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测试-2
我测了第二次,这一次是根据更早以前的我来回答的,那个时候我要更开朗一点,结果是INFP。当然,我想的很清楚:MBTI只描述功能,不描述行为,所以不能说不准。
看到调停者的描述我想到小时候跟同学打架,然后另外一个同学跟我说对方想和好,最后就和好了。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调停者,印象里我被他帮了挺多的。
学自行车的时候是用的他的车,摔了好几次;打英雄联盟,我玩的中单卡特,他玩的打野皇子,配合还挺好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以前的我被他帮了很多。
还有就是打拳皇,我是我们小学最强的,但是我跟他打了一次,好像一块钱五个游戏币,一次没赢过,当时好上头的。他的连招都是跟我学的,操作也不如我,但是那个时候他总能预读到我的下一步,还是因为我的动作太单纯了,每次都是一样的套路,我自己都没察觉。
当然,这只是一面,他也并不是纯好人,他骗了我挺多次钱的。
不管怎么说:如果是我看到别人打架,不管我会采取什么措施,反正就是不可能上去劝架,除非是真的很亲密的人。但我还是会去共情,就仿佛被打的人是自己一样。
是的,我很确信,这种感觉几乎是出于本能,无法抑制。
小学时我看到一个村里的人在被欺负,尽管跟我不熟,我还是冲过去给了欺负它的人一个飞踢。当时感觉很兴奋,似乎比起救人,惩罚恶人更让我感到舒服。
所以大概洪水一类天灾造成的受害者我没有感觉,但是战争一类人为造成的受害者,我会感到共情。对,就是这样,我唯独不可能认为那些人的不幸是所谓的天命,命运一类的东西,也不可能认为这些东西里面存在什么价值,这就是某些该死的恶人促成的结果,是有办法提前避免,有办法改变的——赋予这种痛苦意义,以及把这些归结于命运的人,只有两种情况:自己就是施暴者或者就是纯粹的“愉悦者”。或者第三种,就是单纯的蠢。
然而我并不爱帮人,至少以前的我并没有这种成全别人的偏好,只是我还是会考虑别人,我把别人跟自己放在对等的位置上,在只有一台红白机时,哪怕那是我的,我也会很无私地跟别人轮换着玩,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公平,每个人一条命,技术好自然能多玩,技术差就没办法了。
其实以前的我有点像开司。我很渴望有能一起战斗的同伴,跟少年漫主角一样......结果周围的人无聊透顶。沉浸在自己的脑内世界也不错,但果然还是跟同伴一起战斗,更让我觉得有激情,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样的人,到现在一个都没有。
突然就感觉很孤独。我想要的是我走到一半突然说:「ライナー…やるんだな!?今…!ここで!」 一类的台词时,能马上知道我在说什么,并声情并茂的回复:「あぁ!! 勝負は今!! ここで決める!!」 的人
结果一个人都没有,内向的人不会像我一样说中二台词,外向的人GET不到我的思路。
而且它们的话题都无聊透顶,我从火影里读到的是相互理解的思想,而它们只在那扯哪个角色帅,哪个角色战力高......我第一次看火影,除了被帅气的打斗作画吸引,其次就是我真的在试图理解鸣人佐助所说的羁绊,尽管当时完全搞不懂......
但是。但是如果真的从纯学术的角度分析火影,比如佩恩的做法到底能不能实现和平,无限月读是否正确一类的,那我又不乐意了。我是很喜欢从多视角看事物,但有些东西就是没有道理的,人家作者只是把某些学术理解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或者某种背书,作者仅仅是知道这样一个概念,并不会过深地去研究,在漫画里,概念只是为了剧情服务,所以没必要深究这里面的概念,如果真的有兴趣,那不如直接去读学术著作呢。
所以我果然还是很奇怪。跟聪明人交流的时候我对它们的知识量不屑一顾,然而跟蠢人交流又会觉得它们低俗肤浅......这就有点像科幻,纯粹的科学很难让人有兴趣,但是仅仅把科学当作创作源泉,让人有一种奇妙的真实感而不必去过深了解背后的原理。
比如石头门,深究细节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人的记忆转换成数据的具体实现,以及怎么保证会送到自己大脑里。所以,我大概真正喜欢的是一种抽象的美,只需要知道它是由什么实现的,我不关心具体的实现方法。就好像我知道MD5可以检测文件完整性,但是我写不出MD5的具体实现,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用MD5的特性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除非哪天我遇到的问题,现有的所有轮子真的都用不了了,那我就再去学数学密码学自己造。
到底是INTP还是INFP,我也有点恍惚了,可能我奇怪到介于两者之间。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不,不对。我以为自己挺外向幽默的,但是我的幽默感多数人应该是GET不到的,以前老师讲:“犹太人会把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去舔,就是为了告诉孩子知识是甜的。”
我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是一个同学笑嘻了,跟我说:“把蜂蜜涂在书上,也只会让孩子知道蜂蜜是甜的。”
我恍然大悟,发现这同学是个天才。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幽默,但别的人却不觉得这好笑。
确实,认真的人会说这就是个寓言,你较真干嘛;反过来不认真的人发现不了这其中的乐趣。
就这种,一半认真,一半娱乐的心态就很舒服。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INTP,逻辑于我而言比感性重要,比如那个犹太人的故事,比起顺从感性承认其中表达的“犹太人热爱知识”的想法,我还是更喜欢那个同学基于逻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