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结构及影调的关系
1.色调
色彩的和谐实际上是色彩的组织原则。在实践中,色彩的组织原则是高度灵活的。一幅构图、一个段落、一个场景或一部影片中的所有色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使构图中的色彩产生联系的核心是“色调”。色调是我们进行色彩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内容,色调是画面色彩的组织原则,是画面色彩关系的结构框架,是传达情绪最有力的视觉工具。
色调不容易以一种严格、精确的方式界定。从直观的角度来分析,在画面中面积上占主导的色彩决定了画面的色调,所以控制色调尤其要注意大面积出现在画面中的那些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色调,从冷暖的角度可以把色调分为冷调和暖调两大类型;从色相的角度来看,色调又可以呈现出红调、绿调、蓝调、灰调等不同的形式。
从色调内部的对比关系来分析,可以分为“统一结构色调”、“主次对比色调”
和“对比色调”三种。“统一结构色调”是以一种色彩(或几种极其接近的色彩)为主导结构的色调。“主次对比色调”是以一种色彩为色调的主要部分,同时画面中还有小面积的与主导色彩对比强烈的色彩出现,往往观众的视线会首先被这些小面积高对比的颜色所吸引。“对比色调”是指画面上没有绝对占主导的色彩,两种或多种有明确对比关系的颜色相对均衡地分布在画面中,对比色调中主要对比色之间的视觉关系和象征关系是最重要的。
2.色彩与影调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上一章也有提及。从画面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色调又分为三种:第一种类型是以光影影调为画面主导的色调,例如电影《魔术师》、《斯巴达300》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色调在色彩结构方面往往非常统一,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高纯度的色彩。即使小面积的高纯度颜色在使用起来也十分谨慎,因为在这样的画面结构中光影关系形成的明度的影调是主结构,高纯度的颜色会对这种主结构产生比较大的干扰。如果影调是以大面积的“灰色地带”为主的低对比的调子,色彩就会显出比较统一、和谐、细腻的感觉。如果是高反差的影调,色彩则会显得很“低调”,让观众的主要注意力被强烈的影调关系所吸引。
第二种类型是光影影调与色彩调子并重的色调,例如电影《多米诺》、《借刀杀人》。光影与色彩并重则意味着在丰富的光影结构中,还穿插有纯度较高的“响亮”色彩,画面节奏感强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把握两者的轻重关系就尤其重要了。
第三种情况是色彩调子为主导,光影影调为辅的色调结构。在这样的视觉结构中,色彩有着很大的表现空间,同时在画面中起到了主导画面的作用,而光影的设计则是为了表现色彩而服务的。电影《英雄》中红、绿、黄、黑的几种主场景色调的设计就属于这种类型,画面强化了一种主导的色彩。电影《天使爱美丽》以及《罗拉快跑》则是对比式的色调结构,在画面中两种或多种纯度较高的色彩,形成特定的色彩组合与色彩对比关系。
3.色彩的主观性
一种色彩的表现性往往可以因题材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同一种红,表现红色旗帜、面孔、花朵和天空时,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观察一种颜色时,人们总要把它与这些客体的常态颜色联系起来,并感受这种颜色与常态颜色的偏差距离所带来的情感。某种色彩在影像中常被用来表现某一客观事物时,观众们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就会“习以为常”,这种颜色所能带来的情绪与情感的力度就不那么显著。
例如,在我们的印象中天空总是蔚蓝色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影像中蓝色的天空时,就觉得很自然,这时蓝色所具有的消极与安静的情绪就并不是很强烈。在本章开始部分所提到的电影《惊情400年》“大清真寺”这个画面中,带有“异族情调”的清真寺建筑的背后是一片火红的天空。这样的天空在真实生活中是极少看到的,因此当观众看到这样的天空时,这种暖红色就具有了非常强的表现性。与画面中的其他内容结合在一起,观众就能够感觉到一种不安异样的强烈情绪和气氛。
影像中的色彩由于美术设计、光线、阴影等多种原因无法做到与真实中的色彩完全一致,多多少少与“真实”是有一些距离的。但是不同类型的影像与真实的距离是不同的,总体来说,带有表现主义气质的镜头要比现实主义气质的镜头,在色彩的使用方面更自由一些,也就是说色彩的偏离程度可以更远一些。色彩偏离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了主观色彩,主观色彩是色彩使用的一种方式,不过主观色彩只有处在一定的色彩环境中,才能发挥其真正强大的表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