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美食烹饪中看音乐创作——简单却实用的理论

2022-07-04 09:29 作者:BOHAN博涵  | 我要投稿

本人吃货一枚,研究美食的同时我会不自觉的衍生到音乐创作的一些道理,时时发现二者的有趣关系,故写篇文章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娱乐与主观感受为主,如果对大家有一些小启发那就更好了。

菜系——音乐风格 

我们会倾向于把不同的美食归类为不同的菜系,相同的菜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音乐也会根据不同的种类分成不同的音乐风格。所以我们可能就有了,“麻辣的川菜摇滚、香辣的湘菜金属、原汁原味的粤式Jazz”。玩笑归玩笑,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一个菜系需要具备一定的特质,这个在音乐风格的创作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失去了某种特质,例如swing 律动、blues律动、强有力的Kick & Snare、醇厚的金属Riff等等,听起来就会“不正”或者“味道不对”。所以我们在创作音乐的时候,需要理解当前创作风格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要素,否则很容易将一道音乐美食变得四不像。

我们做菜的时候,如果尝试把不同菜系的元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创意菜,其实难度是相当巨大的。在音乐创作中也是一样,写一首纯粹的金属,爵士,EDM是有迹可循的,但是如果要想把不同的风格融合,那就需要相当大的创作功底和足够好的创作构思,稍有不慎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想象一下麻婆豆腐里面加入咖喱、宫保鸡丁里面加入芝士,会不会特别难以接受呢。音乐创作也是一样,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倾向于突出某一种主要风格,然后辅之以其他风格作为点缀,就好像用川菜的做法来料理粤式的海鲜,二者做一个均衡的结合,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菜品的创新,但究其本质,还是川菜的本味。

食物会有接受范围广的菜系,也会有小众菜系,音乐也是一样的。流行之所以为流行,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爱听,好似火锅和烧烤一样。爵士、古典之所以小众就像喝精品咖啡一样,需要一定的训练和门槛,才能品出里面的酸、苦、果香、烘培手法、产地特色等等。所以创作音乐的小伙伴,可以尽可能的广泛吸收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作品,让自己的音乐可以拿捏受众范围。当然众口难调,即使伟大的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也会有人不喜欢听,这是很正常的,但世界很大,一定会有那一部分喜欢你的作品的人群。

人们追求经典的创作方式(或者用多了就被称为套路)是很正常的,我们离不开回锅肉、地三鲜、宫保鸡丁、烧鹅就像音乐离不开 I-VI-II-V,II-V-I 一样,永远的经典,即使创意菜吃得再多,也会想回来尝尝经典的味道,同样经典的菜品也会有不同厨师的口味,所谓换汤不换药。所以那么多格莱美得奖作品都用相同的音乐构架也不奇怪了,好用的东西,屡试不爽(不过格莱美这种受资本控制,越来越没有什么参考性的获奖好像也没什么说服力了)。

美味的层次——音乐的层次

人类对于美食的认知口味其实会追求一个主题,辅之以不同层次的点缀。一道葱爆羊肉(抛开口感),我们希望吃到羊肉的本来香味,然后是葱的清香,再来是盐,胡椒粉,料酒,生抽,老抽,香油,醋等等调味的细节。音乐的创作也会有一个主题,这个就是整个音乐的主旨,如果主旨不清晰,听众就吃不出核心的味道,不知道这支音乐想表达什么。这个主旨可以是歌曲的副歌,可以是一段Riff,可以是主题的旋律等。其他的内容是整个音乐的配菜和调味品,如果配菜的味道超越了主菜,那么音乐就会变的模糊不清。如果一道菜没有主题,例如火锅,那么就可以对应一种氛围类的音乐,主旨的氛围就是一个主味,其他任何的食材就是我们加入的不同元素的音乐内容,在这个氛围下起舞。

所以我们创作音乐的时候,可以思考到底我想要做一个具有主旨的音乐还是像火锅一样的氛围感。(我想很多时候氛围感的东西会用于影视游戏配乐,服务于一些视觉场景的需要)

烹饪过程——创作过程

同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来口味是有差别的,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编曲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做一道菜之前,我们脑海里大概已经过了一遍所有的细节流程了,而不是做一道工序再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做。一个成熟的音乐创作人也会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构思,而不是写一步算一步。在构思完全局之后我们要选择需要的食材和调味品,对应创作时所选择的乐器。将食材进行清洗和处理,对应将不同乐器的音色和音准进行打磨调校。食材烹饪过程中比例的拿捏,对应了乐曲中不同元素音量和声场的相对关系。菜品如果失败,我们就会去找原因,到底是食材出了问题还是烹饪手法出了问题,音乐中回放如果不满意,就可以考虑是哪一个乐器出了问题,还是整体的编排出了问题,修缮之后,再来一遍,不断重复,直到满意为止。

其实一道菜的创作过程更类似音乐的创作和编曲过程,一道菜的烹饪过程更像是编辑和混音的过程。菜品的创作需要考虑食材搭配,和音乐的配器是一样的道理,但即使这个食谱再优秀,缺少了好的料理人的烹饪手法,也是无济于事。一个优秀的乐手,制作人,混音师,才有能力把一个优秀的作品给实实在在的端到听众的面前。食材没洗干净,没切均匀,就好像音频的编辑例如Fade、降噪没有做干净,即使后期混音再好也没法弥补。一个好的音乐作品有创作、编曲、录音、编辑、混音、母带等环节,任一环节没做好,都无法靠下一个环节来弥补。烹饪也是一样的,食材是烂肉烂菜就好比拉垮的录音素材,再怎么用混音也无法弥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

在成功的做了很多道经典菜品之后,我们逐渐可以总结出某一类型的菜品的共通点,例如川菜的炒菜,肉类提前腌制,大火炒出锅气,爆炒迅速出锅,常用豆瓣姜蒜等等。在提炼出共同点后,我们可以把炒猪五花衍生至牛五花,羊肉片,炒猪肝、鸡杂等等,甚至是自己发明一些新的炒菜菜品。音乐的创作也不例外,刚开始其实也是模仿创作或者扒曲,把经典的作品自己复刻一边或者模仿者写一遍,这个过程多了之后就提炼出某一种风格音乐作品的共同点了,这些元素一出来就会有那种音乐风格的味道,在这个前提下,自己就可以运用这些核心元素,从而创造出一些新鲜的音乐。

总结

烹饪与音乐其实并没有客观联系,只不过是我非常主观的联想,可能有些地方会比较牵强,请不必深究。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这些反思就会联想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烹饪、健身、美术等等。把一个抽象的音乐创作问题具像化为生活问题就会非常有趣而且深刻,希望我的这些小点子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乐趣和启发。



♪( ´▽`)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 点赞关注哦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原文出自我的知乎


更多关于编曲,电吉他的纯干货分享,可以看我的专栏哦

自学编曲(音乐创作)(音乐人从写曲,编曲,编辑,到录音,混音,母带之路)

电吉他进阶学习(不聊虚的,只讲提升电吉他的高端干货!)


从美食烹饪中看音乐创作——简单却实用的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