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在鬼本里的结局圆上了所有伏笔?严丝合缝?
讨论人物包括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甄英莲(香菱)、花袭人。
薛宝钗:逼走贾宝玉后改嫁贾雨村,后来贾雨村获罪抄家,薛宝钗在发配路上冻死雪中。
①第5回:齐眉举案(形容夫妻俩相互尊敬,生活和谐)
第8回甲戌本回前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道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第20回脂批: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第21回脂批: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
②“钗于奁内待时飞”是化用了典故的。据《太平御览》记载,“汉武帝时,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如果这句诗真是伏笔的话,那么也应该伏这样的剧情:薛宝钗得知贾雨村想要谋害自己,在贾雨村来到之时使计机智逃脱,贾雨村落得一场空。
③第38回,薛宝钗写了一首讽刺世人的《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讽刺的就是那些表面读圣贤书实则心术不正的男人。
④第42回,薛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⑤书中与薛宝钗有关的诗句:
金簪雪里埋。(第5回。了解一下“分钗”的典故)
琴边衾里总无缘。(第22回)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第28回。事实上本回所有酒令都是倒叙的,可以去看冯紫英、蒋玉菡行的酒令,且“悲愁喜乐”不符合《红楼梦》的叙事基调。鬼本里薛宝钗脱衣服荡秋千勾引贾雨村,但《红楼梦》第63回写贾珍的妾室佩凤、偕鸾荡秋千,旁边有这样一条脂批:大家千金不令作此戏,故写不及探春等人也。)
珍重芳姿昼掩门[蒙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第37回)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第38回)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第62回)
敲断玉钗红烛冷(第62回)
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此句脂批化用“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意思是说树长错了土壤,便不会存活。表达了对人才惨遭埋没的叹惋。
第5回,《终身误》里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化用“袁安卧雪”之典,指高士安贫乐道、高风亮节的生活情操。
第40回,写薛宝钗居住的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林黛玉:血战大观园,事败后为了守贞吊死林中。
①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在诗文方面卓有才华为“咏絮才”。
如果非要说谢道韫在孙恩起义中率领侍女挥刃入敌群,手杀数人而被称为“咏絮才”的话,那为什么被作者称赞具有“停机德”的薛宝钗会在鬼本里如此不堪?“停机德”典故的主人公乐羊子妻规劝丈夫要做到拾金不昧;规劝丈夫不要中断学业以就懿德;规劝婆婆不要食用误入自家的邻居家的鸡;最后面对盗贼的威胁不愿屈服自刎而死。大家自行对比鬼本里的薛宝钗形象。
热知识:谢道韫被俘后坚贞不屈,被孙恩释放,重归故里,一直寡居于会稽。结局并不是上吊自尽。
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此句脂批化用“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意思是说树长错了土壤,便不会存活。表达了对人才惨遭埋没的叹惋。
“寓意深远”看到了吗?而且就算忽略这条脂批,上吊也不对应画面。林黛玉对应玉带,可是画上并没有绳子,难道林黛玉是用树枝自己勒死自己的?
③第3回回后批:[蒙: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
第18回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牡丹亭》里杜丽娘于中秋夜伤情病逝)
第21回脂批:颦儿之泪枯
第22回: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庚辰双行夹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第24回回后批:[蒙回末总评:冷暖时,只自知,金刚卜氏浑闲事。眼中心,言中意,三生旧债原无底。任你贵比王侯,任你富似郭石,一时间,风流愿,不怕死!]
看过早期完整版《红楼梦》的富察明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历时较久,顽固难治的病)续红丝?
④作者: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第3回)
林黛玉: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第32回)
王熙凤: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第55回)
兴儿: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地叫他‘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第65回)
史湘云:都是你病的原故,所以……(第76回)
而鬼本里的林黛玉,在长期误服了虎狼之药后,还能在家败之时拖着病体到深山老林里,自己将自己活活吊死,可谓是“身强力壮”。
贾元春:在满朝文武都在的情况下被皇帝从后宫派到战场上去鼓舞士气,最后被诬陷扣上通敌的帽子,皇帝下令将其剁成肉酱。
①第78回是这样讲述林四娘的故事的: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
《红楼梦》里的林四娘是恒王座下的武姬,在恒王被敌军杀死后为报王恩率领一众武姬杀至敌营,最后惨死在敌军手里。而贾元春是贵妃,鬼本里贾元春被皇帝下令处死的结局与林四娘的故事相比可以说是一模不一样。
②《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第22回: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庚辰双行夹批: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这两处的意思相同,都是指贾元春本来要遭受不好的事情,但是得到了一个很大的侥幸,如果最后没有短命而死的话,是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
而鬼本丝毫没有体现这一点。但令人讶异的是,程高本居然做到了!
程高本里贾元春的故事线是这样的:宫里几次三番传出贾元春病重的消息,但都是讹传,并没有那么严重。突然有一天贾母收到了贾元春的托梦,告知她尽快从荣华富贵里抽身,紧接着宫中突然传出有一位娘娘死了,在大家都以为是贾元春时,查明其实是周贵妃死了。但没过多久,贾元春忽染暴病,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对着进宫看望的贾母、王夫人流泪,最后病逝在塌上。
程高本很妙哦,凡是前文明确伏下的或是脂砚斋明确说明的情节它都没有对应上,但是在这些细节处却照应得很好。
贾探春:相亲失败错失姻缘后远嫁和亲,后来流寇被击败逃到山里化身“白毛女”。
①咱们就先不谈贾家这样严禁闺阁女子面见外男的大族人家会不会组织相亲这种事了,《红楼梦》前80回里有没有伏贾探春错失姻缘的伏笔?没有。
“蕉叶覆鹿”完整的故事: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了惊的鹿,便迎上去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急急忙忙把鹿藏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并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他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一路上念叨这件事。路旁有个人听说此事,便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
回去以后,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得到了鹿而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得到了,他做的梦简直和真的一样。”妻子说:“是不是你梦见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现在你真的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了真吗?”丈夫说:“我真的得到了鹿,哪里用得着搞清楚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呢?”砍柴人回去后,不甘心丢失了鹿。夜里真的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并且梦见了得到鹿的人。
天一亮,他就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取鹿的人的家里。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告到了法官那里。
法官说:“你最初真的得到了鹿,却胡说是梦;明明是在梦中得到了鹿,又胡说是真实的。他是真的取走了你的鹿,你要和他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认为鹿是别人的,并没有什么人得到过这只鹿。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了吧!”这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了。
国君说:“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为此他询问宰相。
宰相说:“是梦不是梦,这是我无法分辨的事情。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现在没有黄帝与孔丘,谁还能分辨呢?姑且听信法官的裁决算了。”
故事完。
到最后,樵夫并没有错失这头鹿,而是与路人一人一半。
②贾探春逃到山里化身“白毛女”的结局在前文究竟有何伏笔暗示?能指出来吗?贾探春的画上只画到她乘着大船飘扬海中的情景就结束了,与其余金钗的画一样,死了的画上会交代死因与死法,活着的会交代她后半生的境遇,然后就意味着她在整个故事里谢幕了。
所以这“深山白毛女”的结局究竟是哪里交代的?
史湘云:嫁给卫若兰,后来卫若兰帮助守卫大观园但是在抄家时被抓再无音信。史湘云晚年遇到贾宝玉和他搭伙过日子,最后死了埋江边。
①关于卫若兰的结局,其实湘云的判词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展眼吊斜晖”。
“吊”是悼念的意思;“斜晖”有典故的,而且在《红楼梦》第17回诸清客题蘅芜苑对联时也明确指出过,出自鱼玄机的《闺怨》:“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写的是妇人对远征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大家想一下史湘云在大观园里最常住的地方是哪里。
②第31回:[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脂砚斋说得很明白,金麒麟不是预示史湘云会与贾宝玉之间有尘缘。
③在同回中,史湘云拾到金麒麟后与翠缕论阴阳,提到“太阴星”,又提到“男为阳,女为阴”。
第1回《好了歌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这“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对象不是很明显了吗?两鬓成霜啊。
④就从鬼本编写者能写出“湘江水逝楚云飞”是伏史湘云死了埋江边的结局来看,鬼本编写者对古文化知识是一点儿也不了解。
是的,“湘江水逝”与“楚云飞”都是化用典故,前者化用的是“湘夫人为湘君之死投水殉情”之典,后者化用的是“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之典,都喻指了夫妻恩爱生活的短暂与夫妻之间的离散。
程高本没有偏离太多,虽然史湘云的夫君病逝有些草率,但史湘云的确经历了夫妻离散,立志守寡。
妙玉:逃出贾家后流落到瓜洲渡,被当地寺院的老和尚们轮流强暴后逐渐放浪形骸甘愿接客,后来下落不明。
①“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周汝昌先生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 ,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条批语只有靖本有,但靖本是有明确造假的前科的。(巧了)
但我们就算这句批语是真的,也不能将“枯骨”就简单地理解为几个老头儿。“枯骨”在古诗文中多指死亡,而这句批语里的“红颜”与“枯骨”是强烈的一组对照。常建《昭君墓》中就有“万里驮黄金,蛾眉化枯骨”一句,“蛾眉”的意思与“红颜”类似,而这里的“枯骨”指的就是死亡。
但这句批语我认为是假的。因为在第17回初次提到妙玉,是这样说的: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这flag立得很明显了,因此妙玉的结局发生地肯定不会离京城很远。
②“风尘肮脏违心愿”的“肮脏”应读作三声kangzang,有网友是按平仄推出来的,也确实有这个读法,但我不擅长这个,于是我搜寻了“风尘肮脏”有没有什么出处。
还真有,在李白的《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中有一句“有如张公子,肮脏在风尘”,这里的“肮脏”就读作三声kangzang,含义是高亢正直,不屈不阿。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张公子由于在尘世中太过高亢正直而被世人排挤,与妙玉《世难容》里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为人太过高洁而于世不容。
“风尘”的意思有很多,并非单指青楼。《红楼梦》第1回回目即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③作者: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第17回脂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
第22回:至坚者玉。
第41回脂批:茶下“糟蹋”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要,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
第41回回后评: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
从《世难容》这个曲名以及“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造成妙玉悲剧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这污浊的人世间。但从“风尘肮脏”与“无瑕白玉”来看,妙玉即使陷入“污泥”之中也没有屈服,没有改变自己的本心。妙玉曾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更何况《红楼梦》曾直言过“怀金悼玉”,因此妙玉选择自尽来维护、坚守自己的本心与污浊的世道抵制到底的结局可能性是很大的。
而鬼本里的妙玉,简直不忍直视…
④“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鬼本写贾政一定要贾宝玉求娶妙玉(呵呵,第17回初次提到妙玉就说妙玉是不能还俗的,否则会病死。鬼本的贾政说妙玉祖上与自家是世交,还美其名曰是为了“照顾妙玉”。另外侯门公府要强娶一个尼姑为妻…),妙玉不肯,逃离贾家。后来与王孙公子陈也俊结缘(前80回只在秦可卿葬礼时与卫若兰一起提过一嘴,但脂砚斋多次强调卫若兰,一次也没提过陈也俊),陈也俊也想要求娶妙玉,妙玉亦动心(?),但最后还是离开。
“何须”从来都没有过不值得的意思,比如说“何须埋骨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代入到《世难容》里,作者认为王孙公子何必叹息自己与妙玉无缘?因为妙玉根本没想和你结缘。妙玉的结局虽悲惨,但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至死都没有改变本心,她做到了“肮脏在风尘”,她配得上“金玉质”“无瑕白玉”的高度赞誉。她不是一名合格的佛家弟子,佛家讲究放下执念才能悟空,但妙玉对于“洁”的执念太过深重。可妙玉的精神与品格是绝对高洁的,这是不容质疑的。
贾迎春:孙绍祖指使其回贾家偷盗,未果,被活活打死
①第80回: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记挂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还可能得住不得住了呢!”
然后贾迎春就在紫菱洲真住了三五天,被孙家接走了。
依据这个flag,80回后应该没有围绕贾迎春展开的剧情了。80回后唯一与贾迎春有关的情节应该是她的死讯传来。
②“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由此可见,贾迎春应该死于出嫁后的一年。贾迎春是于中秋节后出嫁,而第80回已经临近新年。
一个“赴”字说明贾迎春的结局大概率是无法忍受孙绍祖虐待而主动选择死亡。
很好奇这里鬼本编写者竟然没写贾迎春误入森林被野狼吃了…
贾惜春:出家,天天祈求能吃到长生果。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夭桃、杏蕊、青枫林、白杨树、婆娑、长生果都是意象

王熙凤:因张华案被贾琏休弃,之后张金哥一案案发被抓进监狱,上吊自尽(此时还未抄家)。快大结局时借尸还魂大杀四方,被天兵天将关押到地狱。
①张金哥一案案发也是贾琏被抓,王熙凤怎么会被抓进去?
第15回:凤姐便命悄悄将昨日老尼之事,说与来旺儿。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见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
②王熙凤不可能死于抄家前,《聪明累》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③上吊不符合册子上的画面。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作者在前期一直写王熙凤多么多么操劳,忙到多么多么晚,最后也因操劳过度一时不检点,好不容易怀了一个男胎却小月了,之后得了一种叫“血山崩”的病。
书中介绍血山崩这种病病发时会下淋不止,而王熙凤画上画的便是冰山(冰山消融还是个典故,是张彖用来形容杨国忠的,指不牢靠的权势),符合伏笔。所以王熙凤最后一定是死在了血山崩这个病上。
血山崩也并非《红楼梦》首创,在up主“情诫3333”的视频里也提到过,宋朝《针灸神书》记载:妇人血山崩八十七法。妇人血山崩漏多,中极大盘要搓摩,再搜搜来十数次,双盘二穴要精和。
③鬼本为王熙凤借尸还魂的故事起了回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第21回脂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
脂砚斋说得很明白,80回后会发生一个围绕薛宝钗、王熙凤展开的故事。第21回花袭人劝谏贾宝玉,贾宝玉此时答应的态度很好;而80回后薛宝钗劝谏贾宝玉时,却未能劝下来。同回中平儿在王熙凤面前软语救贾琏,救下来了;而80回后王熙凤也会救贾琏,却因为身微运蹇,没能救下来。
而鬼本里贾琏在王熙凤借尸还魂之前就死了,根本没对上脂砚斋的批语。如果王熙凤救贾琏时贾琏已经死了,脂砚斋应该说王熙凤为贾琏报仇,不用救贾琏了。为什么要说王熙凤救贾琏却因为身微运蹇没能救下来,不可救耶呢?
其次,根本没有任何伏笔显示王熙凤借尸还魂大杀四方。第11回王熙凤点了一出戏叫《还魂》,这出戏出自《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在死而复生之前一直是魂灵的状态,并没有借尸还魂。且这出戏是在王熙凤看望秦可卿之后点的,很明显是伏第13回秦可卿的魂灵托梦给王熙凤的情节。
再者,鬼本里的王熙凤是通过通灵宝玉才知道自己死后贾家发生的一切的,这就非常不合理。前80回一共写了三次魂灵现身(对,都是魂灵状态),分别是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尤三姐现身在柳湘莲面前与他告别、尤三姐托梦给尤二姐送剑要她斩了王熙凤(如果尤三姐能借尸还魂为何不会自己杀了王熙凤而是送剑给尤二姐杀呢?)。从秦可卿能知道贾元春即将被册封为贤德妃、尤三姐能知道王熙凤对尤二姐的所作所为来看,在太虚幻境的仙女是能得知人世间发生的一切的。
④以下内容引用自up主“情诫3333”的视频:
鬼粉认为“雌凤”形容的是不男不女的人,但“雌凤”在明清之前就出现过,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春》里有一句“雄龙雌凤杳何许”。事实上从一开始的确是凤为雄凰为雌,但后来凤就包括了凰的意思。比如“婴儿”这个词,《苍颉篇》里说“男曰儿,女曰婴”,可渐渐地,这个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意义也发生了改变。
鬼粉认为“三角眼”形容的是凶残的老年人,但宋朝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记载:“凤翔府青峰山传楚禅师,泾州人也。性淳貌古眼有三角。”(而“三角眼”是老年人的专属就更扯了,不用远说,张若昀就有三角眼。所以你是说张若昀老吗?你看张若昀粉丝顺不顺着网线揍你就完事了。)
贾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青楼,之后刘姥姥特意赶到赎出贾巧姐。
刘姥姥救贾巧姐倒没什么争议。但是,过程太刻意了,不够巧(引用自up主“白Rap的大脑洞”的观点)。
第5回: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同回: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第42回: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蒙侧批:作谶语以影射后文。]
这一点,程高本也做到了。
程高本贾巧姐的故事线:王熙凤病逝,贾琏出远门不在家。狠舅奸兄(程高本写奸兄是贾芸肯定是不对的)意欲将贾巧姐卖给来京的蕃王做奴婢,在邢夫人跟前一力撺掇成了。正在众人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时,刘姥姥恰好来访,向贾巧姐施以援手,带到乡下避难。
李纨:与儿子贾兰投身新朝,在年老时由于贾兰中举而得到诰命,随即死去。
①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贾雨村、警幻仙姑、林黛玉、贾宝玉都说过当今的大背景是盛世,警幻仙姑还在第5回说这是一个已过百年的王朝,在鬼本里突然就遍地流寇?迅速灭亡?改朝换代?已过百年的王朝这么不堪一击?
而“末世”在《红楼梦》里只有形容一个大家族时才出现过,这也并非《红楼梦》首创。宋诗人敖陶孙的《悼赵忠定》里有“九原若遇韩忠献,休说渠家末世孙。”
②贾兰不可能中举兴旺。
第5回宁荣二公之灵都没对警幻仙姑说贾兰会振兴贾家,说的是诸子孙中惟有贾宝玉略可望成,但恐无人规引入正;第78回贾政思想:“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③李纨的诰命不可能是年老时得的。
李纨的画上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红楼梦》里只用“美人”形容年轻女子,如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贾巧姐、秦可卿等。
李纨的红楼梦曲是《晚韶华》,“韶华”有两种意思:一是年轻的时候;二是美好的时光。但《晚韶华》中出现了“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已经用“美”来修饰“韶华”,所以不可能是第二种意思。
很显然,李纨的凤冠霞帔是在青春将尽时得的,而第80回李纨的年纪大概快30了,所以李纨穿凤冠霞帔的情节离第80回不远。程高本也遵循了这个伏笔,但仍然是通过贾兰中举的方式,这个是错误的。
④贾兰当官后不久就会早夭。
《晚韶华》: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鬼本没写。
⑤李纨的问题不可能是“缺德”。
鬼本编写者与鼓吹者对李纨极尽嘲讽谩骂,很多人都说李纨“不积阴德”。然而
“阴鸷”的意思不只有阴德。《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 这里“阴鸷”的意思是默默地使安定,后来亦作“阴德”“阴功”。
王熙凤做过缺德事吧,可是贾巧姐的《留余庆》里却评价她“积得阴功”。而李纨更不可能“缺德”。
第4回: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甲戌侧批: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第17回稻香村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第63回: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以上诗词全部是说明李纨有安贫乐道之德。
王熙凤曾戏谑李纨抠门,一年四五百两银子还不肯出钱起诗社。给我们留下李纨好像很贪财的形象,但是
第39回平儿评价王熙凤放高利贷:“何曾不是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那么李纨的问题既不是缺德又不是贪财,到底出在哪里呢?
第55回作者叙述: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
对,李纨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无才。
80回后,王熙凤被休,李纨作为大嫂子自然要代为掌家,可她从小便深受那些贞节烈女的故事影响,勤俭持家,贾家又越来越缺钱,这么做当然没问题。但是,会不会她认为这么做没问题的事,却加快了贾家的灭亡呢?第72回王熙凤与贾琏谈到贾家缺钱,但太监来借钱王熙凤还是打肿脸充胖子将一千多两银子借给了太监,因为王熙凤知道贿赂太监的重要性。但如果换作李纨碰到类似的事情,她会做得如此圆滑吗?她会想得如此之深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贾家不好了,贾兰自然也被牵连。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上句化用《寒山诗》中“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说李纨在得到尊荣后便很快死去;下句的“笑谈”不是笑柄的意思,大家都很熟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句诗吧,难道还能是说英雄们都成为了大家的笑话?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与后人钦敬。”李纨的名声是值得后人敬佩的,可是有何用呢?这名声究竟换回了什么?死后哀荣,是做给活人看的,死人根本不会知道。
最后我不理解,为什么鬼本里旧朝覆灭,投身新朝的人就会被谩骂呢?难道还要百姓全都死了不成?兴盛时百姓没有拥有过皇族那样的尊贵待遇,衰亡时却要百姓为皇族的错误买单?如果明末皇帝真的爱民如子为何会爆发农民起义?为何最后会被李自成灭掉?贾宝玉曾说过“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鬼粉好好想想吧。
甄英莲(香菱):
初版:做了一个梦后病逝了。
最新修订版:被夏金桂勒死。
鬼本真的好绝啊😅
第5回: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请问谁能从这幅画里看出被勒死的伏笔?
香菱的死因:一株桂花(夏金桂的虐待,“自从两地生孤木”)
香菱的死法: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干血之症。第80回写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花袭人:在鬼本第81回就被贾宝玉撵出去婚配蒋玉菡,后来贾宝玉和薛宝钗还投奔到紫檀堡。最后蒋玉菡有了外遇抛弃了花袭人,花袭人中年死掉。
①第20回脂批: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请自行判断花袭人出嫁是在二宝婚前婚后。
而且鬼本特别离谱,贾宝玉没经过王夫人的命令就给花袭人撵了出去,既然都要撵出去了还能听从她的话留下麝月。还给花袭人做媒,跟花自芳说花袭人和蒋玉菡见过?????
②虽然我也认为花袭人和蒋玉菡没有厮守到老(第28回蒋玉菡倒叙的酒令:“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包括花袭人画上的“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可以推测花袭人与蒋玉菡婚后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很贫困,而且最后蒋玉菡遭遇了意外再也没有回来。)
但决不是鬼本这种鬼样子。
为什么?
鬼本编写者与其鼓吹者瞧不起戏子,但《红楼梦》的作者可没有。
蒋玉菡,《红楼梦》中说“至坚者玉”;“菡”是荷花的别称,而荷花也有水芙蓉的名字。
蒋玉菡的艺名是琪官,“琪”也有美玉的意思。
在花袭人的判词里,作者直接说“堪羡优伶有福”。
而在鬼本里,蒋玉菡在婚后与贾宝玉私通(好恶心),还找了个外遇抛弃了花袭人。(话说他离开紫檀堡还能住哪儿?)
③花袭人中年死掉的伏笔在哪儿啊?
现在,大家还认为鬼本是“严丝合缝”吗?不过都靠其鼓吹者的厚颜无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