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自测量一场网络骂战之后,我们找到了从中脱身的方法

这场闹剧,我看到一半就开始沉思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能在一个商店门口,对一只吃鱼的猫,喋喋不休这么久?
如果换到现实,这样的事情会怎样发展?
又或者,这件事在现实中到底是怎样一个架构?
是大家都在一家海产店买鱼,有一位客人带着猫走进来,买了一些鱼肉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中当场就喂给了自己的猫吃?
还是一位客人买了鱼肉后坐在门外,让每一位客人都看见了他的猫大快朵颐那些鱼肉?
但以我的猜测,要是放在现实中,这件事也不过是“比较奇怪”的一件事罢了,它既不是什么“猫在鱼肉处理工厂内到处乱窜乱吃”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网友夸大其实的“给猫猫单独点一桌海鲜让它和人类在同一个餐厅吃饭”这样的礼仪问题,它只是:“有个人买了鱼肉给猫猫吃,不过这个鱼肉很贵。”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罢了。
但经过细思,我找到了这件事为什么会演变为这场可笑的闹剧的原因。
因为网络的交流,是“发散”的。
在现实中,这种讨论可能在第二层或者第三层就消失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只会让他们觉得对面不可理喻,最后不欢而散;又或者是言语上的妥协来草草结束这个话题以避免它演变为争论。
但是网络中,非及时的讨论都极有可能会从线性的变为树状的,特别是评论区这种多人参与、时间跨度极大的环境下,而人们也不用面对面,最终演变为一场“抽象的争论”。
而且,这个评论区的主题也十分模糊,因为它有多个重点,而且在每个人看来这些重点都有不同的主次之分。有些人关注的重点可能是“猫”、“很贵的三文鱼”、“买”。在他们的思维中,这些重点的权重不同,因此在讨论中各个事件的意义也会大不相同。
因此可以推测,在这场网络讨论中,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作壁上观,他们可能瞄了一眼就走了;又或者乐呵呵、面带沉思的看着这场闹剧后,没有产生加入的兴趣然后离开。仅有少部分人选择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入其中,但在这些少部分人中,又有绝大部分人是沿着已经杂乱不堪的逻辑来讨论的,哪怕是有些许理性的讨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之前那些已经将这个事件定义的讨论的影响。
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收尾,就当烂尾了吧,看到这里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