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解离症”
在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失忆症是属于“解离症”的一种。解离症,由于较其他精神疾病来得少见,所以多数人对其发生的成因与防治,都显得陌生。记忆,就像是从不停止运转的软片,从我们有意识开始,就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特定时刻,让我们跳接忆起曾经的某段时光。如果有一天,记忆中的片段或全部,被不知名的力量“消磁”了,让人再也想不起来,真不知该伤感,还是庆幸?常想,如果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记忆的存在或失去,人生的痛苦是否就能因此而免除?
解离症,发病颇富戏剧性
经常透过电影,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失忆”的情节;其原因多半是基于突发的“精神刺激”,以致情绪因无法面对而丧失相关的记忆,也有些是因为受到“外力撞击”,导致特定或全部的记忆从生命中凭空隐没,甚至连自己的姓名或相关的亲人都无法记得……。以上都是失忆症的临床反应,其中,只有受到“精神刺激”所导致的失忆,属于精神科治疗的范围。
在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失忆症是属于“解离症”的一种。解离症,由于较其他精神疾病来得少见,所以多数人对其发生的成因与防治,都显得陌生。可是,由于解离症的发病,总带着浓厚的“戏剧性”,所以一旦发现,往往都会被报章杂志披露,或成为电影、连续剧等编剧笔下的重要题材,让人无形中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解离症状,投射过度的奇情想像,并产生想一窥究竟的好奇。
关于解离症,一般有三个症状:
心因性失忆:当人在承受庞大的心理压力或是心灵创伤时,为了防止精神崩溃,透过不自觉的解离过程,将可能造成伤害的事件从意识中抽离,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是年轻女性。
心因性朦胧:心因性朦胧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类似于神明附身,患者的原我被抽离,出现意识混淆、认同改变,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无法记起原我过去的经历,通常持续时间
逃避压力与创伤“每一个人有很多部分,性格、身份、记忆、感受等。一般情况下是融为一体,即想法会控制行为,记忆会令我们对某事某人产生特别的感受。解离症患者将它们分裂。
光从“解离”症的字面来感受这个精神疾病,总能多少意会到崩解、分离的景况。据三军总医院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夏一新解释,“解离症乃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将所有能引发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达到保卫自我之作用。”当解离作用发生时,人格会暂时性地失去其整体性,并呈现记忆、意识、自我认同上的变化,也有部分会合并忧郁、焦虑等症状。
除了压力,创伤亦是导致解离的重要原因。曾经有一个在工业意外中受轻伤的工人,他的眼没受伤,却失明了(因为在意外中她的眼睛被强光所照射)他只等感受到光,看不清楚。眼科医生证实眼睛没问题,其实他没有真的失明,而是他借由身体反应逃避内心创伤。
至于多重人格障碍,是否真如大众看电影认知般,往往是危险人物?其实对于多重人格障碍,治疗过程并不惊险,只是医生需要十分细心。因为第一次遇见患者,医生未必能立即确认到眼前的人,是否以主导的人格来见面。故此,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家人、伴侣和朋友,了解在生活其他面向的患者,还有多少个人格。患者要先学会纾解心理压力,药物在解离症的治疗中只有辅助作用,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解离症患者通常会自行恢复,但未来仍有复发可能
解离症患者的家人要特别关注患者的行为,以免发生危险,并鼓励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如果解离的情况是由家庭所引起,建议患者可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谘商师的协助,尽量远离让自己感受到庞大压力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