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洛阳游第255篇 奉先观中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

2023-08-11 16:55 作者:索易记录  | 我要投稿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四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李世民父子具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唐朝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披上神化的、合法的外衣,唐高祖李渊规定道教地位在其他诸教之上,唐太宗李世民则明确宣称,李耳是我祖先。老子成为唐朝的护国神。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道教得到唐皇室的扶植和崇奉。唐高宗比较崇道,唐高宗乾丰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王公百僚与举子皆习《道德经》,道德经成了升官发财的必考科目;又敇道士隶宗正寺,道士行立序位在诸王之次。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进宫,受到太宗宠爱,赐号“武媚”,但不久便遭冷落。在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公元649年,太宗逝,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后,归宿到感业寺为尼。武则天在感业寺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潜心研究佛法,渡过了人生至暗时刻。武则天在感业寺学习了佛教允许女人称王的道理。

高宗即位,非常思念武则天。651年,武则天奉诏回宫,时年武则天26岁。经此一难后,武则天加快了称帝的步伐。武则天登基及统治的过程必然受到李唐宗室,道家、儒家正统思想的阻碍,这个过程必然充满着血腥。令人称奇的是,济源还保留了一通与武则天等四位皇帝更替有着密切联系的碑刻,这就是现存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奉仙观内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

碑文记载了公元683年至685年朝廷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83年底驾崩,中宗(唐高宗第三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684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第四子李旦为睿宗。同年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史称“唐武则天”。685年又改元垂拱,这通碑刻就立于这一年的十二月四日。

这通碑刻隐隐表达了李氏宗姓不满武氏夺权的思想。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一步步加快篡夺政权的做法,引起了唐朝李氏宗姓的强烈不满。《太上老君石像碑》对高宗歌功颂德,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临朝称制的高宗之妻武则天却只字未提。参加造像的二百五十人无一例外全都是唐王朝李氏宗姓,说明立这通碑,不仅是对高宗的追思,更是对武则天政治上种种镇压行为的无声反抗。之后,武则天更加残酷地镇压反对派,特别是唐朝宗室贵族。

唐太上老君石像碑立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观内三清大殿前玉皇殿后,通高3.5米,宽1.1米,厚0.33米。碑首正中雕有道像三尊,背部篆额“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由怀州河内县主簿陇西李审几撰文,朝散郎上骑都尉泸水沮渠智烈书丹。

  

奉仙观为济源市现存重要古建群之一,俗称“荆梁观”。2001年,奉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其主体建筑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三清大殿是奉仙观的主殿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撑起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减柱造”是古建筑中增加室内空间的一种特殊做法,是在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通过减少柱子,使室内空间宽敞。三清大殿原本应该有八根立柱,建造者却独具匠心,仅仅使用两根后金柱。三清大殿大胆挑战古制,采用罕见的枣木柱、荆木梁、柿木梁、桑木柱,其中荆木、桑木为忌用承重材,古代忌讳的“早经死丧”。清乾隆《济源县志》载:“奉仙宫有荆木、柿木梁,桑木、枣木柱,皆合两三围,高二丈许。”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55篇 奉先观中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

深度洛阳游第255篇 奉先观中的唐太上老君石像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