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09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东周列国志』

2021-09-13 11:13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阅前提醒】本系列『种花家事』专栏是采用“附经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将“冯梦龙-蔡东藩”十二部历史演义的公版原经抄录于专栏;然后进行分段分节,并添加小标题;之后对各部分进行叙述,置于节前;最后注解附录于相应位置。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专栏发表时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马圈地为主,写得较为简略。待第一遍完成后,会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求能趋于完善。总而言之,本系列是以种花家十二部信史流历史演义小说为大纲底本,以种花家古典传统历史文献为参照准绳,兼采历史演义与历代笔记小说为补充,最终杂糅整合而成。在初步计划中,『种花家事』系列共有本纪十二,上起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华再造共和,以求取其间两千七百九十年历史之精要:

孟春纪·东周列国志;仲春纪·前汉演义;季春纪·后汉演义;孟夏纪·两晋演义;仲夏纪·南北史演义;季夏纪·唐史演义;

孟秋纪·五代史演义;仲秋纪·宋史演义;季秋纪·元史演义;孟冬纪·明史演义;仲冬纪·清史演义;季冬纪·民国演义……  

〇、山话嵓语

1.鸟瞰概览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3142476,本篇是第008章回。 主要讲的是:齐僖公闺女文姜德骨亲哥后的恨嫁之路;文姜嫁给鲁桓公的前因后果;郑庄公和周天子的尖锐矛盾;郑庄公用鱼丽绝天阵大败周桓王,并箭射天子中肩,使小霸之名,威震宇内!

2.目录概要

(1)齐姜双姝——齐僖公有二女,宣姜、文姜,皆是国色天香的绝色美女。宣姜嫁予卫国,本是卫宣公儿媳,但奈何宣姜貌美如花倾国倾城,结果被卫宣公以偷梁换柱之法,悄悄替换掉迎亲队伍,直接将宣姜扒灰到自己床上。齐僖公大怒,但已于事无补,但等到文姜出嫁时,心有余悸的齐僖公吸取教训,不顾群臣反对,坚持要亲自送嫁文姜,直到亲眼见到新郎官后,才放心的将文姜亲手交给新郎,然后安心的回去了。

(2)文姜德骨——文姜貌美绝色,但她的婚姻之路却并不顺利,主要是因为文姜的亲哥齐襄公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究极老色胚精神,竟然趁着文姜两性知识贫乏的档口,将文姜给弄上了床,以致于之后文姜的名声大坏。甚至就连小国郑的区区一个世子都坚决不娶,搭再多嫁妆也不行,一直以齐大非偶为借口拒婚文姜,搞得齐僖公都快被愁死了!

(3)文姜出嫁——本以为文姜再也嫁不出去了,不承想鲁国新君鲁桓公竟然主动求婚,原来鲁桓公是弑兄篡位,得国不正,因此急需外力稳定朝局。齐僖公闻后大喜,不仅立刻答应求婚,还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自送文姜嫁鲁,以给鲁桓公站台背书,而鲁国局势也因此逐渐稳固。

(4)郑庄不朝——郑庄公借自己大周世卿之权,开辟出了假天子以令诸侯的谋霸道路,即假借天子王命,狐假虎威,号令诸侯。此举引起了周桓王的强烈不满,在几次警告无效后,周桓王直接褫夺了郑伯的周世卿之位,郑庄公大怒,至此不再朝见周桓王。

(5)天子伐郑——郑庄公拒绝朝见天子,彻底激怒了周桓王。之后周桓王遂传檄诸侯,与陈蔡卫三国组成联军,共讨郑庄公。

(6)陈国惊变——陈国与郑国乃是姻亲之国,但很不巧,开战前的几个月,郑庄公的亲家翁陈桓公薨逝,而郑世子忽的大舅哥又被陈桓公的弟弟佗弑杀。公子佗弑侄篡权后为了获得天子册封,尽起陈兵,随天子讨伐老亲家郑庄公,以向周桓王纳交投名状。

(7)繻葛争锋——周天子率大军陈兵郑国繻葛,以与郑庄公阵前对峙,周郑大战一触即发。

(8)鱼丽绝天大阵——郑庄公故布疑云,自率最弱的郑国中军吸引周桓王最强的天子中军,进而让己方最强的左右二拒去攻击周桓王最弱的左右二军。此时战争的胜负手就是双方的中军对阵。面对对方最强的天子中军,郑庄公则率己方最弱的郑国中军布下鱼丽绝天大阵,成功扛住了周桓王的主力天子中军的几轮猛攻,从而为左右二拒创造了合围周军的机会。

(9)射王中肩——郑国的左右二拒顺利击溃对方弱小的左右二军,并配合郑庄公中军的鱼丽大阵,成功合围了对方主力,天子中军。周桓王不敌,只得突围,但在突围过程中却被郑军一发冷箭射中肩膀,险些丧命。而郑庄公不敢弑君,只得鸣金收兵,放天子一条生路,并于当夜派祭足前去慰问天子,最后,周桓王只得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的返回洛邑。

3.观后有感

        我早先观史至此,一直无法理解鱼丽大阵的运作原理,实在没有看出鱼丽阵的奥妙。直到后来观看央妈播出的“百家讲坛·春秋车战卷四”时才恍然大悟。专家不愧是专家,这见解真不是盖的。其实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对鱼丽大阵的理解并不行,我当时反复阅读左传和东周列国志中关于鱼丽大阵的描述,仍然无法理解,直到看过百家讲坛节目中赵长征教授的点播后,才终于搞明白怎么回事。

        首先,鱼丽大阵是防御阵而不是进攻阵,《东周列国志》将其描述成进攻阵,致使我陷入了误区,一直没有看出鱼丽阵究竟哪里体现出进攻性了,并且越想越糊涂。直到赵长征教授点出鱼丽大阵是防御阵,我才恍然大悟,而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矛盾点也一下就都对上了。

        当时的第一个矛盾点是,进攻时究竟如何步车协同,左传对鱼丽大阵的描述很明确“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就是战车在前步兵在后,步兵自动填充战车缝隙。但问题是战车进攻时,为了追求冲击力,肯定是急速前行(这是因为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快动量越大),步兵怎么可能跟的上战车,我当时为此还翻阅了大量步坦协同的资料,可惜依然想不通。

        当时另一个矛盾点是,左传上记录的战斗过程根本没有鱼丽大阵的克敌记录,所以我当时就不理解了,搞了个这么牛气的大阵,怎么没有成效记载,要是没有成效,那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特意记到鲁国史书上呢?

        而“百家讲坛·春秋车战卷四”赵长征教授刚一点出鱼丽大阵是防御阵,我就一下子相通了,前面的这两个矛盾点是迎刃而解。首先,鱼丽大阵是防御阵,所以不用进攻,因此步兵可以跟在战车后面而不会掉队,从而可以配合战车绞杀敌军;其次,鱼丽大阵是防御阵,所以不是用来破敌的,而是用来拖住敌人不被敌破的,所以没有鱼丽大阵破敌的记录,但鱼丽大阵却依然是此战的关键,因此被专门记入鲁国史书中。

        到这里,我才算是基本搞懂了鱼丽大阵。幸亏有赵长征教授在“百家讲坛·春秋车战”中的指点,否则,我估计现在还在这迷糊着呢?果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圣人诚不欺我矣!

一、齐姜双姝

        齐僖公生有两女,皆是人间绝色,在后世推选出的春秋四大美女榜中,此二女与后来的哀姜等几位齐国公主共占一个名位——齐姜女,皆是古今国色,都是能一人灭一国的祸水级存在。在当时,有不少人认为齐国盛产美女,也因此关于齐女的典故很多,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谓之齐人之福;再如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再比如齐女两袒等等等等。

        其中长女宣姜,原应嫁于卫国世子急子,却因芳华绝代,被卫宣公相中,就欲强娶为妻。于是卫宣公先请来名匠在河畔之上筑建高台宫室名“新台”,然后在宣姜嫁来卫国的半路上,换掉卫国迎亲队伍,然后将送亲车队引导至这新修的高台宫室之中,而宣姜直到洞房之时才知真相,但一介弱女子,很快生米就被煮成熟饭,而齐国也无可奈何〖山注|| “卫宣新台”之说不见正史,而是出自《毛诗小序·新台》〗

        最后结果是因此直接导致后来卫国第二和第一顺位继承人相继被杀,从而导致卫国储君之乱。事态发展到最后,天子周庄王不得不派人去与支持卫惠公的齐宋陈蔡四国理论,结果周天子调节失败,还因此得罪了卫惠公。到周国五大夫之乱时,卫惠公提刀上洛,直接废立天子。虽然周天子最后在郑厉公的拨乱反正下成功复位,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周天子却彻底沦为吉祥物,至此再有号令,几无诸侯回应,直到齐桓公横空出世,尊王攘夷后,周天子才勉强能狐假虎威,发布号令。

        而次女文姜,嫁于鲁国国君鲁桓公,但却因姿容绝世,使其兄长齐襄公念念不忘。此时齐襄公不仅有宋、鲁、莒三国宗室之女为侧室,还娶到了周天子的胞妹为正宫。虽然众女皆是当时少有的佼人,但其依然无法让齐襄公忘掉那位早已远嫁鲁国的亲妹妹。于是当文姜回齐国归宁的时候,齐襄公趁机再次做下了德骨之事。

        最后结果是鲁桓公无意之间发现真相,而齐襄公为与文姜长相厮守,不仅不罢手,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暗施毒手,导致鲁桓公惨死。之后事情传开,反连累周室嫁给齐襄公的王姬遭周围人揶揄耻笑,结果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此事也间接导致齐襄公决定在卫国储君争端中插了一手,从而迫使周庄王派人与齐襄公带领的齐宋陈蔡四国联军讲道理,最终结仇卫惠,其孙周惠王惨被提刀上洛逐出洛邑,从此周王室一蹶不振。而齐襄公也因为之后频繁与文姜私会,荒废朝政,最终在一次出外游玩时被砍成数段。

        话说齐僖公生有二女,皆绝色也。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另有表白在后。

        单说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山注|| 文姜的“文”应该是谥号〗

二、文姜德骨

        齐僖公次女文姜生的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可谓是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于是被经常在宫外乱来并食髓知味的世子诸儿看上,由于文姜幼年家教较严,少与其他异性交流。因此世子诸儿此后就经常入宫拜见父母,待拜见完后就赶紧去“看望”亲妹妹文姜,然后利用文姜“那方面”的无知,诱骗其做一些所谓“好玩”的游戏,终于得手。而齐僖公也是大意,完全没有想到这种情况,起初只当是兄妹情深,根本并未多想。结果等到发现时,两人的德骨关系已难以化解。

        齐僖公发现事态严重后,却是无可奈何,想重责却又下不去手。毕竟一个是未来储君,一个是掌上明珠,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只得另想办法:一方面禁止世子诸儿进宫问候;另一方面赶紧给世子诸儿、文姜分别张罗婚事。先是为世子诸儿一连求得宋、鲁、莒三国宗室之女为侧室,以收其心。然后又赶紧为文姜找婆家,要其远嫁出国,好让其与世子诸儿在心理和地理上彻底分开。

        齐僖公的首选目标是小霸郑庄公的世子姬忽,齐僖公想的是,虽然我闺女文姜有大问题,但你姬忽只是小国郑的一个区区世子,两边怎么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吧!大不了我再多搭些嫁妆就是了。可是万万没想到,面对这么丰厚的条件,郑世子忽竟然以“齐大非偶”给一口回绝了,这还不算完,因为世子忽担心齐僖公还有想法,之后就赶紧到小国陈迎娶了陈侯的闺女妫氏,以彻底断掉齐僖公的念想。

        当然郑世子忽的拒婚为其登基后因缺少大国臂助而最终被弑埋下了伏笔。不过郑世子忽拒婚之举却赢得了文姜的情夫齐世子诸儿的感激,所以后来当郑世子忽被郑臣高渠弥弑杀后,已是齐侯的齐世子诸儿主动出手,帮助郑国拨乱反正,并五马分尸高渠弥,狠狠地替郑世子忽报了杀身之仇。

        世子诸儿,原是个酒色之徒,与文姜虽为兄妹,各自一母。诸儿长于文姜只二岁,自小在宫中同行同坐,觑耍顽皮。及文姜渐已长成,出落得如花似玉,诸儿已通情窦,见文姜如此才貌,况且举动轻薄,每有调戏之意。

        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个不顾礼义的人,语言戏谑,时及闾巷秽亵,全不避忌。诸儿生得长身伟干,粉面朱唇,天生的美男子,与文姜倒是一对人品。可惜产于一家,分为兄妹,不得配合成双。如今聚于一处,男女无别,遂至并肩携手,无所不至。只因碍著左右宫人,单少得同衾贴肉了。也是齐侯夫妇溺爱子女,不预为防范,以致儿女成禽兽之行,后来诸儿身弑国危,祸皆由此。

        自郑世子忽大败戎师,齐僖公在文姜面前,夸奖他许多英雄,今与议婚,文姜不胜之喜。及闻世子忽坚辞不允,心中郁闷,染成一疾,暮热朝凉,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寝食俱废。有诗为证: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鸾凰不入情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

        世子诸儿以候病为名,时时闯入闺中,挨坐床头,遍体抚摩,指问疾苦,但耳目之际,仅不及乱。

        一日,齐僖公偶到文姜处看视,见诸儿在房,责之曰:“汝虽则兄妹,礼宜避嫌。今后但遣宫人致候,不必自到。”

        诸儿唯唯而出,自此相见遂稀。未几,僖公为诸儿娶宋女,鲁、莒俱有媵。诸儿爱恋新婚,兄妹踪迹益疏。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有诗为证:春草醉春烟,深闺人独眠。积恨颜将老,相思心欲燃。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

三、文姜出嫁

        看着年纪越来越大的文姜,齐僖公都快愁死了,再嫁不出去就成老姑娘了,虽然齐僖公从一开始就在封锁消息,但文姜与兄长德骨的丑事还是在诸侯圈中不断流传,甚至很大可能就是文姜的情夫亲哥哥世子诸儿故意传的,为的就是破坏掉情妹妹文姜的婚事,以待自己登基后就可以与文姜长相厮守了。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齐僖公一筹莫展,齐世子以为得计时,刚即位的鲁桓公忽然前来提婚了,齐僖公和世子诸儿都懵逼了,此时文姜名声臭得已经连小小郑国的一个区区世子都坚决不娶的地步了,而他鲁桓公煌煌周礼之国的堂堂君主竟然会主动求亲!难道是消遣齐国来了?当然不是,不久之后,鲁桓公为表诚意,先是派遣鲁国权臣公子翚面见齐侯,求娶文姜,而齐侯是想都没想,赶紧答应,管他什么原因,先答应再说。

        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09年)春正月,鲁桓公与齐僖公在嬴地会面确立婚事〖山注||《左传·桓公三年》——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当年秋,鲁国公子翚前来齐国迎亲〖山注||《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秋九月,齐侯爱女心切,亲自送女入鲁,在鲁国讙邑与鲁桓公会面,然后亲自将女儿拜托给鲁桓公后,才依依不舍的与女儿告别〖山注||《左传·桓公三年》——九月,齐侯送姜氏于。〗。回去后不久齐僖公就开始思念女儿,到冬天时,因担心鲁国太冷,女儿可能住不惯,就派自己的弟弟齐仲前往鲁国,关心一下文姜在鲁国的新生活是否惯意〖山注||《左传·桓公三年》——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待亲叔叔齐仲确定侄女文姜一切无恙后,才放心的回国去向兄长齐僖公复命〖山注||《左传·桓公三年》——冬,齐仲年来聘,致夫人也。〗

        文姜终于嫁出去了,齐僖公在确定文姜婚嫁后没有受到委屈,且女婿鲁桓公也没有因为女儿的前科而苛待女儿,也终于可以长出口气了。那么问题来了,鲁桓公为什么在明明知道文姜有大问题的情况下,依然以鲁侯之尊,主动迎娶文姜呢?这还要从鲁桓公不名誉的继位说起!

        周平王四十八年(鲁惠公四十六年,宋穆公六年,卫桓公十二年,元始前723年),鲁惠公薨逝前传位给嫡子鲁桓公,但此时鲁桓公太小,于是众人商议,拥立庶长子鲁隐公继位,等鲁桓公成年后,鲁隐公再还政于鲁桓公。鲁隐公乃是谦谦君子,并不贪恋君位,只不过是为了鲁国安危才勉强接过君位,于是等到鲁桓公快要成年时,鲁隐公立刻着手退位事宜。本来这应该是一段佳话,但奈何就在即将交接的档口,出现了变故。

        鲁隐公乃贤能之士,最难能可贵的是,其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只会空谈,鲁隐公行政,极为重视劳动实践。因此其身为君主,制定国策时,并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而是要亲自下田野近距离观察生产劳动〖山录||《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有这样的贤君治国,鲁国国力自然得到了大力发展,因此赢得了不少人心,但这却引起了鲁桓公一派的猜忌,他们担心鲁隐公是大奸若忠,想聚揽人心后拒绝还政。

        此时,鲁国权臣羽父发现有机可趁,于是偷偷向鲁隐公汇报鲁桓公一派的诽谤妄言,并提议先下手为强,除掉鲁桓公,这样一旦鲁隐公动手,羽父就可拿到鲁隐公的软肋,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万万没想到,鲁隐公竟然是个真君子,他直接严词申饬了羽父,并立刻着手安排还政事宜。

        羽父这下慌了,这可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等到鲁桓公继位,知道羽父曾提议除掉自己,那羽父可就不知要怎么死了。然后羽父思来想去,就直接恶向胆边生,连夜面见鲁桓公,自称冒死前来向鲁桓示警,说鲁隐公今天找自己商量的是如何除掉鲁桓公,并且羽父为了防止鲁隐公还权太快让自己的说辞穿帮,就又谎称,鲁隐公是打算先假意还政,等鲁桓放松警惕时再忽然一击致命。本来鲁桓公一派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致怀疑鲁隐公不会舍得如今的权势,正好此时羽父的谎话印证了担心,结果这可将鲁桓吓得要命,慌乱之下就直接许以重利,让羽父出手弑杀鲁隐公。

        条件一谈妥,羽父立刻拍着胸脯答应,很快其就在鲁桓公一脉的帮助下成功弑杀了鲁隐公,之后鲁桓公成功继位。然后就傻眼了,因为无论鲁桓公怎么调查,结果都反映,鲁隐公是真的真心实意的要还政。虽然弑君时栽赃寪氏为凶手,并及时诛杀了所谓凶手,但鲁人又不傻,寪氏和鲁隐公那可是铁磁,鲁隐公出外常去寪氏家借宿,这么铁的关系,然后你跑过来说寪氏是凶手?〖山录||《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氏,立桓公而讨氏,有死者。〗

        这下事情就大条了,本能名正言顺继位的鲁桓公变成弑君篡位的得国不正了,而羽父本来就是鲁国权臣,根本不能随意拿捏,并且就算鲁桓公想揭穿羽父的阴谋也没用了,毕竟这事怎么算都是自己才是弑君的正主。最后鲁桓公只能硬撑到底,坚称是寪氏弑杀鲁隐公。

        但嘴硬很简单,可后面怎么办?这鲁桓公的说辞可是根本没人信,否则孔子看到的鲁国史书怎么会是:“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要知道,后世鲁桓公的子孙可一直执着政呢,就连在鲁国无法无天、为非作歹的鲁国三桓也是鲁桓公的正牌子孙,但鲁国史书上这句话却一直没有改过,这就说明,这场弑君案在当时是事实清楚明白,根本没有任何狡辩搪塞余地的铁案。

        鲁桓公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他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就完全丧失了,毕竟你既然可以弑君上位,那为什么其他鲁公子就不能呢?一旦这一观点成为共识,鲁桓公可就彻底完了——弑君?很难吗?谁不会啊!

        一般应对得国不正带来的反噬,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引入强援,即先依靠外力稳定局势,只要局势稳定了,其他问题就有了腾挪的空间。那应引入那一路强援呢?然后鲁桓公就将视线移向了邻居齐国,如今天下还有哪一路强援会比齐国更给力呢,且齐鲁临近,出了事也好照应。

        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09年)得国不正的鲁桓公为了稳定鲁国政局,正式向齐僖公提亲。齐僖公闻报大喜,眼泪都快乐出来了。遂立刻于当年夏亲自前往蒲地与鲁桓公商量婚事。翁婿二人相谈甚欢,很快敲定了结婚事宜。

        鲁桓公很上道的没有提出任何关于文姜德骨等可能会让老丈人下不来台的问题,而齐僖公也是感动的不能行,不仅从快从厚的将闺女嫁给鲁桓公,还不顾群臣劝阻,执意亲自送嫁文姜入鲁国,他要亲自为自己这个好女婿站台,看鲁国还有哪个不长眼的敢再欺负我的乖女婿。于是几个月后,就在当年的九月,齐僖公准备了一大堆的嫁妆和滕奴,亲自押送,浩浩荡荡的前往鲁国送亲。

        要知道,即使是在开明的今日,也万万没有老丈人亲送嫁闺女的道理,更何况周礼明文规定“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即就算是周天子娶妻,也不能要求老丈人送亲,更何况只是鲁桓公区区一诸侯呢〖山注||《左传·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但齐僖公就是这样做了,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09年)秋九月,齐僖公不顾众人反对,亲送文姜入鲁,又在讙地与鲁桓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为鲁国上下营造出一种齐僖公将不惜一切代价硬挺亲女婿的凶猛架势〖山注||《左传·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讙,非礼也。〗

        果然有了齐僖公这个老丈人的强势站台,鲁桓公立刻稳定了政局,很快就浇灭了那些起异心的公子们的妄念,成功坐稳了君位。但是,代价呢?鲁桓公虽然成功稳定了局势,但却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情敌,没错,正是文姜的情夫姘头齐世子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而齐襄公继位后,为了能跟文姜长相厮守,竟直接伺机刺杀了鲁桓公,最终导致鲁桓公身死名裂且为天下笑。

        却说鲁桓公即位之年,年齿已长,尚未聘有夫人。

        大夫臧孙达进曰:“古者,国君年十五而生子。今君内主尚虚,异日主器何望?非所以重宗庙也。”

        公子翚曰:“臣闻齐侯有爱女文姜,欲妻郑世子忽而不果,君盍求之?”

        桓公曰:“诺。”即使公子翚求婚于齐。

        齐僖公以文姜病中,请缓其期。宫人却将鲁侯请婚的喜信,报知文姜。文姜本是过时思想之症,得此消息,心下稍舒,病觉渐减。

        及齐、鲁为宋公一事,共会于稷,鲁侯当面又以姻事为请,齐侯期以明岁。

        至鲁桓三年,又亲至嬴地,与齐侯为会。齐僖公感其殷勤,许之。鲁侯遂于嬴地纳币,视常礼加倍隆重。

        僖公大喜,约定秋九月,自送文姜至鲁成婚,鲁侯乃使公子翚至齐迎女。

        齐世子诸儿闻文姜将嫁他国,从前狂心,不觉复萌,使宫人假送花朵于文姜,附以诗曰: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得诗,已解其情,亦复以诗曰: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诸儿读其答诗,知文姜有心于彼,想慕转切。

        未几,鲁使上卿公子翚如齐,迎取文姜。齐僖公以爱女之故,欲亲自往送。诸儿闻之,请于父曰:“闻妹子将适鲁侯,齐、鲁世好,此诚美事。但鲁侯既不亲迎,必须亲人往送。父亲国事在身,不便远离,孩儿不才,愿代一行。”

        僖公曰:“吾已亲口许下自往送亲,安可失信?”说犹未毕,人报:“鲁侯停驾邑,专候迎亲。”

        僖公曰:“鲁,礼义之国,中道迎亲,正恐劳吾入境。吾不可以不往。”

        诸儿默然而退,姜氏心中亦如有所失。

        其时,秋九月初旬,吉期已迫,文姜别过六宫妃眷,到东宫来别哥哥诸儿。诸儿整酒相待,四目相视,各不相舍,只多了元妃在坐。且其父僖公遣宫人守候,不能交言,暗暗嗟叹。

        临别之际,诸儿挨至车前,单道个“妹子留心,莫忘‘叮咛'之句。”

        文姜答言:“哥哥保重,相见有日。”

        齐僖公命诸儿守国,亲送文姜至,与鲁侯相见。鲁侯叙甥舅之礼,设席款待,从人皆有厚赐。僖公辞归,鲁侯引文姜到国成亲。

        一来,齐是个大国,二来,文姜如花绝色,鲁侯十分爱重。三朝见庙,大夫宗妇,俱来朝见君夫人。僖公复使其弟夷仲年聘鲁,问候姜氏。自此齐、鲁亲密,不在话下。

        无名子有诗,单道文姜出嫁事。诗云:从来男女慎嫌微,兄妹如何不隔离。只为临歧言保重,致令他日玷中闱。

四、郑庄不朝

        周幽王十一年(郑桓公三十六年,元始前771年),幽王之废太子宜臼与申侯,里通外夷勾结犬戎弑杀幽王,并一举攻破镐京,灭亡西周。后周国一分为二,西周后主余臣,乃幽王之弟,亡国后,在西虢等诸侯的帮助下在携地建立西周流亡政府,是为西周携惠王。而废太子宜臼则在秦、郑、鲁、申等国的支持下东迁中原,自封天王,是为东周平王。

        周平王二十一年(郑武公二十一年,晋文侯三十一年,元始前750年),晋文侯袭杀周携惠王,西周流亡政府灭亡,东周平王成为了毫无争议的周天子。论功行赏之时,晋文侯为首功获得重赏,而此时辅弼周平王的郑武公则被正式认命为世卿,平王约定,郑伯世世代代都为周国上卿,以与大周休戚与共,同享富贵。

        周平王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元始前744年),郑武公薨逝,临终前将儿子寤生托孤于平王。此时寤生之母武姜,乃申侯之女,欲发挥老申家的传统艺能——里挑外撅——去废长立幼以乱郑国之政。而周平王没有辜负郑武公之托,遂以王命册封寤生为郑伯,是为郑庄公。并准其继承郑武公的大周世卿之位。

        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22年)夏五月,郑庄公克段于鄢,一举废掉了图谋不轨的太后武姜和弟弟公子段,成功补全了郑国的小霸之基。之后郑庄公便正式开启了自己假天子以令诸侯的谋霸之路〖山录||《左传·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郑庄公二十四年,元始前720年)三月庚戌,周平王驾崩,此时偌大的周王室已经连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来了,无奈之下周王室只得于当年秋,派武氏子到鲁国打秋风,结果被鲁人在史书上发了好一阵牢骚〖山录||《左传·隐公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后平王太孙继位是为周桓王。

        同年,刚继位的周桓王因当年其父太子狐留学新郑时意外身亡,就欲废黜郑庄公的世卿之位,遂命虢公入朝为官,以分郑庄的大周世卿之权。郑庄公大怒,于当年四月盗割周国附属国苏国首都温地之麦,欲迫使桓王收回成命,但周桓王年轻气盛拒不就范。郑庄公勃然大怒,直接于当年秋,盗割周国首都洛邑成周的麦子,施以颜色,至此周郑正式交恶〖山录||《左传·隐公三年》——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郑庄公二十五年,元始前719年)秋,周桓王勃然大怒,卫公子州吁遂兴鲁宋陈蔡卫五国之兵伐郑大罪,后五国联军围郑国首都新郑东门五日,割麦而还〖山录||《左传·隐公四年》——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郑庄公二十七年,元始前717年)冬,周都洛邑粮荒,请籴于诸侯,郑庄公欲缓和周郑关系,亲自携带粮食看望周桓王,但周桓王余怒未消,且认为郑庄公是来看笑话的,遂趁机刁难郑庄公,郑庄公大怒,拂袖而去,至此之后郑庄公听调不听宣,周郑关系进入冰点〖山录||《左传·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周桓王五年(鲁隐公八年,郑庄公二十九年,元始前715年)三月,郑庄公宣布从此之后郑国不再陪同周天子祭祀泰山,让周桓王自己玩去。为了将事情做绝,郑庄公直接将当年周天子所赐的泰山之祀拿出,以与鲁国交换天子当年赐给鲁国的许田。为了说动鲁隐公,郑伯承诺之后郑国将每年派人前来祭祀鲁周公旦。周桓王闻讯大怒,当年夏进封虢公为大周上卿,以代郑伯世卿之位〖山录||《左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

        周桓王六年(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三十年,元始前714年),郑庄公假天子以令诸侯,假传天子王命,传檄诸侯讨伐宋国。次年夏郑齐鲁三国伐宋,大败宋国。但战前,召集诸侯时,郕国以此为假命,拒不奉诏;而战后,郑国收取鲁之许田时,许国以此为乱命,拒不奉陪。郑庄公大怒,败宋后立刻起兵先伐郕,入之;后破许,分之〖山录||《左传·隐公十年》——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山录||《左传·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

        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郑庄公三十二年,元始前712年),狡猾的郑庄公在伐许胜利后,竟然以献捷为名,向周天子复此前所假传的伐宋之命。郑庄公此举名为献捷,实为示威。而周桓王也不是吃亏的主,就索性来了个假戏真做,明面上“只”收取郑国四邑作为战利,然后“直接”赐封郑国一都十一邑作为奖赏。周桓王此举看似很大方,但其实这一都十一邑乃是周之附属国苏国的国都和领土,郑庄公想吃到,需要先摆平苏国君主苏忿生,但周国软磨硬泡几十年也一直未能收服苏国君主,而郑庄公若想吞下,就不知要到何年月了。郑庄公心中大怒,但奈何做戏做全套,只能忍痛割去四邑,换取一张关于苏国归属权的空头诏书〖山录||《左传·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蒍 、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周桓王九年(鲁桓公元年,郑庄公三十三年,元始前711年),摆平许国的郑庄公,正式与鲁国进行换田仪式,用郑之泰山祊换取鲁之许籍田。此时新君鲁桓公弑兄篡位,得国不正,故有求于郑,因此仪式十分顺利,郑庄公大悦,遂赏赐鲁桓公玉璧,并与鲁桓公在越地会盟,正式承认了鲁桓公的鲁侯身份〖山录||《左传·桓公元年》——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盟曰:“渝盟,无享国。”

        小霸郑庄公的一系列僭越之举彻底激怒了周桓王,周桓王于是废掉郑庄公的周国上卿之位,并正式废除了周平王所定的郑伯世为周卿的遗命,至此之后郑伯再未能入周为卿。郑庄公闻讯后,勃然大怒,传命之后郑国不再朝贡周王,两国至此一刀两断!〖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话分两头。再说周桓王自闻郑伯假命伐宋,心中大怒,竟使虢公林父独秉朝政,不用郑伯。郑庄公闻知此信,心怨桓王,一连五年不朝。

五、天子伐郑

       郑庄公假天子以令诸侯,假传王命,联合齐鲁两国讨伐宋、郕、许三国,功成后郑庄公故意将其假传王命代天子讨伐三国的胜利喜报献捷于周天子。周桓王大怒,但又不能揭穿,否则就向天下人暴露了自己无法约束臣下的窘境,甚至会削弱王命的权威。毕竟此事如果坐实,任何人都能理直气壮的以“王命该不会是假的吧”为由搪塞真王命。

        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郑庄公三十二年,元始前712年),郑庄公献捷时,周桓王只能暂时默认郑庄公假天子以令诸侯的恶劣行径。但之后,怀恨在心的周桓王就立刻找了个其他借口,彻底剥夺了郑伯的所有周朝政务,并全部交给了新上卿虢公。以防止郑庄公再假传王命胡搞乱搞。郑庄公闻讯大怒,郑国遂连续五年不再朝拜周天子。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秋,周桓王被郑伯不来朝拜的无理之举彻底激怒。遂决定尽起刀兵,御驾亲征。同时以真王命征调陈、蔡、卫三国一同出兵伐郑。其中蔡卫之兵由虢公林父统领,属右军;陈国之兵由周公黑肩带领,属左军;周桓王则亲自坐镇中军统领周国嫡系精锐。待三军齐备后,天子周桓王立刻挥师伐郑〖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桓王曰:“郑寤生无礼甚矣。若不讨之,人将效尤。朕当亲帅六军,往声其罪。”

        虢公林父谏曰:“郑有累世卿士之劳,今日夺其政柄,是以不朝。且宜下诏征之,不必自往,以亵天威。”

        桓王忿然作色曰:“寤生欺朕,非止一次,朕与寤生誓不两立!”乃召蔡、卫、陈三国,一同兴师伐郑。

六、陈国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秋,周桓王率领周陈蔡卫四国之兵讨伐郑庄公。那么问题来了,陈侯乃是郑庄公的亲家翁,早年,陈侯之女妫氏嫁予郑世子忽为妻,此时的陈国怎么会跟着周天子伐郑呢?如果说陈侯是迫于王命,那随便派些军队说的过去就行了,但陈国派出的军队竟然和蔡卫两国派来的军队之和相当,结果就是蔡卫勉强组成一军,而陈自成一军。那这陈国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卖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陈国虽然的确与郑国是姻亲之国,但不承想就在几个月前老陈侯陈桓公去世了,本来这也没什么,郑世子忽的老丈人虽然薨逝了,但大舅哥还在,大舅哥继位后,说什么也不能太难为妹夫家啊,然后问题就出现在了这里。大舅哥继位自然不会为难妹夫,但如果大舅哥没能继成位呢?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春正月甲戌,郑庄公的亲家翁陈桓公薨逝,郑世子忽的大舅哥陈世子免继位,但就在此时,陈桓公的弟弟公子佗突然发动政变,一举弑杀世子免,自立为君。而公子佗弑侄篡权后,因得国不正,无法服众,只能请求周天子的承认和册封。而本来周桓王是不愿册封此等乱臣贼子的,可他更不希望让郑世子忽的二舅哥继位,于是权衡之后,周天子就决定以承认公子佗为条件征调陈国军队伐郑,从而让公子佗献上投名状,以示陈国至此彻底斩断和郑国的姻亲之属。公子佗大喜,而为了进一步取悦周天子,遂一步到位尽起陈兵以助周伐郑〖山录||《左传·桓公五年》——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是时陈侯鲍方薨,其弟公子佗字伍父,弑太子免而自立,谥鲍为桓公。国人不服,纷纷逃散。周使征兵,公子佗初即位,不敢违王之命,只得纠集车徒,遣大夫伯爰诸统领,望郑国进发。

        蔡、卫各遣兵从征。桓王使虢公林父将右军,以蔡、卫之兵属之;使周公黑肩将左军,陈兵属之。王自统大兵为中军,左右策应。

七、繻葛争锋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秋,周天子陈兵郑国繻葛,亲自伐郑问罪。由于周天子此时还占据着绝对大义,因此没有诸侯国敢来相助郑国。但郑庄公又岂是好相与的,昔年敢当庭逼迫周平王将周桓王的亲爹太子狐送到郑国为人质,还让太子狐死得不明不白,更离谱的是最后郑庄公还什么事也没有,跟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在周国当世卿。此等狠人此时岂会服软谢罪,并且其早看周桓王不顺眼了,因此郑庄公就打算过过招,狠狠的教训一下周桓王这位小同志。于是郑庄公同样率大军陈兵繻葛,以与周军对峙。

        但天子六师,诸侯二师,此次天子动用了三军之兵,但郑庄公却只有二师之卒,双方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差距,那郑庄公究竟应该怎么打才能弥补兵力劣势呢?郑庄公在研究完周天子的布局后,发现周桓王使用的是“凸”型阵,即周天子亲率的天子嫡系军队为中军,实力最强;而侧翼左右两军是由陈蔡卫诸侯助拳之军组成,实力最弱。周天子是打算自己亲率中军碾压郑军,而诸侯只用护住中军两边侧翼,不使郑军包抄轻易切断中军即可。因此周天子就将最精锐的部队一股脑全部投入到自己直辖的中军,妄图一击而凿穿郑阵,然后切割穿插、分而破之,从而能轻松击败郑庄公。

        研究完周桓王的部署后,郑庄公则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使用“凹”型阵,即自己坐镇的中军兵力最少,从而将战车和兵力尽量分配给侧翼的左右二拒。开战后由左右二拒为主力,务使二拒能率先击溃敌军的左右二军,然后顺势左右包抄前后夹击周军,即可大获全胜。于是郑庄公部署军队,命曼伯统帅右拒对阵周左军的陈兵,祭仲统帅左拒对阵周右军的蔡卫之兵,而郑庄公自己则率领原繁、高渠弥等大将,统帅兵力最少的中军,直面周桓王最精锐的天子中军〖山录||《左传·桓公五年》——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

        郑庄公闻王师将至,乃集诸大夫问计。群臣莫敢先应。

        正卿祭足曰:“天子亲自将兵,责我不朝,名正言顺,不如遣使谢罪,转祸为福。”

        庄公怒曰:“王夺我政权,又加兵于我,三世勤王之绩,付与东流。此番若不挫其锐气,宗社难保!”

        高渠弥曰:“陈与郑素睦,其助兵乃不得已也。蔡、卫与我夙仇,必然效力。天子震怒自将,其锋不可当,宜坚壁以待之,俟其意怠,或战或和,可以如意。”

        大夫公子元进曰:“以臣战君,于理不直,宜速不宜迟也。臣虽不才,愿献一计。”

        庄公曰:“卿计如何。”

        子元曰:“王师既分为三,亦当为三军以应之。左右二师,皆结方阵,以左军当其右军,以右军当其左军,主公自率中军以当王。”

        庄公曰:“如此可必胜乎?”

        子元曰:“陈佗弑君新立,国人不顺,勉从征调,其心必离,若令右军先犯陈师,出其不意,必然奔窜。再令左军径奔蔡、卫,蔡、卫闻陈败,亦将溃矣,然后合兵以攻王卒,万无不胜。”

        庄公曰:“卿料敌如指掌,子封不死矣。”

        正商议间,疆吏报:“王师已至葛,三营联络不断。”

        庄公曰:“但须破其一营,余不足破也。”

        乃使大夫曼伯,引一军为右拒;使正卿祭足引一军为左拒;自领上将高渠弥、原繁、瑕叔盈、祝聃等,建“蝥弧”大旗于中军。

        祭足进曰:“‘蝥弧'所以胜宋、许也。‘奉天讨罪',以伐诸侯则可,以伐王则不可。”

        庄公曰:“寡人思不及此。”即命以大旆易之,仍使瑕叔盈执掌,其“蝥弧”置于武库,自后不用。

八、鱼丽绝天大阵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秋,周郑两军在繻葛对峙。周军是将核心战力投入到周桓王的天子中军,以天子中军为主力,诸侯杂军为左右侧翼,辅助天子中军。而郑军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核心战力投入到左右二拒,只留少部分兵力为中军,即以左右二拒为主力,中军为辅助保证左右二拒不被分而击之即可。

        而郑庄公为了不让周桓王看清郑军部署的虚实察觉己方的战略意图,竟然是直接坐镇兵力最少的中军。此举极为冒险,但这样做一则由郑庄公亲自指挥中军,可大大提升中军士气,增强中军战斗力;二则可迷惑敌军,从而导致敌方误判,毕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谁也不会想到,郑庄公会将自己置于兵力最少,敌人最强,形势最危险的位置,而察觉不出异样的周桓王就会按照原有阵型进攻,从而郑庄公就能为左右二拒的包抄合围创造战机。

        但问题来了,虽然郑庄公的这个战略部署可行性的确很强,毕竟周桓王的左右两军是诸侯兵卒杂合而成,战斗力较弱,用郑军主力冲击的确可以冲溃,但问题是,作为代价郑庄公坐镇的中军兵力却最弱,但其面对的却是周桓王亲自率领的主力,最强的天子中军。如果在郑军左右二拒完成包抄前,周桓王抢先凿穿郑庄公所率最弱的中军,那不要说包围,可能郑庄公会被当场俘虏,从而直接结束战斗。

        但郑庄公又岂能不知自己兵力部署的核心问题,不过其依然选择如此,这倒并不是郑庄公狂妄无知赌性重,而是因为郑庄公手上还有一张超级王牌——春秋第一杀阵——鱼丽绝天大阵。正所谓,天地人才颠倒推,玄中妙算多是非。天子踏上不归路,血溅征衣难回归。

        鱼丽者,《诗经·鱼丽》也,古人常在水流平缓处垒筑河梁,搭木成桥,以便人们渡河。然后渔民就发现了商机,于是就在桥墩间布下网罶,这样鱼儿从桥下游走时,会主动避开桥墩,然后就进网罶中了,而渔人只需要过一段时间取回网罶即可轻松猎获鱼鲜。故《诗经·鱼丽》赞曰: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而鱼丽绝天大阵就是采用的这个原理,本来每排战车应该是密集排列的,但由于郑庄公需要将大量战车投入左右二拒,因此中军的战车量就极为有限,为了弥补战车的不足,郑庄公就让战车如桥墩一样,彼此之间留下不小的空隙,但是这空隙可不是任敌军凿穿通过用的,恰恰相反,之后郑庄公会在空隙的后方埋伏大量的步兵。天子中军战车冲过来后,会自然而然的通过空隙,以与郑军战车错车互杀,而正当周军车兵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郑车上的时候,埋伏在郑车后的步兵会忽然杀出,突然攻击周车,从而如同网罶般困住乃至击杀周军车兵。

        于是郑庄公在开战前,亲率中军在繻葛城下布出鱼丽绝天大阵,即甲车如桥墩般,以二十五乘为一排,车间空隙后再埋伏着二十五名甲士步兵组成的网罶方阵。而鱼丽绝天大阵为防御型杀阵,开战时,鱼丽阵中的战车要如同桥墩般静止或缓行,否则作为网罶的步兵一旦跟不上车速,阵型就垮了。而等到对方战车如鱼儿般入阵后,立时发动大阵,只待敌方战车穿过空隙,与郑车贴车搏杀时,网罶步兵立刻杀出,偷袭周车,进而缠斗甚至绞杀周车。从而为左右二拒的包抄赢取时间。而由于用步兵围殴有坚固战车护甲防护的车兵是十分困难和危险的事情,因此就必须由郑庄公亲自入阵中居中指挥,方能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合理调配兵力进行局部微操,进而保证步兵有足够的力量和士气维持网罶方阵不被周军战车冲垮,此即为鱼丽绝天大阵的运作原理和诀窍关键〖山录||《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高渠弥曰:“臣观周王颇知兵法,今番交战,不比寻常。请为‘鱼丽'之阵。”

        庄公曰:“‘鱼丽阵'如何?”

        高渠弥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阙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此阵法极坚极密,难败易胜。”

        庄公曰:“善”。

        三军将近葛,扎住营寨。桓王闻郑伯出师抵敌,怒不可言,便欲亲自出战,虢公林父谏止之。

        次日,各排阵势,庄公传令:“左右二军,不可轻动,只看军中大旆展动,一齐进兵。”

九、射王中肩

        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三十七年,陈桓公三十八年,蔡桓侯八年,卫宣公十二年,元始前707年)秋,周郑繻葛大战正式开启,郑庄公立刻命正卿祭足统帅左阵攻击对方右军蔡卫之师;大夫曼伯统帅右阵攻击对方左军陈师〖山录||《左传·桓公五年》——战于繻葛,命二拒曰:“ 动而鼓。”〗。然后郑庄公率郑军其余大将稳守鱼丽大阵生扛周天子最精锐的中军王师。

        果然左军陈师由于并非真心伐郑,因此一触即溃,很快就被冲散。而右军的蔡卫之兵看到左军溃败后,立刻心慌,很快也开始溃败〖山录||《左传·桓公五年》——蔡、卫、陈皆奔。〗。然后郑国左右二拒立刻顺势包抄天子中军,然后配合郑庄公指挥的中军,从三个方向围攻碾压周天子所在的中军王师〖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

        此时攻守已经易势,而郑庄公中军的鱼丽大阵依然如墙而立,顽强的阻挡天子中军的前进,使其无法向前获得战车腾挪空间,而左右二拒则从两侧不断压缩天子中军的战斗空间,从而对周军进行全方位的碾压〖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王卒大败。〗

        周桓王见郑军势不可当,自己向前无法破阵,向后又要承受左右夹击,无奈之下周桓王只能立刻传令撤退,趁着郑军尚未合套,赶紧突围。而撤退过程中,周桓王身先士卒亲自断后。此时郑将祝聃看到后,当机立断引弓便射,一箭正中周桓王肩。但好在周王身穿甲胄,防住了此箭,伤情倒是并不严重〖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郑庄公发现祝聃箭射天子后,大惊,立刻鸣金收兵,生怕这帮愣头青真敢阵斩天子。毕竟东周天子再废也是天下共主,在新的秩序没有建立起来前,天子是绝不能轻易战死,更不能战死在郑国手中,否则那郑国的乐子可就大了,弑杀天子的大罪,祝聃的这条命可不够偿,之后周围诸侯是绝不介意趁机齐殴郑国以为天子报仇〖山录||《左传·桓公五年》——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郑庄公收兵之后,立刻派人打听,当知道天子无恙后,才放下心来。为避免事态继续扩大,郑庄公连夜命正卿祭足准备12头牛,100只羊,100多车粮食,赶紧送往周营请罪。周桓王虽心有不甘,但奈何形势比人强。统领四国大军尚且大败,而现在只剩下些许残兵败将,再打下去也只是自取其辱而已,于是不久后便满怀不甘的返程归周〖山录||《左传·桓公五年》——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回到洛邑后,越想越气的周天子就欲传檄天下,再次统兵伐郑,但却被群臣强行劝住,毕竟这次再传檄四方,就是直接告诉诸侯,上次周天子以四国大军伐郑,竟被郑伯以一国之力击败,甚至还差点让郑伯阵斩天子,这样自彰其败,周室的脸面可就真丢光了。而若传檄四方之后,诸侯嫌弃天子没用而没有人前来助战,那可就是在周王室已经丢掉的脸面上又狠踩了两脚,这以后天子还怎么混。好在周桓王还没有失智,最终心不甘情不愿的就此罢手。

         周郑的这场繻葛大战,可谓是郑庄公的巅峰之战,后世在讨论春秋五霸人选时,前四位——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少有争议,只有第五位,则一直在勾践夫差和宋襄公之间激烈争夺,而郑庄公偶尔也会冒冒头,不过最后一般是将其定在小霸位置上,而其能够登上小霸之位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功绩就是这次差点阵斩天子的大风头。

        而对于另一方的东周,在此战之后,颜面是彻底扫地,东周天子几乎快连吉祥物都不如。直到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成就霸业,才让东周天子的地位有所回升,至少能够勉强保持一个吉祥物应有的尊严。

        郑庄公,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当其时,天子暗弱诸侯不附,南夷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此时稍有差池,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等无数先贤守护的文明火种就有熄灭之危,若真如此,我们可能就要如同其他古文明一般,重归野蛮混沌,只留下些断壁残垣静静的等待千百年后与后人们的意外相遇。

        而正在这千钧一发之计,郑庄公挺身而出,尝试开辟了一条假天子以令诸侯的全新道路。假者,借也!郑庄公凭借自己大周世卿的权柄,借天子之命号令诸侯,以试图终结诸夏一盘散沙的状况,防止各自为政的诸侯被戎夷一一攻破。期间郑伯北援齐公以击戎狄;南会蔡侯谋御楚荆;除暴安良,联齐鲁以安许宋;急公好义,为弱邾而伐暴强。

        但可惜周室世衰,能借出的力量越来越少,假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逐渐难以为继,此法最终是以周惠王与郑厉公的翻脸而彻底宣告失败。但即使如此,郑庄公的制度探索,依然成功的启迪了后来者。郑庄公薨逝后的第十六年,华夏东方太公之裔齐桓公横空出世,他在总结郑庄公假天子以令诸侯谋霸方式的经验教训后,毅然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开创了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全新打法。至此春秋正式开启了霸主政治,诸夏万民重凝,华夏文明得全,而此举也为后来的七雄争霸天下一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最终使中华文明摆脱了上古文明的终焉魔咒得以延绵至今。 

        且说桓王打点一番责郑的说话,专待郑君出头打话,当阵诉说,以折其气。郑君虽列阵,只把住阵门,绝无动静。桓王使人挑战,并无人应。

        将至午后,庄公度王卒已怠,教瑕叔盈把大旆麾动,左右二拒,一齐鸣鼓,鼓声如雷,各各奋勇前进。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周公黑肩阻遏不住,大败而走。再说祭足杀入右军,只看蔡、卫旗号冲突将去,二国不能抵当,各自觅路奔逃。

        虢公林父仗剑立于车前,约束军人:“如有乱动者斩!”祭足不敢逼。林父缓缓而退,不折一兵。

        再说桓王在中军,闻敌营鼓声震天,知是出战,准备相持。只见士卒纷纷耳语,队伍早乱。原来望见溃兵,知左右二营有失,连中军也立脚不住。却被郑兵如墙而进,祝聃在前,原繁在后,曼伯、祭足亦领得胜之兵,并力合攻。杀得车倾马毙,将陨兵亡。

        桓王传令速退,亲自断后,且战且走。祝聃望见绣盖之下,料是周王,尽著眼力觑真,一箭射去,正中周王左肩。幸裹甲坚厚,伤不甚重。祝聃催车前进,正在危急,却得虢公林父前来救驾,与祝聃交锋。原繁、曼伯一齐来前,各骋英雄,忽闻郑中军鸣金甚急,遂各收军。

        桓王引兵退三十里下寨。周公黑肩亦至,诉称:“陈人不肯用力,以至于败。”

        桓王赧然曰:“此朕用人不明之过也。”

        祝聃等回军,见郑庄公曰:“臣已射王肩,周王胆落,正待追赶,生擒那厮,何以鸣金?”

        庄公曰:“本为天子不明,将德为怨,今日应敌,万非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无陨足矣,何敢多求?依你说取回天子,如何发落?即射王亦不可也。万一重伤殒命,寡人有弑君之名矣。”

        祭足曰:“主公之言是也。今吾国兵威已立,料周王必当畏惧。宜遣使问安,稍与殷勤,使知射肩,非出主公之意。”

        庄公曰:“此行非仲不可。”命备牛十二头,羊百只,粟刍之物共百余车,连夜到周王营内。

        祭足叩首再三,口称:“死罪臣寤生,不忍社稷之陨,勒兵自卫,不料军中不戒,有犯王躬,寤生不胜战兢觳觫之至!谨遣陪臣足,待罪辕门,敬问无恙,不腆敝赋,聊充劳军之用,惟天王怜而赦之。”

        桓王默然,自有惭色。虢公林父从旁代答曰:“寤生既知其罪,当从宽宥,来使便可谢恩。”祭足再拜,稽首而出,遍历各营,俱问:“安否?”

        史官有诗叹云:漫夸神箭集王肩,不想君臣等地天。对垒公然全不让,却将虚礼媚王前。

        又髯翁有诗讥桓王,不当轻兵伐郑,自取其辱。诗云:明珠弹雀古来讥,岂有天王自出车?传檄四方兼贬爵,郑人宁不惧王威!

        桓王兵败归周。不胜其忿。便欲传檄四方,共声郑寤生无王之罪。

        虢公林父谏曰:“王轻举丧功。若传檄四方,是自彰其败也。诸侯自陈、卫、蔡三国而外,莫非郑党。征兵不至,徒为郑笑。且郑已遣祭足劳军谢罪,可借此赦宥,开郑自新之路。”桓王默然。自此更不言郑事。

        却说蔡侯因遣兵从周伐郑,军中探听得陈国篡乱,人心不服公子佗。于是引兵袭陈,不知胜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09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东周列国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