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款名爵 MG6 Trophy 版速描:罗老师,别这样!

这不是帮小仙女试的车;但阴错阳差在改款 MG6 上市期间试到了一台 Trophy 版,干脆也讲讲体验和感受吧。
这次改款官方宣传名称叫「第三代 MG6」,但实际上该车是 3 年前发布的「第二代 MG6」的 Facelift 版本。官方怎么称呼是他们的事,咱们自己记住是中期改款就好。
试到的 Trophy 版车型是纯燃油动力、上蓝牌,属于车系中的高配。上汽给 Trophy 版拟定了 3 个细分的配置级,官方指导价 12-14W,比改款前官降接近 1W。
外观 & 内饰设计
这次改款 MG6 外观上主打绿色的版本,实车颜色接**果绿,是个很吸睛、很彰显年轻活力的颜色。车系特色的掀背设计改款后继续保留。

Trophy 版车身应用了运动套件,其对外观的改动包括前脸的黑色中网、车尾的扩散器、扰流板、18 寸高亮黑色轮圈、红色刹车卡钳等——定位上很显然是瞄准思域、菲斯塔这些看起来比较运动的同级车型。

该车在车头的大灯、中网,包括车侧的设计上,应用了很多硬朗的线条和锐利的倒角,用于营造运动感;但到车尾,椭圆形的双边单出排气和圆滑的尾灯造型却没能贯彻这套设计语言。

我个人觉得,如果车身的腰线能够延伸为尾灯的上轮廓线,并最终和牌照架上方的黑色饰条相连,会让整个车身更具一体感,同时也能让尾灯的造型与车头的锐利形象更加呼应。
再来看改款 MG6 Trophy 版的内饰。作为中期改款,该车座舱布局和前作相比改动不大。其最大的改动就是:在中控台上,用突兀、生硬、令人费解、不明就里的横置悬浮大屏,把前作原本看起来还算协调的中控彻底割裂——虽然前作的中控功能区设计也让我头痛不已。

简单来说,改款 MG6 Trophy 版,在沿用前作以圆和椭圆作为核心设计元素的座舱中,放置了一块黑边颇宽的直角矩形悬浮大屏,以及屏幕下方一排直角矩形按键。改款时引入这种完全不考虑原车座舱设计语言完整性的改动,是一种很「汽配城」的行为。
车身设计上的「锐利车头与圆滑车尾」,搭配内饰设计上的「锐利大屏与圆滑座舱」,这车的设计风格相当拧巴,令我感动不已。我觉得这回改款 MG6 上市期请来罗永浩拍 TVC 还真找对了人——圆滑时代的锐利异类,的确够有意思。

静态驾乘与车机体验
改款 MG6 Trophy 版拥有一只平底运动型方向盘,握把够粗,抓握感不错,但表面包裹的皮质摸起来又黏又腻,如果开车的时候手心出汗,会感到有些膈应。

前排的运动型座椅,包裹性强但填充物硬,扁平的坐垫支撑性也不到位,考虑到车型定位,这种设计在观感上大概率讨好目标用户,但开久了你会感到不够舒适。

后排座椅头枕会把脑袋往外顶,导致乘员肩颈缺乏支撑;靠背较陡,腰背舒适度不佳;但腿部空间超出了我对一部 A 级车的预期,要给好评。

中控大屏的正下方并不是空调操作面板,而是一个提供了手机无线充电功能的储物格。在该位置设计储物格是合理的,无线充电用起来也很方便;但大屏+大储物格完全占据了中控的纵向空间,中控就无法再容下一个带实体旋钮及按钮的空调控制面板。

当然,我有理由相信上汽根本就没打算留——因为改款前的 MG6 也只能通过中控大屏控制空调,空调界面被放在了车机系统的 2 级菜单中,控制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且由于触摸屏并不能像物理按钮和旋钮一样提供方便盲操的触感提示与反馈,单人驾驶时为了行车安全,不能控制空调。
这次改款之后,MG6 的空调操作逻辑和前作并没有变化,仍然放在大屏车机系统的 2 级菜单中。车机在日常使用中,存在可感知的的触控响应延迟和界面响应延迟,体验令人揪心。
在以往有物理旋钮和按键的车上,空调温度设置明明盲操起来十分方便、用手一够就能完成;现在很多车企就非要让你找一个路边临停不违法的地方,靠边停车、打开双闪,注视着满是粉尘、指纹和镜面反射的大屏,辨认 UI 上一个个似拟物似扁平的图标,每操作一步还要等上半秒延迟……

我不知道这种与直觉相背的反智设计,究竟哪里能体现出「智能化」概念;我只知道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最静默、最贴近人类直觉的,而现在这种令人反感的车机很显然是在和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有人说了:MG6 不是支持语音控制吗?为什么不用?
我想说,语音控制是正确的方向之一,但考虑到车内时常嘈杂的声学环境,它并不是适用于汽车的最优解:您总不能在乘客们聊得热火朝天时,大喊一声“肃静!我要控制空调了!”吧。
仍然是考虑到车内时常嘈杂的声学环境,车内语音识别的精度必须足够高。至少改款 MG6 这个语音识别铁定还不够用,唤醒词「斑马斑马」我喊了两三次才成功触发。
也许是为了体现改款前后的设计差异,MG6 将改款前的中控音量旋钮改成了大屏右下角的两个物理按键。考虑到该车搭载多功能方向盘,这个主驾难以够到又难以操作的按键设计,除了方便副驾驶调节音量之外似乎没什么别的作用。
动态驾乘体验
改款 MG6 Trophy 版搭载了一套新的的动力总成,包括一款性能更强的 1.5T 四缸发动机(可输出 133kw 功率和 285N·m 的最大扭矩)和新的湿式 7DCT 变速箱。

默认模式下日常驾驶,该车出力较为平顺线性,变速箱换档很少顿挫,甚至让我一度忘记了其搭载的是 7DCT 变速箱。但给出迸发式动力请求(如开大脚急加速超车)时变速箱会花个 1-2 秒钟时间反应一下才降档给动力,响应脱节。
我体验的这台车作为顶配运动版车型,搭载了可变排气,并在方向盘 4 点位置拥有一个非常显眼的运动模式切换按钮。车辆切换到运动模式后,会打开排气阀门提供声浪。

运动模式下,该车会给到一个更沉的转向回正力矩,动力响应更积极了,初段油门踏板行程也会更灵敏一些;但运动模式接近稳态匀速行驶时,变速箱并不会适时升档,而是持续让车辆以较高转速行驶,带来一些拖拽感,降低舒适性——说白了还是不够聪明,达不到一款优秀变速箱「知道驾驶员想要干什么」的境界。
说到运动模式就顺嘴提一句 NVH。这个车对风噪胎噪的抑制都还可以,前排侧窗还配备了双层玻璃;唯独发动机噪音是大嗓门儿一样的传进客室,打开排气阀门之后更甚。听一会儿还觉得挺爽,开久了是真 TM 恼人。
运动模式下车辆拉高转速行驶时,车内持续回荡着高转高分贝的引擎声,此时 9 个 BOSE 扬声器组成的音响系统在播放什么音乐,都已经不重要了。
滤震性方面,改款 MG6 Trophy 版面对质量粗糙的柏油路面、水泥路等等小幅震动都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我国特色的减速带,基本是原封不动地给你「哐啷」过去。好在基本没余震,处理比较干脆。
L2 辅助驾驶系统
改款 MG6 Trophy 版号称支持「L2.5 Plus」级别的「MG Pilot 2.0」辅助驾驶系统,实际上包含的辅助驾驶功能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跟车辅助、车道保持,其实就是 L2 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该车的辅助驾驶相关功能设置在中控车机大屏的二级菜单中,驾驶员需要在菜单里勾选想要开启的功能,设置起来并不方便直观;方向盘左侧的拨杆提供辅助驾驶系统总开关、自适应巡航的速度控制,以及跟车辅助的跟车距离设定。
总开关在拨杆上、子项功能开关在大屏二级菜单、子项功能细化参数调节又回到拨杆上……天哪,饶了我吧。

改款 MG6 Trophy 版的辅助驾驶系统环境信息收集主要靠安装在前挡风玻璃的一颗摄像头来实现,其对于正前方车辆的位置探测情况会在液晶仪表盘上进行可视化,但正侧、前侧等盲区位置信息不提供可视化。
在老罗出镜的那条 TVC 中,老罗体验该车辅助驾驶系统期间多次双手离开方向盘。虽然画面右下角给出了更多是「免责声明」作用的「安全提示」,但其视觉冲击力远不如画面中心无手抓握的方向盘特写镜头,带来了可能招致生命安全问题的错误引导。


在这里我也再次提醒大家,在现阶段,无论你用的是什么车的辅助驾驶系统,请牢记它是「辅助驾驶」而非「全自动驾驶」,请和全人工驾驶期间一样聚精会神观察路况,手握方向盘,并做好随时介入调整方向和刹车油门踏板的准备,一旦辅助驾驶出现偏差,方可随时救车。
事实上,我越发觉得,驾驶一台辅助驾驶车辆比全人工控制更累——在完全人工驾驶时,「聚精会神」是一件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情;而在 L2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帮我执行一部分核心级别车辆控制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分心」。
出现这种现象的不止我一个人。L2 辅助驾驶技术普及后,每年我们都能看到由于驾驶员「分心」而导致的事故惨剧。因此,现阶段的辅助驾驶对驾驶员的考验其实比全人工驾驶更大。
——考验还不止「分心」这一点。人工驾驶时,你可以自然地根据自己的判断执行较长距离的刹车操作,这对于充斥「不规则运动」的中国路况而言极其重要:路遇加塞儿车辆、机动车道的骑行者、乱穿马路的老头老太太,你都可以隔着较长距离发现,并提前执行优雅温柔的减速操作。
而经过我的体验,改款 MG6 Trophy 版并不能做到。测试自适应巡航期间,它在路口穿行时冲着一个闯红灯过马路的老人疾驶而去,若不是我及时介入猛踩刹车,今天我就多了个爹。而「及时介入猛踩刹车」这件事,就很有可能导致后车追尾。
测试跟车辅助功能期间,一台白色轿车在路口压实线并到我和被跟车辆之间,MG6 Trophy 版未及时作出反应,维持原车速向白色轿车尾部冲了过去,同样是我及时介入解决。
四环路高架测试车道保持功能期间,由于部分路段车道线模糊,摄像头无法捕捉车道线,启用第二方案——跟随前车轨迹行驶。碰巧前车向左并线了,MG6 Trophy 版顿时开始骑在车道中间压线行驶,同样是我及时介入解决……
天哪,饶了我吧,我再也不用这种并解决不了什么实质问题、反而增加更多惊魂时刻的辅助驾驶系统了。
再次提醒大家,只要坐进驾驶舱,就请全心全意、聚精会神、目视前方、紧握方向盘,做一名合格的驾驶员。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我对改款 MG6 Trophy 版的体验:外观和内饰设计违和、静态体验不甚舒适、车机难看且难用、动力够高但响应略慢、行驶品质中规中矩、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刺激惊魂。

如果这就是车企为「年轻化」而落地的产品,那我不禁反思:是不是我们年轻人出了什么问题?这车企心目中的 00 后,未免也太过于草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