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对鲁迅说什么
说起鲁迅,我们总是想到他那黑白照片掩映不住的冷峻的目光。从小到大,我们接触着他的经典名作,烙印于字里行间的怒火与锋芒,或许会让我们因老师的解读而崇拜其见血的笔尖,或许会在老师借其的教育下感到迷茫。再度回忆一番,已经因鲁迅作为中国文坛光辉不朽的形象,政界宣扬的标杆而望尘莫及,望而生畏了。 我们是否有想过,鲁迅也是一个人? 我从小到大所接触的老师,无不对鲁迅先生保着敬重的态度,将他的文章仔细解读,透彻于技法,透彻于辞藻,透彻于精神。我们似乎读懂了鲁迅,可现实是我们从来不了解鲁迅,不了解他作为人的存在。我们所学的,是精挑细选出的他似乎为神的一面,挥霍着墨水,贯穿国民的心灵。 在《影的告别》中,我们看到了鲁迅作为一个影子处于光于暗下备受折磨,光会驱散影子,暗会吞噬影子,鲁迅身处暗的时代,又正为光的来临准备,可他一介黑影,在光到来时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新的暗。这篇文章写下了鲁迅处于中国至暗时刻的争而无力,求而不得的遗憾。他会悲哀,他会迷茫,他会在历史匆忙的十字路口叹气。在这里看到的鲁迅,不见其斩钉截铁的斥责,不见其一阵见血的锋芒。在《野草》这篇致自我的独白,他绽露了我们所未闻的纯洁的内心世界。此时的鲁迅,便是一个人。 毫无疑问,人是会成长的。唯有神才会静坐于宝座上,不用考虑世间的纷繁复杂。 《影的告别》不全是鲁迅的孤独与压抑。还有他自我革命,冲破迷雾,向往真理而实现自我超脱的精神。作为影子,他不愿徘徊于明暗之间,他终于是相通了,在十字路口毅然决然的选择冲向黑暗,转过头来冷冷的说“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全世界将属于我自己!”他变得严峻,眼中冒着光,虽然驱散不开前路的黑暗,却在回眸时温暖了每一个“你”的心。 在《铸剑》中我们能读到鲁迅“想要打败统治者,就只能比统治者更残忍”的冷酷无情,处于光明之下的我们再度看向鲁迅,他已然成为了埋没于黑暗的恶魔,不免害怕,敬畏。可他仍是一个人!正是他如此残酷,才体现了他人性多么的光辉!究竟是多么巨大的勇气,究竟经过了多少彷徨与呐喊,究竟承载了多少的责任,才能果断地抛下他软弱的“人”的头颅,成为刑天这样的怪物!正是他这样的付出,我们才更应该记得他是一个人! 适应了孤独继续前行,百年之后却成为受人敬仰的神被高挂于高台之上受膜拜,在天之灵仍受孤独折磨,那将会是多么令人绝望! 《死火》中鲁迅笔下冰与火的·交融,同死火的同行,死于车轮下却又有几分快慰,就表现出鲁迅对“陪伴“的渴望,冒着名为寂寞的风雪望过一片死火,那是还未觉醒的同伴。悲困交加之际,他选择用自己的的余热促死火复燃,是新的一份光,新的一份热,照明了鲁迅前路,温暖他的心灵。可现实仍然残酷,他就这样草草闭眼,可欣慰与那一片可燃的死火,仍能伴随他的意志前进。诚然,我们看到的鲁迅还是有几分感性,饱含的温情令人触动。 再回来看看课本上的《拿来主义》,历经九一八的冲击,受尽入侵的屈辱,相比于从前,这或许更加黑暗了。 可是和先前的文章不同了,鲁迅他冷静,他沉着,他尖锐。他不再像曾经幼稚的自己因文化冲击困惑,执笔写下的,是满当当入骨的批判,且慷慨的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常年徘徊于黑暗之间,自然也摸清了黑暗下的路。此时的答案已然明了,鲁迅不熟曾经的鲁迅了,《影的告别》《铸剑》《死火》《拿来主义》中,鲁迅的形象的绝不会重合的!明暗交接之间,我们还能看见他眼中的光,而穿过黑暗再一次路过他的身边时,我们早已抱着他丢给我们的人性,一边痛哭一边凝望他眼中苍白色的怒火,他牵着我们的手,斩短荆棘,砸破乱石,带领我们走向光明,而自己也消失于光明之中,在下一个傍晚等候我们了…… 为此在最后,我并不想表达任何对鲁迅的敬意,我要指着那些鼓吹鲁迅,却又特意挑选文章做辑神话他的人的鼻子大骂一顿“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值得作秀?“真正的鲁迅,是一个游走于世间缺乏陪伴的孤魂,对于他而言,唯一能说的话便是一一我们将同你一起守候黄昏,让这个世界不再独属于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