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启示】中心思想

2021-11-10 23:24 作者:有大米的说  | 我要投稿

文以载道。


韩迟打开教材,继续准备着《安塞腰鼓》的课。

春色如许,窗外的麻雀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窗外的窗檐上垒起了燕子的窝,几颗迎春花(后来才知道学校里只栽了连翘)抽出了新枝子……这样好的春光,不由得让人多看两眼。

只是再多看两眼,韩老师总会想到自己那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好春景,初中的老师也在讲着《安塞腰鼓》。

初二的韩迟预习时,便被《安塞腰鼓》雄浑壮阔的文字吸引住。此前他从未想过,白纸黑字间,竟能透出如此绚丽的生命力。

生命,激昂的鼓声敲响了生命,起舞的汉子用生命在奏鼓。

他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想象着自己是用生命击鼓的后生,他用磅礴激烈的朗诵,让文中黄沙满天的大西北,也能长出如同窗外春天一样的勃勃生机。

他听范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反复使用的比喻、排比;对人物形象简要但不可或缺的描写刻画……一切的技巧,在作者融入了惊涛骇浪的情感中,在字里行间溢出的生命力中,似乎变得不值一提。

他们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韩迟只依稀记得,那节课,似乎全班同学都红光满面的,渗出的汗水,如同入春以来的第一场及时雨。

韩迟只依稀记得,平时不善发言的他,那节课,破天荒地举了三次手。第三次举手时,老师面带笑容,问他: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韩迟记得,自己不利索地讲了一段与“生命”有关的感悟。

老师则如往常一样,在自己坐下后,点名其他同学了。

时至今日,当他也为人师,回过头审视曾经课上的自己时,才后知后觉:

那个名为“生命”的感悟,似乎并不能完全概括出文章的全貌。

那节课上的语文老师,其意味深长的笑容背后,暗藏怎样的玄妙,他不知怎样参透。

似乎是刚刚的回忆带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韩迟随手翻阅起手边的教参,想找找编者角度对《安塞腰鼓》一文的情感把握。

一张复印纸从中掉落,韩迟拾起一看,这分明是开学考试的成绩单。他习惯性扫了一眼,班里的语文成绩依然是那样,不见起色,不见大落。

自己高三那年的语文成绩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只有全国各地近十年的真题才是他的朋友。有的朋友温和,有的朋友狡黠,有的朋友倒颇受追捧,比如17年浙江的那篇《一种美味》。

这是他第一次读这篇文章。那时他觉得文章不算好读——虽然语言没有那种精细的雕饰,但奇怪的暗喻,难以理解的人物行为神态,餐桌上的家常对话,家常对话中暗藏的弦外之音……都让他难以抓到文章想传达的感情。

直到结尾,他与文中那头草鱼双目对视时,才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是那篇大名鼎鼎的“诡异的光”。

2017年高考季,一条名为“诡异的光”的热搜窜上了榜。学子们纷纷跑到原作者那里问:“诡异的光是什么”、“为什么那条鱼只清炖不红烧”……

也有好事的记者拿作者的回应来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批判一番:“我们的语文考试题目连原作者都答不出。”、“命题老师曲解作者原意”的风就这样吹了起来。

这风估计是窗外的春风,痒痒挠似的,把少年韩迟的心,抓得乱糟糟的。

回过神来,韩迟已经地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根据上次考试情况做了一下微调——明天的课已经备好,手上难得没什么事,距离下班也有一段时间。

他想起高中那只闪着诡异的光的鱼眼,顺着从文章中飘出来的鱼肉香气,找回了那个故事,和那个写故事的人。

再读文章,韩迟才发现,原来文中的主角并没有吃到那条鱼,原来文中的“一种美味”实际上并不止一种,原来文外的作者也理解了命题老师的解读。

韩迟现在可以读出文中的那段贫穷岁月中,瞬间般的苦涩希望。只是当他又扫了一眼答案,明白了命题思路与考点后,他又陷入了对自己认识的怀疑。

鱼眼那诡异的光,逼着他给出一个答案。他把鱼眼装进了心里,踏着春色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他漫步在春意盎然的校园中,那鱼眼早被埋进了心底某个角落里。

但问题还在,问题今天也会出现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于检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

上课前,韩迟拿着课本与教案走进了教室。他打开多媒体,略显粗糙的幻灯片上只见到了打鼓的汉子。

上课铃响,信号一样,雄浑壮阔的表演开始了。

即便备课时已看过多遍,当他看到视频里陕北的汉子,飘飞的红色绸缎,扬起的黄沙,还有淳朴的笑容时,他还是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往上蹿了一下。

精彩的导入抓住了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安塞腰鼓》四个大字恰如其时地从多媒体上闪出。

依照着预设好的节奏,韩迟带着学生认识字词,发现喜欢的句子。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韩迟为学生梦的表演提供了重音与断句的要求,朗朗的书声便渐渐强了起来。

还是这朗朗书声——从齐读时的直白,再到单读时的急促。再后来,全班的学生都把自己的朗读,当成了不停敲击的那只鼓。爆裂、沸腾、隆隆隆隆的鼓声终于塞满了整个教室……

这是一节目前看来效果很好的课。但韩迟大学期间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却是一场灾难。

大学期间,韩迟做着一份家教兼职,带一个初三的学生。每天安排的教学内容都不一样,那晚的计划是带学生复习中考题型,尤其是中心思想题的答题模式。

问题出现在白天,那天老师布置了第一次写文本解读的作业。他选择了《涉江采芙蓉》——这篇古诗他高中时并没有深读,因为不属于高考范围,老师提了一句后就翻了篇。

两汉时期的作品,应该还能继承到一些先秦神韵。

他记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也记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所以他从芙蓉身上想到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这位士大夫怀揣着一朵芙蓉,想要送给渴望与自己相识的伯乐。

他觉得这样理解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在找资料的时候,“所思”从相识的“知音”,变成了相思的“恋人”。

这多少对他有些打击,而且这个说大不大的打击,影响到了他的备课。直到出发前一个钟头,他才以《安塞腰鼓》为例文,匆忙带着刚写完的教案与补充习题来到了学生家里。

那是一节不成功的课,他们的课上没有激情的击鼓声——中考还有不到三个月,刷刷的笔声容不下喧腾的鼓声。

韩迟先是拿出了课前习题,15分钟后,学生还给他了一张白卷。

韩迟没说什么,他拿出《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从形式出发,谈到了语言的丰富性、比喻的多样性、描写的准确性;再到内容上……向学生论证了这些信息最后是如何得出文章中心思想的。

但直到下课,学生对中心思想的解读仍是四个字:

“我不知道。”

从那天起一直到中考,学生的阅读成绩还是不见起色。

他不记得学生中考考了多少分,他记得那节课即将下课时学生的眼神。

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目露凶光”在脸上是怎样呈现的。

他还记得,自己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这个学生的眼睛里透露出来的是清澈。

换个思路,那清澈纯洁的目光,应该就是对中心思想的迷茫。

现在,班里的孩子露着同样澄澈的目光。他们已经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悉数找出,并照着韩迟给出的格式进行分析。

这是答题模板的训练。照理说,他们的小脑袋里应该已经装满了概念,也可能并没有装——试卷的答案是不会骗人的,生硬的表达和发自内心的理解终究是有所差距。

整篇文本的结构,表达已经分析得差不多时,课程已经进行了40分钟。

全班同学最后一次齐读时,韩迟确认了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题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读有所得。如果培养学生创意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那么,从文本中汲取思想,搭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王国,将会成为陪伴这些孩子一生的阅读习惯。

但在应试层面,所有的正确答案都只是从大家共同的观点中概括而成的范围。命题组的老师会依据必要的标准,给出能让70%应试阶段的学生作答的答案。

当读书声尽了,他点了一名平时不大爱举手的同学。

这堂课上,韩迟对他印象很深。且不说他一直在举着手,而且出乎意料的,他在单读文段时,充沛的情感和从胸腔里爆发的力量,博得了全班同学本节课上的第一次掌声。

这个同学,韩迟平时对他印象并不算深。他在班里是中游的学生,语文成绩也是一般的平均。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候,总会因为答题格式的问题失去分数。开学考试的习题课还没准备,而答题格式是下节课韩迟要提出的一个要点。

这节课的尾声,韩迟很想鼓励这个害羞的孩子。

他放下书,微笑地问:

“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孩子望着老师,老师望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

“老师……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感觉,这篇文章里充满了生命。”

有点小声地,孩子给出了一份自己认可的标准答案。

韩迟微笑着望着他,并不自觉地鼓起了小小的掌声。

小小的掌声瞬间传染了全班,随之,春雷般的掌声响起。教室外依然是一片大好的春光,而在教室里,在这位老师的心里,江南地区多情的雨水,滋润了他如黄土地一般,干涸了许久的灵魂。

 

——完

 

课后作业:

你从鱼眼中读出了什么?

建议搭配阅读素材:《一种美味》巩高峰

 


【启示】中心思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