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伪史三千锤】从一则考古报告看青铜技术西来说的荒谬

梁思永在安阳后岗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这三层文化前后堆叠,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中国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外来输入的情况。
图注: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nài
而夏鼐在甘肃齐家文化的研究则证明了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考古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在地层分析、年代确定时误以为甘肃的齐家文化比仰韶文化要早,因此他认为中国的彩陶是从齐家文化传到仰韶的。
但是夏鼐发现恰恰相反,事实上齐家文化的时间比仰韶文化要晚,这就证明彩陶不是从西向东传的,而是 从东向西传的,这也直接打破了安特生的“彩陶西来说”。
面对越来越多的证据,安特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7109582078946732&wfr=spider&for=pc
樊温泉:当年安特生发现了仰韶彩陶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对彩陶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仰韶遗址被发现之前没有发现过彩陶,而且当时唯一可以比较的就是西亚和欧洲发现的彩陶。他也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发掘、收集、对比等工作后,才谨慎地提出了彩陶“西来说”的观点。
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安特生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坚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修正所提假说。1943年,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他还提出了仰韶彩陶和近东彩陶无关的结论,在仰韶彩陶起源的问题上,他也没有追溯到西方。
同时,中国考古学家也在通过自身努力去重新认识仰韶文化的特征和纠正中国彩陶“西来说”。193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即出土彩陶的最下层的仰韶文化,出土黑陶篮纹陶的中层的龙山文化和出土灰陶绳纹陶的最上层的商代晚期文化,这为解决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确认了龙山文化早于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肯定了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三种文化的时代顺序。
1937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著名考古论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遗存,从而推翻了安特生所谓的仰韶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的观点。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了几片仰韶文化的彩陶,这就从地层上证明了仰韶期早于齐家期,继而在《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一文中,科学地以地层学排定了年代序列,从而纠正了安特生“西来”之说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仰韶文化彩陶重新探源奠定了基石。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先后发掘的半坡、北首岭、元君庙、庙底沟、三里桥、姜寨、大河村等遗址和墓地,更是仰韶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认识到老官台文化有可能早于仰韶文化,从而为探讨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老官台文化中已发现较多纹饰简单的彩陶,为仰韶文化彩陶寻找到了确切来源,至此,才真正意义上终结了彩陶“西来”之说。
樊温泉:我们知道,就世界范围而言,彩陶的出现和使用都是有规律的,一般分布地区都是农业文明最早产生而且较为发达。比如中国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的大地湾——老官台文化,长江中下游钱塘江上游的上山文化,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尼亚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安纳托利亚文明等,在距今9000年至8000年前,都陆续出现了彩陶。
既然彩陶是人类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那么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就有可能产生彩陶,而且由于产生因素的相同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彩陶的起源一定是多元的,越是早期的彩陶越相似,也就是图案简单,做工粗糙。
西方早期的彩陶一般是在泥质浅黄陶的钵、碗等小型陶器表面施绘红色或橘黄色的短线条、曲线等图案;中国早期的彩陶也是在泥质的黄陶或红陶的小型陶器如大口钵、三足钵、碗等器物表面绘彩,但多是在器物的口沿外用红彩(少量用黑彩)绘宽带纹,极个别器物还在器物内壁绘制水波纹等。
樊温泉:彩陶是早期文明的一种代表,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符号,东西方皆一样。比如,中国彩陶到了仰韶时代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史前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花瓣纹即是绽放在中原地区的“中华文明之花”。
前面已经讲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亚洲大陆两端的河谷平原和丰水绿洲的旱作农业地带,彩陶文化由于产生条件的相似性几乎是同时发生,并有可能相向传播。所以我们认为,彩陶的产生是多元的,无论中国,还是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欧等地区,都有自己彩陶产生的源头,并自成体系,甚至中国本土的彩陶也未必只有一个源头。
既然彩陶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世界上,中国和少数几个地区被普遍认为是独立的农业起源中心,那么中国的彩陶也就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的源头。
所以说,中西方的彩陶都有各自的源流,而且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当进入一定时期,相互间势必会产生摩擦碰撞,甚至影响融合,这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当然这种影响是互相的,说明了文化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