgs cinity,被伤太深了,cinity作为国产之胱 频现放松事故(悲),倾向巨幕的预算不足可以选择luxe。
最后,还有一些个人对中国电影的思考,这四部电影中,《深海》《无名》两部明显出现了后期补拍+剪辑的痕迹,剧情改动巨大。导演显然不可能为了删减完全重拍电影,因此影片中或多或少留下了原版的尾巴。很难定义自信的真正内核是什么,但捂嘴肯定不是。
最后的最后,我还会更新一期《深海》的深度解析,我认为我在七刷深海后多少get到了一些其他UP主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至少现在还没看到)感谢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