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简史》7、共产主义
【本文转载自解放社1950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七章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及其特征
共产主义,是将来的社会制度,它是以大规模科学地组织的社会生产、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有组织的分配为基础的。在生产力高度水准的基础上,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创造性的努力的结果,而会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因为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共产主义时代就没有阶级和国家了[1]。高度技术和劳动的科学组织,是高度劳动生产性的基础。在共产主义时代,劳动本身,为自己、为不知道剥削的社会的劳动,在一切都很丰富的条件下,成了人的第一需要,成了一种享乐。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文化技术水准,高到了这样的程度:有可能完全克服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性。解除了一切剥削结果的社会,取得了这种可能性:指导那些在资本主义时代因阶级斗争而消耗了的、因争取生存的斗争而弄得疲惫不堪的力量,支配自然的力量,目的是利用它们来谋一般的福利。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将握有巨大的生产可能性及消费资料的存储量。这对社会提供了充分满足自己成员各种需要的可能性。“和个性的各方面发展并列,也增长了生产力,集体财富的一切泉源也成了极充分的,只有这时才能完全克服资产阶级法律的窄狭的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马克思,见《马恩全集》,第十五卷,二七五页)斯大林在和美国工人代表团第一次谈话中,这样叙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特色:“······这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一)在那里将没有生产资料和工具的私人所有制,而将是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二)在那里将没有阶级和国家政权,而将是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他们在经济上是管理者,如劳动者的自由协会;(三)在那里,国民经济是按计划组织的,无论在工业领域中或在农业领域中,都将以最高的技术做基础;(四)在那里将没有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五)在那里,生产品将是按照法国老共产主义者的原则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来分配的;(六)在那里,科学和艺术将是享有达到充分繁荣的十分顺利的条件;(七)在那里,个性解除了对于小片面包的忧虑及对‘暴力世界’阿谀的必要,而成了真正的自由的。”(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一九三页)
注:
[1] 斯大林同志向前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在共产主义阶段上苏维埃国家仍有存在和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他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八次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曾说:“我们是在继续前进,向共产主义前进。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在共产主义时期也会保存呢?是的,会保存的,假如那时资本主义包围尚未消灭,而外来的武装侵犯危险尚未剿除的话。同时,很明显的,我们国家的形式,又会随着国内和国外环境变化而变化。不,不会保存而会消灭下去,假如那时资本主义包围已经消灭而被社会主义包围所代替了的话。” 解放社编辑部注。

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行程中,马克思分成了两个阶段:(一)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社会主义),这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它“······刚刚由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出来,因此它在一切关系中,在经济的、伦理的和精神的关系中,依然保留有旧社会的遗迹,它是由这种旧社会的内部孵化出来的。”(马克思,见《马恩全集》,第十五卷,二七四页)“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四三三页)但还继续保留有资产阶级法律、货币、工资的某些形态。“······每个个别的生产者,由社会取回的东西,除去一切扣除的部分外,恰如他对社会所提供的数量。”(马克思,同上书)某些扣除的部分,是用来扩大生产、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其他。这,如同马克思说过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法律,因为对每个人都按他的劳动给报酬,这也就预定了不平等,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的能力还不是一律的,天赋还不是一律的,也不是一律地工作的。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上,还保留着国家,作为核算劳动、和阶级社会的残余做斗争、防御资本主义势力和残余的机关。(二)仅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巨大的劳动生产性,把必要的劳动时间引到了最小限度,强制劳动让位给创造性的劳动了。这种劳动提供了个人的满足。在这个阶段上,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自己特有的基础上”(马克思)自由地发展着,而不是在由资本主义集继承来的那种窄狭的物质基础上发展着,才能解放共产主义的伟大的文化任务。这一切,把共产主义造成了最前进的、最文明的、对于人类最有利益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与原始共产主义的区别
这些特色,使将来的共产主义制度既和以前存在过的所谓共产公社的形式(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及各时期发生的共产公社)有所不同,也和各种改良主义者和思想家的想象所描述的将来的“理想国”有所区别。原始共产主义,表现在劳动和它的生产品的享有的公共性中,但这种共产主义是建立在极低的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原始的技术和低下的劳动生产性上。这使占有剩余生产品成为不可能。所以原始共产主义是贫穷的和野蛮的共产主义。
原始共产主义的各种残余及公社生活的残余(意大利的马尔卡(部落)、土地公社、强盗“公社”及其他),和将来的共产主义制度也毫无共同之点,因为这些经济形式没有排除阶级的统治,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了极端落后的和迟滞的。因此甚至古代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描写将来的共产主义,国家的理想,也把它当作阶级的国家,这种国家是被最高的圣贤和武士阶级统治着,并应用奴隶的劳动。
古代基督教的共产主义、中世纪共产主义、异端派的共产主义,都描述了将来的社会制度,并以这种形式的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它是以消费的共产主义为基础,而绝不是以生产的共产主义为基础。小生产几乎是那时独占的农场形式,不仅农民的经营是这样的,而且地主的经营也是这样的;地主的经营,也是由农民应用那种和小经营一样的方式进行的。和巩固的小经营结合着的财产的公平分配、共同消费,成了被压迫阶级的理想。

与空想共产主义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和大经营发展时期就形式了的乌托邦的(空想的)共产主义,高高地估计了大生产的利益。在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中,尤其在十九世纪前半期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的学说中,我们碰着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思想、对有组织的经济的高度作用之承认。在空想主义者的学说的影响下所组织的共产公社中,应用了公共的劳动组织。但空想主义者以为:为着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只要叫人确信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及设想了真正公平的和完善的制度就足够了(甚至用不着广大群众的手)。马克思主义者证明了:“这种转变,不是因为理解阶级的存在和公正、平等及其他的思想之间的矛盾,不是因为消灭阶级的单纯的愿望,就成了可能的,而只有在它们在一定的新经济作条件存在的时候才成了可能的。”(恩格斯:《反杜林论》,二〇二页)马克思指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引到资本主义的关系几乎拥括全体人类社会,从别方面说来,它也引来了资本主义矛盾空前的尖锐化,会引到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灭亡。资本主义的这种灭亡,不会“自动”到来,它要借无产阶级、不倦地增长着和组织着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 的阶级斗争准备起来和加快起来。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创造性的努力,是资本主义发展及无产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共产主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说来,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的理想,而且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鼓励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大众进行推翻剥削者阶级的统治、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斗争。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阶级斗争,铸入了共产主义的群众运动中 ,这种运动从第一步就带着国际的性质。

是革命运动而不是改良运动
中世纪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就受了共产主义异端派所宣传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十八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社会下层的大规模的运动,提出了社会平等的思想。共产主义的学说,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工人运动中找到了完全的形成。德国先进工人在国外的组织,于一八四七年取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名称,并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一切国家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异常清楚并明白地叙述了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及共产主义的纲领,它很快就成了国际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纲领。第一国际(一八六四年至一八七二年)“奠下了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国际斗争的基础”,(《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二四七页)把马克思主义作成了无产阶级的纲领。一八七〇年至一八八〇年,各国都产生了工人的政党,这些工人的政党拥有极广大的工人群众,大部分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纲领。第二国际是这些政党的薄弱的联合,但它依然“是准备在许多国家中广大展开运动的地基的时代”。(《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二四七页)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歪曲了马克思的学说,并尽一切努力来使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变成改良主义运动。只有从俄国无产阶级反对专制政体和资本主义的斗争的革命情况中成长出来的布尔什维主义,它从最初就作为主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的党派存在着,因为列宁和斯大林不朽的劳绩,才复活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帝国主义 为基础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这种学说造成了国际全体无产阶级的斗争纲领。“第三共产主义国际,继续第一国际的事业,接受第二国际工作的成果,断然清楚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它的社会爱国主义、它的资产阶级的对社会主义的歪曲,着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国际纲领》,七页)

十月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
一九一七年十月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胜利,提供了在苏联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的农民同盟,粉碎了被推翻的阶级和世界帝国主义的反革命的势力,发展了全部国民经济强有力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布尔什维克党,毅然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策,并施行了列宁的创造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方针,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达到了全国工业化,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家,创造了强大的苏维埃农场,结束了小农场的零散性,把它们变成了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农场。在第一届五年计划的诸年间,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年间,是争取肃清剥削者阶级、争取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斗争的年代。工人阶级在战胜了资产阶级和地主以后,又粉碎了并肃清了人口最多的剥削者阶级 富农阶级。社会主义,列宁扼要地用“阶级消灭”来说明了它的特性,已经得到了极伟大的历史意义的胜利。“如果举出我国现在的社会基础,那末它就完全适合这种事实:国家的全部国民经济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就这种意义说来,我们已经解决了肃清阶级的任务。”(莫洛托夫)遗留有被肃清了的阶级之残余,还没有完全扑灭个别的敌意分子,社会主义国家对他们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如同对他们一样,也对资本主义在经济中及人们意识中的残余进行了斗争,这一切,都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上不可避免的“遗迹”。
现在苏维埃国家的制度,准备着产生和发展建了个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要素、萌芽的条件。争取发展劳动生产性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个这样的要素,这种运动发生在一九三五年,是在斯大哈诺夫运动的名称下著名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猛烈成长、工业和农业中新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干部这些技术的熟习成功、这些干部文化 技术水准一般的提高、全国民众物质福利的迅速加大, 这一切,使争取高度劳动生产性的斗争出来劳动者切身的事情。斯大哈诺夫运动,反映了劳动者达到最高劳动生产性的水准 资本主义生产中不可能的水准 的热望,反映了工人和集体农民断然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准的热望。斯大林这样说明了这种运动的特性:它在“准备着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去的条件”。(斯大林:《苏联全国第一次斯大哈诺夫运动者会议上的演说》)大众文化技术的提高,将达到克服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性,将达到财富空前的加多,将达到可能完全满足社会一切人员的需要,将达到实现这样的原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这种大众文化技术水准的提高,是共产主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
(苏联《新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