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交恐惧症——“应该之暴行”举例

2023-02-12 10:55 作者:心理师王宇  | 我要投稿

“应该之暴行”举例:

 

1我不应该有任何缺点

   人无完人,这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道理,但对于已经沉浸在完美幻想之中的人来说,他就应该完美的。因此,他会把任何细小的不足与所谓的缺点当成重大缺陷,并为此惴惴不安。比如,一位男性患者为了自己的“一字眉”而纠结,天天盯着自己的眉毛,也会经常用镊子夹掉他认为多余的眉毛,当照镜子发现自己中间的眉毛又长出几根的时候,他整个人就会变得非常焦虑;而另一位女性患者,觉得自己鼻子不好看,结果做了鼻子增高手术,又因为整形之后的效果不理想,随后让医生拿掉了假体,复原了鼻子。但她却觉得鼻子和以前不一样了,无论身边人怎么安慰她,都不能减轻她的痛苦。其实,这些所谓的缺点压根就不是问题,只因为他要求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这些对他来说才成了天大的问题。

    不仅是缺点,他对“不正常”也非常恐慌,只要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就会纠结。诸如,脸红、手抖、余光、对视、口吃等问题都会被他无限放大化,甚至把这一切当成自己不正常的依据,又因为他无法摆脱“症状”而陷入到了内心的冲突之中。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因为发现自己竟然有口吃、脸上有豆豆、带卷的头发、牙齿不好看、余光等问题陷入绝望,来求治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得了绝症。当然他病情是很严重,严重倒不是他所述的症状(毕竟这些是那门子的症状呀),而是他对待自己所谓“症状”的态度——他无法忍受自己哪怕一丁点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因为无法消除这些症状而陷入到了绝望之中。

     2、我不能说错话、做错事

他不仅对自己的缺点持不接纳的态度,还对自己的表现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因此他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整个人会因此变得非常紧张。患者在人际中放不开自己,正是因为“不能所错话,做错事”的要求所导致,所以他在人群中会变得局促不安,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

    一位女性患者总因为不会说话而自卑,总是羡慕哪些强势的,会说话的人。经过分析发现,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她口才差,而在于她的“规则”——她总是想说对的话,总是想做对的事情,并且要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主流的价值观,结果她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和做事了。

虽然理智上她也知道,自己无论怎样做,都无法一直正确,但她担心“自由”会导致众叛亲离的结果,因此她一直活在“规矩”之中。

其实,她是一个很好的人,只不过因为如此的“规则”把自己束缚。因此,重点不是把这一切做好,而是需要反省自己为何总是逼着自己做好一切。

3、我应该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

患者非常恐惧被别人否定与排斥,所以他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就算大多数人都是接纳他的,哪怕只有一个人讨厌他,都会令他不安,尤其是这个人是受大家欢迎的或优秀的。而且他也担心别人联合起来孤立自己,因此,他总能清晰地记着初中甚至是小学被同学孤立的经历,如此的经历成了一种负性的记忆,会让他在日后更加小心翼翼。

因此,他往往非常在意别人的感受,不敢得罪人,就算他人际关系很好,这种好往往也流于表面,他缺少真心的朋友。在生活中他也总是忽视那些喜欢他的人,而整天关注那些不喜欢他的人,这是因为他想要获得所有人的接纳。

    一位患者给我写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无法接受哪怕一个人的否定,所以在人前特别害怕,因此出现逃避!这就证明自己一直活在被所有人肯定的梦中。这一点就说明我有病,需要治疗了!”

当一个人想要获得身边所有人的肯定的时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任何细小变化敏感,当有人不喜欢他,排斥他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异常恐惧与紧张,为此他不惜讨好别人以换取和谐的人际,但如此不仅不能让他拥有真正稳定的人际关系,反倒会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不安。

      4、我应该保持完美的形象

为了保持完美的形象,最终他成了一个演员,人际交往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个舞台,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瑕疵。就算他知道这一切是假装,但他甘愿活在如此的虚假的面具背后。比如,一位女性患者每次去见相处了一年的男友都要化妆,如果哪天没化妆都不敢见对方;每天发朋友圈就是发一些美照及正能量的东西,她永远不敢发自己真实的心情与素颜的自己;在寝室睡觉的时候她的头总是对着墙的,因为她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雅观的样子,她必须无时无刻不维系女神的形象。

因为他已经活在了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他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完美的,就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就应该比身边的人都要优秀和受关注。一位女性患者,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幻想自己好像公主一样,住在很大的宫殿里面,并且自己是最漂亮的。因此,当她看到比自己漂亮的女孩,或老公多看了哪个美女一眼都会让她的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她非常嫉妒那些比她年轻和漂亮的人,也会试图远离这些人。

为了维系完美形象,整容,减肥,让自己显得更年轻成了他维系骄傲的法子,因此一位女性患者在整容过后也把身份证改小了六岁,虽然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年轻,漂亮,受人欢迎的人了,但她就是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她难以接受的症状,而在于她对于完美自我的病态执着。

      5、我应该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点

    一个完美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纯洁无暇的人,但活在如此“肮脏”的世界之中,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想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当他不再纯洁,他会因为自己的“污点”而憎恨自己,恐惧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

一位高中女孩存在异性恐惧的症状,尤其是在陌生的异性面前。因此,她不敢走夜路,不敢挤公交车,也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问题产生于她初二的时候得知妈妈有被人性骚扰的经历,因此她就产生了对异性强烈的恐惧,担心被异性伤害,这样她就不再纯洁了。为了维系一个纯洁的自我,她只能远离异性,这样才让她感觉安全。

 当然纯洁与道德不仅体现在性的方面,当一个人用圣人般的道德和价值观来要求自己与他人的时候,就会在他生活中方方面面有所体现。比如,他会要求自己绝不占别人便宜便宜、绝不自私、不能影响别人,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如果他触犯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而且也绝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他只想把这一切封存于自己的内心,他想继续在别人心中留有圣洁的形象。因此,他几乎成了一个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活标本,活在精神洁癖之中。


    6.我不能影响与伤害别人

 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所以他不能影响与伤害别人,如果他因为症状而伤害了别人,那么他就成了罪人。因此他非常害怕症状对别人造成干扰,比如,自己表情或眼神让别人变得紧张和尴尬,也担心自己好像一片阴云,走到哪里就影响到哪里。记得一位患者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做公交车,结果出了车祸,因此他开始内疚,因为他坐在第一排,所以司机可以用余光看到他的脸红,而他认为自己既紧张又脸红,从而影响了司机,所以才出了这次事故。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不过在他看来,这一点都不好笑。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时无刻不影响别人,而别人也在影响着我们,只要活着,这种影响就无法消除,但一些患者却恐惧自己对他人有任何一点不良的影响,毕竟这破坏了他完美自我的应该,破坏了得到别人接纳的应该,也同样破坏了圣人般品德的应该。因此,他不能得罪别人,不能伤害别人,不能让别人反感。简而言之,他不能、不敢做他自己,他一直依赖别人的肯定与接纳而活,他就好像是一个精神的乞丐。

    7.我不能被人欺负或伤害

人活着哪有不受伤,不被别人占便宜的,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患者身上却成了奇耻大辱——我怎么能被伤害!因此他会对欺负和不公平的对待耿耿于怀,因为这一切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他非常要面子,任何伤害他面子与自尊的事情都会令他极其愤怒,但又因为他对完美形象的维系、和谐人际的要求,他又会无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时间长了就会引发他内心中的冲突——一方面是要获得和谐的人际,另一方面又不能被伤害。所以他总是沉浸在是发火,还是不发火的矛盾之中。因此,他的情绪往往会如此反复:伤面子——压抑——愤怒——报复——自责。记得,一位患者总是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别人发生冲突,事后他又极其后悔,担心以后和对方的关系,之后他又会很低声下气地请客送礼来缓解关系,就连他的家人都看不惯他如此卑躬屈膝,但他依然控制不住自己要快速和对方修复关系。

他也不能被别人欺负,也不能别别人占便宜,因为这伤了他的自尊。一位女性患者,每次别人和她借东西或零钱的时候她总是很焦虑,因为她担心别人不还给她,当问道为何如此斤斤计较的时候,她谈到自己不能吃亏,似乎让别人占了便宜都是一种对自尊心的伤害。而有时和别人辩论问题的时候她也不能输,因为她觉得承认自己错了,就好像让别人占了上风,因此最后都不再是观点的辩护,而成了尊严的维护。

所以,他往往非常记仇,会对之前被伤害的经历耿耿于怀,也存在一种强烈的报复性的冲动,毕竟,真正的强者不仅能保护自己,而且还能去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8、我应该比别人强

对成功的渴望与失败的恐惧永远是成正比的。因为在幻想之中他就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就应该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所以他必须成功,必须超越身边所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捍卫他的“殊荣”。但任何事情都有失败的可能,所以他会在意任何有挑战性的事情,就算是随便玩玩的游戏他也会极其较真,不赢不罢休。记得一位患者曾和我讲过,他在踢球的时候,宁愿踢吐血,宁愿腿跌断,他都不会认输。

因此,他极其容易被打击,如果他喜欢的女孩拒绝他、老板辞退他、竞选落败、不被重视、没有身边的人优秀,这些情形都会成为他的“滑铁卢”。因此,一些人选择了退缩的生活,他不敢主动交朋友,谈恋爱,也不敢当众讲话或参加竞技类的活动,并且也不敢承担责任或任何他不确定自己能赢的事情。

当然,为了证明自己是成功的,优秀的,出众的,他总会对成功、荣誉、地位、金钱更加的执着,因为只有获得这些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东西,他才能凸显自己的伟大。一位患者谈到他做过直销,被灌输“狼的精神",就是竞争意识,结果在生活中他总是在和别人比较,非常要强,看到比自己差的人,就会有不屑的眼神和表情。

因此,在每个群体中总容易出现一个他所关注的人——“假想敌”。因为那个人比他更优秀,更受欢迎,因此他总是会无意识地关注对方,模仿对方,和对方做比较,当对方超过了他的时候,他又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他在乎的永远是——我是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最出色、最受人关注的……所以,他早就已经成为“荣誉”的囚徒。就如同一位高中生,因此一次考试拉了第二名几十分而陷入焦虑,因为他担心之后不能继续保持对第二名绝对的优势。

9、我应该做到尽善尽美

为了凸显自己的不凡,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他必须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瑕疵,因此在生活中他往往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但逼迫自己做到完美反倒成了一种负担,因为他太担心犯错误,往往效率很低。想要做到尽善尽美与事实上本无完美就形成了冲突,所以他整日活在焦虑之中。

一位男性患者是做车床工作的,但每天他都完不成任务,因为如果零件的允许误差范围是两毫米的话,他加工出的部件一定不会超过一毫米,虽然因为工作进度缓慢而受到领导的责骂,但他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德国品质”;另一位男性患者在学车的时候,总是不敢开进市区,因为害怕别人认为他不会开车,因此他总是一个人偷偷的练习,后来他都做到了停车的时候只距离墙一厘米的距离,才敢说自己已经会开车了……

为了把事情“做好”,因此他做事情非常认真,虽然认真让他少犯错误,但却成了他的拖累。因此,当面对学习,工作的时候他往往有巨大的压力,而如此的压力也会让他出现逃避和拖延的行为。因此,一些学生不解地问我,为何我如此想要学好,却不敢去学校,也看不进去书呢?想必,答案就是他承受不了要求带给他的压力。


10、我应该比正常人还要“正常”

他在幻想中是高高在上的,但在现实中却有心理疾病,而这成了他最无法容忍的事情——我怎么可以有病?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治好”自己,或否认自己患病的事实。一些人虽然病的很重,却依然不肯治疗,因为求治就意味着他不正常,他宁愿独自承受痛苦,也不愿意承认这一切。

所以,患者非常害怕自己治不好,毕竟治不好他就无法继续维系优越感,并且甚至不如那些他轻视的“常人”了。所以,他非常担心这一切是遗传,如果是遗传的话,那他就没有治好的希望了,那么他就注定无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了,这是他绝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总是希望在我这里可以得到“正能量”,毕竟这样他还可以存有“治好”的幻想。

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应该”与“病态要求”的时候,他也会变得惊慌,毕竟他应该是绝对正常、正确的,不应该有如此的病态要求与种种的应该,因此在意识层面他就会拼命地排斥这些“不好”的想法。当然,如此的努力也注定会失败,毕竟他的出发点依然是逼迫自己正常,而不是醒悟到如此的“应该”是自己的枷锁。所以,接受自己的“不正常”,反倒才是正常的开始。

 

以上列举的种种“应该”与“病态的要求”往往会掺杂在一起,在每个患者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协调或冲突的体现。虽然应该的存在让他挣扎,但“应该”维系了他的幻想,给了他骄傲,因此他宁愿被其束缚而不反抗,他最终只能沦为“应该”的囚徒。


社交恐惧症——“应该之暴行”举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