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站的小门


秣陵路的汉庭酒店旁有个小门。读者可能会好奇,小门有什么关注的必要嘛?但和其他小门不同的是,这个小门后面是上海站的一站台。必要时刻,汽车可以经由此处直接上站台接驳火车。除了客运和专运任务之外,上海站的一站台还隐藏着一个少为人知的秘境——上海站站史馆。这是今天“初心如磐,赓续同行:沪宁杭青年铁路文化收藏主题联谊活动”的首站。
走上一站台,首先看到的是停在二站台的Z376次。这趟车从上海出发、经由京沪、陇海和兰青铁路抵达青海省会西宁。2011年暑假之行结束时,我们坐着该车的前身K378次返沪。经过平安驿车站时,列车员来查票。我询问她:“你知道茶卡站在哪里吗?”列车员非常吃惊,对着爸爸说:“你家孩子懂得真多,连茶卡站都清楚!我们的局长都不一定知道呢。”

站史馆内,解说员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上海站的前世今生。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后,作为始发车站的上海站走入大众视野。这里既经历了“一二八会战”、“八一三会战”的腥风血雨,也见证过1947年“520运动”参与者的热血青春。建国后的上海站作为京沪、沪杭和淞沪支线的集聚地,进一步奠定了华东铁路综合枢纽的地位。随着城市发展,上海站和许多车站一样难以支撑客流压力,新客站建设遂提上日程。1987年12月27日和12月28日,老上海站和新客站顺利完成接棒,上海站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步入新世纪后,上海站在2000年和2010年又进行了两次改造,提升形象的同时,也让车站的冗余量得以进一步提升。
除了上海站的历史沿革外,铁路老物件也是该地的一大亮点,比如老铁路人的证件。虽然青春已逝,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共同拼起中国铁路的历史。离开站史馆,我们往位于上海机辆段内的“周恩来号”机车展室走去。室内除了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外,主打“周恩来号”机车的沿革经历。

1976年周总理去世后,广大人民群众悲痛万分,在十里长街向他做最后的送别。飞机飞上九霄洒下骨灰,作为他和祖国同在的象征。“四人帮”覆灭后,命名“周恩来号”机车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1月5日,“周恩来号”机车的命名大会在上海市政府礼堂举行。编号0058的DF3型内燃机车成为首台“周恩来”号的配属车辆,沈维忠成为首任机车司机长。4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周恩来号”机车经历4次换型,乘务小组也数次换代。但“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服务理念,一直没有变化。
吃过中饭,我们沿着天目中路向上海铁路博物馆走去。道路两侧均有无轨电车架空线,但是却不常来车,于是请教同行的杨辉老师。
“天目中路的架空线曾经是13路和15路的线路。”杨辉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自从13路改电容车后,这一段线路只有15路仍在使用。而且2023年1月17日青年电车退出后,上海就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无轨电车了。”

“这话怎么说?”
“传统的无轨电车,是通过受电弓,即我们俗称的‘大辫子’,通过架空线运行。而新造的申沃双源无轨电车是既可以通过受电弓运行,也可以通过蓄电池行走,因此你就可以看到电车在架空线下‘降弓运行’的奇妙现象。年轻一代的驾驶员相比前辈更喜欢蓄电池模式,因为该模式下可以通过WIFI操作设备。”
上海铁路博物馆到了。稍作休息后,众人来到会议室隔壁的301房间参观小型展览。众多参展品中,火花让我眼前一亮。所谓火花,是过去火柴盒上的贴纸装饰,随着工艺改进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儿时家里面也有贴纸式的火柴盒,可惜那个时候不懂这是何物,没有好好珍惜。

参观结束后,众人在铁博大楼前合影留念,随后在三楼会议室举行研讨会。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与会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大家的想法互相交融,擦出许多火花。
散会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上海铁路博物馆,结束这难忘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