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未央】原创丨“斯人”比“是人”,到底好在哪儿?

2022-11-08 12:04 作者:上海汉未央  | 我要投稿


【全文4000字  通读需10分钟】



        孟子“斯人”、“是人”之辨,前阵子很是纷扰了一番。

        关键在于:事实如何?为何如此?

        如今尘埃落定,喧嚣渐息,正可深思。

        看人们的讨论,颇觉有趣。只尚有未达处,我且试言之。



        时间线任他怎么改,也改不了我的记忆堡垒。

        看网友投票,“斯人”占绝大多数,可见大家经历相似。



        此事,使我更加关注孟子传世版本。

        其中,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各为汉、宋、清三代治孟之集大成,是最权威的三种版本,足以决嫌疑,辨分歧。


《孟子赵注》

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1912-1948年间

据清内府藏宋大字本影印


《孟子集注》

上海中华书局据清嘉庆吴县吴氏仿宋本校刊


《孟子正义》

清道光六年焦氏雕菰楼刻焦氏丛书本


        这三版,无一例外,均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可见,在目前已知范围内,“是人”为文本原态。

        这是基本事实。


        若抛开执见,那么“是人”虽为经典之正宗,但以“斯人”替“是人”亦无不可。两者音、义皆同,并不歪曲经典。

        是、斯通释,均作此、这解。《孟子》文本中,“是”字凡255见,“斯”字凡55见。其中,作指示性定语修饰名词的,“是”字共24例,“斯”字17例。此外,“此”字作定语共26例。

        从《孟子》的用字习惯看,是、此、斯三者混用,伯仲之间。“是”的使用,虽比“斯”字更高频更活跃,但“斯”的定语用法也很常见。


        斯世、斯心、斯民、斯言等,其语法结构与“斯人”一致。《孟子》为语录体,在记录孟子口语时,用“是人”或“斯人”,一瞬之间一念之下,很可能是随机的。



        作为代词或指示性形容词,“兹”的用法最古老,“念兹在兹”即出《尚书》。今文《尚书》“兹”作近指代词凡46见。《论语》作指示性形容词的,“斯”字15例,“是”字5例。兹、斯、此等,在古人口语中几乎没有分别。音同此音,义同此义。无非着字记音,用字不同罢了。

        一代有一代的用字习惯。兹、斯、是、此,递相流变,迭相代兴,其实一也。




        “斯人”入语文教材进而在大众认知中之所以取代“是人”,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写作“斯人”而非“是人”的影响力巨大的孟子版本。

        实际上这种版本从未出现。

        古籍中有一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情况,但一般仅为古人引述,非孟子文本本身。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七引元王恽《秋涧集》

《四库全书》录元王恽《秋涧集》


        王恽是金元间地位尊崇的大学者与台阁重臣,鉴于其在政、学两界的尊崇地位,他关于“斯人”的变述或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大规模重构集体记忆。

        真正决定性的,很可能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书中写道:

1949年8月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经”。

        如果说马恩列斯毛相当于古之五经,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大概相当于论孟,至少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可以这样讲的。

        于是,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时代氛围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成为不止一代人的深刻的集体记忆。

        《孟子》在藉由红色经典更加脍炙人口的过程中,经典歧蘖与覆盖效应亦随之而来。





        那么,《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斯人”又从何而来?这绝非随机偶得空穴来风,而是渊源有自。

        实际上,“斯人”在中国文化谱系中有十分悠久而深固的传统。

        此语最早出自《论语》。


生死永诀是“斯人”的原初语境



        伯牛病重将死,孔子临终永诀,此为“斯人”的最初语境。因此“斯人”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仅表指代的“这个人”,而有了悼亡主题的悲悯特质。这是“斯人”之所以至今常作挽辞的语源。


孔子像及四配享

(复圣颜子 / 宗圣曾子 / 述圣子思 / 亚圣孟子)


        孟子其人及《孟子》其书的历史地位,宋以前一直远不及《论语》。

        长期以来,厕身孔子位列亚圣的是颜回,而非孟子。经史子集,《孟子》泯然一子,而不在经。汉熹平石经刻录七经无《孟子》,魏正始石经刻录两经无《孟子》,唐开成石经刻录十二经无《孟子》,蜀广政石经刻录十经最初也无《孟子》。孟子配享孔庙,《孟子》由子入经,那是宋代的事了。儒家十三经,《孟子》实在是最后上榜。

        因此在文本流布上,《孟子》无法与《论语》相提并论。那么在概念传播上,孟子之“是人”也就无法与孔子之“斯人”相提并论。

        自《论语》始,“斯人”早已深入人心。



        这样的例子,着实太多,以上也只撷取一束罢了。

        自古及今,“斯人”乃是远比“是人”强势的话语。它跨越世代,它绝不止于一种遣词习惯,更是一种观念、一种传统、一种当下的在场。

        以下两组概念对比,我们更能辨其真味。



        两者似隐似现,均有超越现实的缥缈气。

        区别在于:

        “伊人”乃远指,即那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般指女性,是完美女子的化身。

        “斯人”乃近指,即这人。看上去在讲一个外于主体且为主体所追慕的他者,实际往往是主体自身的镜像。即中国士君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格楷模与念兹在兹修齐治平的理想自我,是一帧自画像。


郭德福《孔子闻韶图》


郭德福《孔子跑步奋进图》


        这样的人格境界未免不容于俗,因而往往“寂寥”、“憔悴”,以至惊鸿一瞥,溘然长逝。斯人长已矣,彼之逝犹我之逝,更加感同身受,命运与共。




        斯文是中华文明的道统。

        斯人是存续文明的传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斯人乃有斯文。

        斯人有此天命,自当“先天下之忧而犹,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当“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



        至此,我们便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斯人”传统。自孔子以来,经陶渊明、阮籍,到王维李白杜甫韩愈,再到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斯人”的世代累积造就了极为悠久且薪火接力的文脉现象。指称“这个人”仅为其最狭义,缅怀伤逝也不过是某一具体的应用场景,而担负道统继绝的古圣贤、担负天下兴亡的士君子,这种伟岸人格才切中“斯人”的此中深意。

        以此观之,天之将降大任的,非“斯人”而谁何?

        是以,“斯人”的谱系即“斯文”的谱系。

        当孟子取代颜回升为亚圣,当《孟子》作为姗姗来迟的第十三经升格为经之后,“孔颜”变为“孔孟”,孟子成了整个道统谱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而惟孟子独不言“斯人”,未免格格不入。那么让“是人”稍变为“斯人”,无改其音义而补全“斯人”一环,有何不可?



        文本是相对闭合的、保守的。《孟子赵注》为“是人”,则《孟子集注》、《孟子正义》均沿不改。但《孟子》的流传过程则是开放的、动态的。从王安石诗看,至少自宋开始,人们在关于孟子的日常日用口耳相传中,或即常以“斯人”代“是人”,概不鲜见。

        此未必有意为之,而是出于潜意识。

        人们的实际感受是:也不知怎的,反正就是记成了“斯人”,说成了“斯人”。顺眼,顺口。

        这是一种挡不住的集体潜意识。



        要言之:

        于其形名而言,自是“斯人”错而“是人”对;

        于其音义而言,“斯人”、“是人”一体双生,无关对错;

        于其文脉而言,“是人”无非“是人”而已,而“斯人”链通绵长的“斯人”传统,斯人之道一以贯之。

 

        总之,我觉得“斯人”挺好。




若您爱读姚老师的作品

欢迎扫下方二维码入读者群

若无法入群或二维码失效

请联系工作人员

获邀入群


联系人

曹贞瀛 13818919515

(微信同号)



【汉未央】原创丨“斯人”比“是人”,到底好在哪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